- 相關推薦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薄t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讀罷“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第一句話,我的心靈就被這厚重而安詳?shù)恼Z言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走進那“雨雪交加的山頭上”,一眼就看到了夜幕里正圍著篝火跳舞的一群人。
他們住在北方遼闊的山野中,白天游獵,夜晚跳舞,睡在特色的帳篷“希楞柱”里,一抬頭就可以通過頂部的孔看到閃耀的星星。他們是鄂溫克族人最神秘的分支,是土地的孩子。但如此簡單歡快的部落,也總是遭到各種災難:瘟疫、野獸、暴雨。特殊時期的多災多難壓迫著這些樸素的人民,看著身邊親友逐漸離世,他們該如何有信心生活下去?
“以一顆樸實的心熬過冬天!边@是他們簡單而樸素的生活哲理。酋長和人民團結一心,幾十人的小部落,一直奔波在他們的母親河額爾古納河的右岸。季節(jié)變化,世事變遷。無論是女酋長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尋找馴鹿的路上失溫凍死,還是第二任丈夫瓦羅加,為了保護族人葬身熊腹,他們從出生到離去,都一直熱愛著腳下的土地。正如他們的前輩,曝霜露、斬荊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群最樸實的人,在最熱愛的土地上安靜地生老病死,樸實而安詳。
書里說:世界上有兩條路,一條有形的橫著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條無形的豎著供靈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獄。只有在橫著的路上踏遍荊棘而無悔,方可在豎著的路上與云霞為伍,這或許是遲子建老師的'初心。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著書中的小部落踏踏實實地走著地上的路,經(jīng)歷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式的普通生活,熬過生活的一個個難關。而另一邊,作為讀者的我,也和小部落一起,走在飄浮在天上的精神之路,與云霞為伍,感受心靈的起起伏伏,感受共鳴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世事浮沉后的處事不驚。
隨著伐木聲取代了鳥鳴,工業(yè)化找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部落。小部落經(jīng)歷了幾年的雨雪,有了安穩(wěn)的日子,便再也不想繼續(xù)奔波。
很多人都走了,走向那看起來恢宏的城市。但女酋長沒有。她留下來了,坐在希楞柱里,最后一次看著天上的星星,撫摸著最親昵的馴鹿。
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風與雪的老熟人,告訴了人們一條信念:淡然。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但終會回歸風平浪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2
小說讀罷,放下案頭。讀這個小說用了半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可以說是一氣呵成,好的小說魅力就在此,總讓人迷戀其中,不舍離開。
因為自身去年也曾去過離額爾古納河不遠的地方,小說中提到過的金河、滿歸我都親自到過,自身在大興安嶺深處了呆了好幾天,雖說現(xiàn)在沒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壯的樹木,甚至小說中提到的各種狍子、鹿甚至水獺都沒有看見過,但走在大興安嶺林區(qū)中間,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帶給人的一種靜謐感。以至于讀了遲子建的小說之后,產(chǎn)生深深的共鳴。
小說中通過一個年逾古稀的老酋長的女人的口吻,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渺小的鄂倫春氏族的集體生存的畫面,雖然“我”的描寫并不是很圓潤,但她卻是在講她百年來的見聞,而這個見聞正是這個以游獵為主的民族的生存變遷歷史。歷史的真相無法還原,小說也是加入了創(chuàng)作的成分,但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說流露出來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jù)的。小說里的人物盡管受了些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在原始和現(xiàn)代之間尋找平衡,但他們?nèi)匀簧钤诘陡鸱N的狀態(tài)。而這種生活狀態(tài)下所表達出來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現(xiàn)代文明粉飾過的,他們既敢愛敢恨,達西可以拋棄家人跟一個剛剛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身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現(xiàn)在對手面前;他們也可以在了解自身過錯之后而揮刀自宮(抱歉,小說里的鄂倫春人名字都記不住,但看到之后會對上號);妮浩薩滿明知道救人會失去自身的孩子仍然不忘記自身的操守……總之,他們就是把對自身內(nèi)心最想表達的東西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而又會在整個大家庭中充當自身的角色,服從組織的安排,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為族長的拉吉達讓伊芙琳在平分出來的.肉先挑,她挑了兩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個人的任務分工都很明確,男人們總是愿意出去打獵而把獵物等量的分給氏族里的每一個人。
小說中描寫的鄂倫春人生活是那的和諧,雖然沒有強大的物質(zhì)生活保證,可是他們卻并不像現(xiàn)代人那樣那貪婪,一味的剝奪他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會把用不了的東西存在樹上而不帶走,他們燒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鮮的大樹,而是撿那些已經(jīng)枯萎落下的枝干。他們已經(jīng)達到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多么的可歌可泣。
還有一個比較震撼的就是他們可以很從容的面對生死,盡管瘋狂的愛過恨過,可是死對于他們來說感覺很平淡,或許是死亡經(jīng)常毫無征兆降臨的緣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為不會再愛了,可是仍然和瓦羅加依偎在了一起,時間是一切解決不了問題的良藥,我們也應該從他們中間學習些什么?大家總感覺死亡離大家很遙遠,有些人因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點危險的事情。生命的本質(zhì)不應該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寶貴的,人們不應該輕易的放棄自身的生命,更不應該隨意的剝奪他人的生命。
鄂倫春人會在文明發(fā)展的大潮中充當千年一粟的角色,他們的語言會消失,他們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幾十年就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僅僅存在于教科書當中,因為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年輕人總是喜歡接收新鮮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實的老人們則會逝去。遲子建一個時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寫了時代烙印留下來的東西,如文革,如開放,而她卻把游牧民族的活化石遞到世人眼前,她為我們保存了這最后一點純真,單從這點來說她就很偉大!人性總是相通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復雜,相互謙讓和諧相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們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還有那一批人,他們對于這個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們更熱衷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們不能稱之愚昧,因為這兩條線永遠是平行的,我們得到的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3
森林是人類的故鄉(xiāng)。人類從森林中走出,開啟了文明,與自然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遲子建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帶領讀者重返森林,通過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的視角,看東北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最后一個游獵民族——鄂溫克族的歷史變遷,在閱讀這一民族與自然同生存共命運的歷史中,感悟人性與自然的交融。
森林有著人與自然共生之美。鄂溫克人有著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捕獵、熟皮子、曬肉干、做樺皮簍等技藝不一而足。他們還有著與馴鹿族群共同生活的習俗。馴鹿性格溫順又通人性,它們珍惜地吃著蘑菇、青草,舔著鹽粒,“看不到它們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陽,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樣,會讓人在心底發(fā)出嘆息的”。
然而,自然并不總是溫柔的,鄂溫克人還要對抗大自然未知的風險。瘟疫悄然蔓延至馴鹿族群,人們將其隔離,以此保留“火種”。他們深深地埋葬病逝的馴鹿,以防傳染到其他族群。暴風雪來襲,人們帶著馴鹿一起尋找新的營地,這一過程中,族群中的成員也離“我”而去。
遲子建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情感真實自然。父親林克和母親達瑪拉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了向狼群報斷腿之仇的達西與他訓練的獵鷹“奧木列”,坤德和伊芙琳之間的憎恨與冷漠,在喧囂城市和遠離塵世的家鄉(xiāng)之間徘徊的伊蓮娜等,讀者從第一視角,仿佛共同生活于這一族群之中:看著每個人物情感的轉變,看著生命的誕生和流逝,在回望歷史中,仿佛觸碰到每一個鮮活的生命與靈魂。人類的戰(zhàn)爭和現(xiàn)代文明也影響著這一部落,從左岸到右岸,從森林到山下居住點,既有微觀視角下的'個人命運發(fā)展,也有宏觀歷史變遷視角下的族群演變。
這是一個溫順的族群,他們會為其他生靈祈禱、提供救助;這是一個果敢的族群,他們直面未知的命運,失去摯愛又迎接新生!额~爾古納河右岸》以人物群像的方式,描寫鄂溫克族近百年的時代史書,讓遠離自然的“游子”回到故鄉(xiāng),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而我也在閱讀中逐漸明白:只有在回望中同情歷史,才能予未來以敬畏。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4
本書講述,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以馴鹿、打獵為生的鄂溫克族人們的生活。
鄂溫克族的男人們,體魄強健,槍法精準;女人們身姿優(yōu)美,心靈手巧。
讀完這本書給我極強的畫面感,想到郁郁蔥蔥的樹林;巍峨挺拔的高山;緩緩流動的溪水;來了一次精神旅行。
看到這張照片里的藏族姑娘,突然讓我想到書中鄂溫克族的女人們。她身穿民族服飾的衣服頭戴花朵,好像書中的人物重現(xiàn)了。
鄂溫克族的女人們能歌善舞,美麗善良,她們喜歡圍著篝火旁跳舞,舞步靈動輕快,歌聲美妙動聽。
書中原文:“我不相信那個冰涼的、圓圓的`鐵家伙能聽出我的病(聽診器)。在我看來,風能聽出我的病,流水也能聽出我的病月光也能聽出我的病。”
他們愛生活,愛馴鹿;愛這片廣袤的森林;愛這蔚藍的天空。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5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遲子建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文筆,以回憶錄的方式,呈現(xiàn)了以“我”(最后酋長的女人)為時間軸上溯到父母(林克和達瑪拉)等父輩和祖輩的歲月靜好,和“我”和兩任丈夫(拉吉達)、弟弟(魯尼)和同伴等的生離死別,下到自己的子女(維克特、安道爾、達吉亞娜)孫子孫女(九月、安草兒、伊蓮娜)等后輩在時代的潮流中各自的分散。
書中以平緩的筆調(diào)述說了鄂溫克人對生與死、愛與恨、快樂與悲傷、聰明和愚昧等的見解。相對于余華的《活著》和蕭紅的《生死場》,作者的定位較為含糊。作者隱藏在敘述者的后邊,用較為華麗的語言呈現(xiàn)鄂溫克人生存環(huán)境的“美”,對鄂溫克人的“悲”似乎集中于現(xiàn)代文明的“脅迫”下的傷春悲秋,忽略了鄂溫克人在自然環(huán)境(嚴寒、猛獸、瘟疫等)的“壓迫”下平淡看待生存死亡更是一種“悲”。文后的跋似乎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似乎鄂溫克人就應該保持漁獵、薩滿和馴鹿,以滿足所謂的“傳統(tǒng)情懷”,不應該被請出山林,不應該被現(xiàn)代化,從而在內(nèi)心保持一種文化高地對文化低地的“憐憫”。
額爾古納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匯入黑龍江,現(xiàn)代版的地圖是以北為參照,作為中俄兩國的天然分界線。但是古代地圖多為上南下北,作者真的想追尋傳統(tǒng)的話,建議改為“額爾古納河以東”會好一些。
文中描寫了太多的死亡,有夭折的孩子,被裝在布袋里,放在向陽的坡上,照著陽光,貼近土地和花朵;還有成年人的逝去,有因尊嚴而自殺的人,也有因為情感而絕望的人,更有為救人而舍命的人,還用被野獸傷害、被疾病奪去生命的人。
如維克特在列斯元科山因鹿哨而誤殺自己“愚鈍”的弟弟安道爾,最終難過自己心里的那一關,酗酒身亡。用書中人物伊萬那句話:“他們逃走了。你們不要去找,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鄙褪沁@樣,對于死,鄂溫克人似乎早已在自然的馴服下變得“習以為常”。鄂溫克族人他們在叢林中生活,生于叢林,死后風葬,又還歸于叢林。
婚禮與葬禮
鄂溫克人對于成年人的死亡采取風葬,即找出四棵相對平行的松樹,把人放在上邊,以此安葬。但對于夭折的孩子,通常用白布袋裝起來,安葬在向陽坡。
婚禮通常需要薩滿主持,同時兩個人的父母同意。相對較為自由,一般以馴鹿為嫁妝。
書中唯一一個婚禮和葬禮合二為一的人是金得(反對父母包辦的婚姻自殺)。作者把一些人的逝去通常安排在婚禮上,比如達瑪拉的死亡是在兒子魯尼的婚禮上,人的離開沒有痛苦,在一片熱鬧中悄然離去。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與不變)
鄂溫克族人日常以馴鹿為騎,以樺樹為器,以枯木為火,以山野為食,信奉瑪魯神,醫(yī)病救人依靠薩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力量悄然介入,正如書中所說:“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币辽從葟膮擦值浆F(xiàn)代社會再到叢林的矛盾心理就是證明。
正是因為:“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只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才有畫家伊蓮娜最終在無法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下,走向以我的毀滅(回歸自然)。
自然與科學
文中自述者說:“我的一生能健康活到九十歲,證明我沒有選錯醫(yī)生,我的醫(yī)生就是清風流水,日月星辰!彼_滿對鄂溫克族人來說是治愈一切的。尼都薩滿讓日本人吉田傷口愈合,戰(zhàn)馬死亡。妮浩薩滿每救一個人,自己的孩子就會死亡一個,即使這樣她也義無反顧。面對科學,部落族人一開始是排斥的,從一開始去漂流鄉(xiāng)定居,再到去布蘇定居。然而,一些人也選擇相信了科學。但作者對于想得到孩子的那對夫婦(達西和杰芙琳娜)去醫(yī)院檢查治療持一種懷疑態(tài)度。
善與惡
書中人物都是善良的,即使是一開始有瑕疵后邊也都會改邪歸正(如馬糞包、偷盜者、伊芙琳)。
面對母親(伊芙琳)強行安排的婚禮,金得竭力反對(最后婚禮當天晚上自殺),小達西卻堅持去娶了這個歪嘴的寡婦。另外還有安道爾娶了瓦霞(說謊霸道),當想為他們解除婚約時,他一口否決了。安道爾說:“瓦霞高興了要撓人,她還愛撒謊,我把她放走了,她又會去害別的男人!就像一條狼,我知道它吃人,還要放走它,我就是有罪的'!我要留著她,看著她,不讓她吃人!”
書中雖無完人,但是人人都閃耀著“圣母瑪利亞”的光輝。既然是鄂溫克人面對自然的叢林法則,也就有族人自己的殘酷現(xiàn)實,顯然作者沒有著墨。甚至連日本侵略者都是相對溫和善良,但是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情,作者倒是頗有微詞,接近揶揄,傷痕文學的遺風。
尾聲(總結)
所有的恩恩怨怨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隨風而逝,西班想為鄂溫克族人創(chuàng)造文字,想記錄下那如林間清風輕拂般的歷史。薩滿從尼都到妮浩再到后來的部族分散,個人的群體的恩恩怨怨都消失在叢林和緩緩的河水中。
這些是是非非有對自由的追求但無奈束縛于時代和自然,事件極盡浪漫主義色彩,生活又單調(diào)危險。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和阿來的《塵埃落定》一樣,都是一部家族自述史,書中記述的鄂溫克族在自然和現(xiàn)代化的浪潮中的堅守,展現(xiàn)了民族生存的磨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文中記述文化較單一,前半部分對游獵、日常勞動等的描寫相對生動,后半部分主要集中于事件;人物描寫也較為單一,在閱讀中無法看清楚和區(qū)分人物的“臉”,但環(huán)境描寫相對豐富,值得學習。
有些把本書與《百年孤獨》并列,顯然不敢茍同。當然,讀者角度不一樣,體悟也不一。以上言論也僅是一家之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6
近期利用一周的時間讀了兩遍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詩意的語言和深沉的人文關懷所打動。這部作品以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生活變遷,以及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代文明沖擊的獨特歷史。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都如此獨特,讓我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說展現(xiàn)了鄂溫克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他們在森林中游牧狩獵,遵從自然的節(jié)奏生活,這種原始而淳樸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遲子建通過對季節(jié)變化、動物生態(tài)的細膩描繪,賦予了故事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逐馴鹿喜愛食物而搬遷,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他們的信仰——薩滿,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薩滿作為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僅給予他們力量,也給予了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智慧。
其次,小說通過描述鄂溫克族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命運起伏,揭示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碰撞時的矛盾與困惑。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失,作者對此表現(xiàn)出深深的惋惜,同時也寄寓著對文化傳承和生態(tài)保護的深度思考。
再者,對人物塑造鮮活生動,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與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對生活的堅韌不屈與對族群的深深眷戀,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靈。
總的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歷史反思的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對于保護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7
馴鹿、灰鼠、白樺樹;薩滿、希楞柱、靠老寶,它些極具民族特色的詞匯,帶著原始森林的靜謐,帶著北方凍土的氣息,向我們撲面而來。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我們踏入了一片陌生而神秘的領域,結識了一群熱血激情的人民,領略了那個正在與現(xiàn)代融合卻又崇尚傳統(tǒng)、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的獨特風情。
這本書講述了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鄂溫克人的故事,講述者是一位90歲的老奶奶,她坐在火塘邊,用蒼桑的語調(diào),為我們講述她的民族和她的生活,講她們怎樣從300年前的河左遷到河右,怎樣在河右的土地上逐草而生、繁衍不息,既親近自然又勇敵災難、既相親相愛又不乏沖突、既敬畏神靈又不失刻板、既熱烈奔放又難免憂傷。
故事很精彩,因為故事發(fā)生地是廣袤靜謐、遙遠而神秘的,人物的生活回歸自然和原始的,他們的信仰是神奇而令人嘆服的,而人物的性格,更是豪邁、質(zhì)樸、自然而純粹的。
故事人物眾多,但均個性鮮活、有血有肉,讓人又愛又恨又痛又惋惜:有尖酸刻薄又極有預言性的伊芙琳,有為了信仰而痛失愛子的.尼浩薩滿,有愛喝樺樹汁愛穿裙子的達瑪拉,有堅強卻又固執(zhí)得愚昧的拉吉米......
故事開頭很吸引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蔽矣辛藦娏业囊宦牉榭斓钠诖,要想追著她的講述,一窺那片神秘土地的真顏。
故事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它是靈動的充滿活力的,仿佛人物的所有動作、話語、目光,都能與身邊的山谷、河流、樹木聯(lián)系在一起,用這樣的文字告訴你,她們的生活,與自然息息相關,她們的愛,已經(jīng)傾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靈中。
夢醒所見,滿眼星光;側耳所聽,鹿鈴泠泠;張嘴呼吸,是清新的空氣;閑時所想,是熟悉的過往。所有的愛,所有的記憶,都深植在這片土地,無法分開。這是老人最愛的生活,也是我們夢寐以求所向往的生活。
愿現(xiàn)代文明的步伐,依舊為這群人留一片凈土,愿她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能在發(fā)展中不棄傳承。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8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遺憾、離開、死亡。它們讓你久久不能釋懷,你可以試著讀讀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它的開篇就讓你著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比缓笫植会尵恚x完深深呼出一口氣,反復思索,斬斷內(nèi)心的糾纏。
這本書初讀起來的感覺像極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復雜的人物關系,古老的民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敬畏自然,人性坦白,不斷上演的死亡與新生……讀到后來發(fā)現(xiàn)兩本書都是描摹一個家族多代人的發(fā)展與落幕,靜靜地開始,熱烈地發(fā)展,安靜地結束。
作者那像散文一樣的行文風格,交待死亡沒有鋪墊和渲染,非常自然直白容易接受。其實正是如此啊,人生大半遭遇都是不期而遇,大多意外與晦暗的明天沒有預兆和暗示,它說來就來了,赤裸裸擺在你面前,就是這樣了,你看著辦吧。能怎樣?只好讓心變得更加強大,一切壓不垮你的終將成為你的鎧甲!
他們可能是鄂溫克族也可能是鄂倫春族,也可能是任何一個被現(xiàn)代文明沖擊走向消失的古老部落文明。他們的生活簡單,就是解決溫飽和繁衍后代。在書中他們的部落最小單位叫“烏力楞”,逐水草而居的移動房屋叫“希楞柱”(后來政府建的林中聚居區(qū)房屋叫木刻楞),倉庫叫“靠老寶”,父親叫“阿瑪”,母親叫“額尼”,信仰的神叫“瑪魯神”,神封的馴鹿首領叫“瑪魯王”,神選中的部族守護者叫“薩滿”。
他們敬畏自然,信仰神靈,也敬畏生命。嚴肅對待生死,成年人死后選擇“風葬”,未成年死亡后尸體裝進白口袋放到山體陽坡,上吊死亡和吊死的樹一起火葬;生孩子要建專門的'產(chǎn)房“亞塔珠”。風、水、樹、星辰、月亮、太陽、馴鹿、白樺樹、苔蘚、蘑菇、露珠……自然界萬物有靈;他們順應自然而遷徙,默默守護生態(tài)平衡;他們傳承千百年流傳的火種,古老但青春活波。他們小心翼翼守護文明,卻力不從心,時代洪流如貝爾茨河江水滔滔而下。
正是因為有信仰和敬畏之心,他們沒有律法、醫(yī)院、冗雜的組織機構,只有酋長、忌諱、善良、薩滿、柔軟的內(nèi)心和高度的自覺,彼此高度信任,生活井然有序,他們才配成為大自然的主人。所謂文明的現(xiàn)代人,難堪此任。
在這個故事里死亡與新生交替上演。當講述者“我”的弟媳妮浩成為薩滿,每當她救活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孩子,連同腹中胎兒,她失去了四個自己的孩子,盡管心在泣血,但是薩滿的使命使得她救人的心從未動搖。她失去的孩子也許化成了光、化成了鳥、化成了懸崖上的黑柳樹,生命輪轉,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書中說,故事總有結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總有一些看起來跟你有關的人在你的記憶里不知所蹤,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
人生種種,皆是常態(tài),向前走,時間才是最大的贏家。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9
通讀《額爾古納河右岸》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的思考,遲子建筆下的鄂溫克族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如此和諧,他們不僅是大自然的`利用者,更是大自然的守護者。也是一部關于鄂溫克族人的生存掙扎的書,更是一部關于人與自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思考之作。
當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那些堅守傳統(tǒng)的民族應該如何生存?他們的文化與傳統(tǒng)是否應該得到保護?當我們追求現(xiàn)代化的生活時,是否也應該考慮到那些堅守傳統(tǒng)的民族?這本書讓我深感鄂溫克族人的堅韌與智慧,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但她們的信仰卻堅定不移。她們信仰薩滿,認為萬物有靈,與大自然的關系不僅僅是生存的依賴,更是精神的寄托,也讓我對生活、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與感激。信仰讓她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與感激,也讓她們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
總之,《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本充滿思考和感悟的書。它不僅展示了鄂溫克族人的生活和信仰,更引導我們對生活、自然、文化和生死進行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會成為我個人的珍藏,也會成為許多讀者心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前行。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0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作家遲子建的代表作。在噴薄而出的故事欲來臨之前,我想先說說書底作者寫的跋——《從山巒到海洋》。我同往常一樣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沉浸,于故事的結尾處久久沉思。但書底厚厚11頁的跋卻帶我終結故事散場的悲涼,走進更為廣闊的文學原野。遲子建先生在跋中的第一句話寫到“一部作品的誕生,就像一棵樹生長一樣,是需要機緣的!睆姆N子萌芽,到最終成稿,遲先生寫了半年,但我想,其實她用盡了一生。從一份報紙中記敘的鄂溫克族畫家柳芭的命運開始,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市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再到古老的愛爾蘭,一幕幕情景終究會在作家的腦海里連成一段歷史,繪成一幅畫卷;氐阶鎳螅瑥U寢忘食地資料研究和最終點燃的創(chuàng)作激情,孕育了一個民族的百年變遷,一個關于天和地、太陽和月亮、馴鹿和森林、希楞柱與篝火、生與死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們看老了!鄙n涼的開篇第一句,一瞬間帶我們走進了深冬的森林,看見了白雪、篝火、一個講故事的老人。額爾古納河就在中俄邊界,左岸便是俄羅斯,右岸則居住著數(shù)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族人。他們信奉薩滿,逐著馴鹿,隨著季節(jié)與食物的索取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他們與猛獸殊死搏斗,跟惡劣的環(huán)境百般周旋,依舊無法阻止親人的離去和民族的衰落。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曲終人散式的生命消亡,讓我們得以窺見生命之堅韌和人性之頑強。
01生命,是薄冰筑起的城墻
一頭陌生馴鹿的到來,帶來了一場可怕的瘟疫;一陣遷徙途中的困意,便在雪中永遠埋葬一個生命;善意的拯救,卻用自己的孩子向神祭禮……故事中,有太多生命的消逝。人們的出生大同小異,死亡卻各有各的走法。在神秘的森林里,人類和黑熊、雄鷹、馴鹿一樣,接受自然的饋贈,也在痛苦中接納自然的奪取。他們扎根在這片森林,便有了一份面對失去的坦然。與其被恐懼與不安耗盡生命,不如珍惜和善待所有平凡的`日常。在自然面前,所有生命抵達死亡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雖然生命有時很頑強,在流血中掙扎,在思念中困頓,在失去中迷茫,但實際上如同薄冰筑起的城墻,遇火則化,一推即倒。
02生和死,不過輪回一場
“冬天從這里奪走的,春天都會交還給你!彼兴盒牧逊蔚膭e離,都預示著新的開始,生生不息,輪回更替,既是顛撲不破的自然真理,更是人們最終學會的人生哲理。山一樣的丈夫拉吉達的死去,上天贈與“我”一個溫情的瓦羅加;尼都薩滿一生都在守望他從未得到的達瑪拉;失去生育能力的拉吉米用一生愛護上天賜予的女兒馬伊堪,卻因這份窒息的愛逃離,最終又以生命的延續(xù)還給拉吉米活下去的勇氣;妮浩接替了尼都薩滿,用她的孩子以命換命;狼奪走了達西的腿,達西、獵鷹與狼的殊死搏斗;達西死去,小達西的到來……作者在書中將一個個生命像玻璃一樣摔碎在自然之間,也摔碎在了我們的面前,又同時誕生著一個個生命。所有的失去與得到,都在訴說著,那些離開的,終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因此不必為所得狂喜,也不必為所失而憂慮,付出都會有回應,希望也總會被傳遞。
03歷史的塵埃,激蕩百年不衰
九旬老人,在微微爐火前,平靜地回憶與講述一個部落幾代人的命運起落,讀者可讀到的,是一個民族的興衰與巨變。從清末到侵華戰(zhàn)爭,從內(nèi)戰(zhàn)到文革,從開發(fā)大興安嶺到下山定居,歷史的塵埃,落在每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歷史的巨變,只會晚些來到森林,但不可挽留地帶走它的安寧,時代的變遷,壓在部落每個人的肩上,流淌在每個人的命運里。就像達瑪拉——“我”——達吉亞娜——伊蓮娜這祖孫四代,代表著對深林的信仰、堅守、淡忘與逃離,用長長的生命延續(xù)應和著歷史的變遷,也用每個短暫的生命去尋找自己民族的意義。
《額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tài)意蘊: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天性的禮贊與頌揚,對宇宙平衡的企盼與暢想,愛與恨的交織,神性與人性的碰撞,生與死的輪回,這是一部中國式馴鹿民族的《百年孤獨》,每一次讀,都能沉浸其中,在遲子建筆下的山川湖海里躲一場心靈的荒難。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1
現(xiàn)代的文明與古老的文明不斷沖擊著,許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漸消失;蛟S他們是落后,是野蠻的,可那其中的美卻值得我們仔細體會。
《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反映了鄂溫克人一百年的風雨生活,激蕩人心。帶著固有觀念的我總以為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飲血的原始狩獵部落,只會打獵、喝酒、吃肉,圍著篝火跳舞。沒想到,他們的愛那么純粹、那么單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至極,簡單地生活,安靜地老去。他們的美,像清風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帶有一點雜質(zhì),美得讓人心動。
書中的愛情也給了我震撼與感動。書中林克與其兄尼都薩滿為爭奪達瑪拉而進行的射箭比賽,將原始愛情的純潔表達得淋漓盡致。伊萬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來的,將對娜杰什卡的濃情蜜意無奈地化為一種大無私的愛情,還有瓦羅加為保護放映員與馬糞包而遭熊擊致死。這些或堅貞,或感動,或無奈,或幸福,或驚天動地,或默默無聞的愛情,將鄂溫克人的百年滄桑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待愛情的偉大藍本。這些無比純粹的愛情,正是我們?nèi)鄙俚模彩俏覀兯枰。因為純粹,所以美得動人,美得讓人心醉?/p>
這里的人們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連他們的死亡也變得極其富有詩意。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風寒,我的父親林克死于雷電,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風雪中永遠地睡眠,侄女在鮮紅色百合花前閉上了雙眼,侄子在榛果樹上像鳥兒一樣落下,外孫女伊蓮娜像魚兒一樣順著貝爾茨河漂向遠方它整個故事中,幾乎所有的誕生或是拯救,都會伴隨著生命的逝去。這或許就是人與自然最美的生存狀態(tài)吧。薩滿妮浩的那幾個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義上詮釋了最原始的.生態(tài)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義,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達到,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出現(xiàn)的意義,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種使命。那么,它的逝去也就變得賦有深奧的意義,某種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許詩意。因此,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鄂溫克族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樹神、風神等等,仿佛自然界中的種種都是他們的神。因此,他們懂得感恩,感恩從自然界的這些神靈中獲取的食物、果實等日常所需。正是源于對自然的這種敬畏感,鄂溫克族人從不對任何大山里森林中的物種趕盡殺絕。在他們心中,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體的。這也許就是鄂溫克人對自然的一種美好想象。生于自然,依賴自然,敬畏自然,最后死于自然,應該是鄂溫克民族最生動的寫照。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尊敬自然,愛護自然。如此,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希望這個文明的故事,能夠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頌。總有一天,我們的文明能夠真正領會到它們的美,領略來自古老文明的山水光色和人情冷暖。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2
在作家的筆下,這些愛來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愛著河流,藍天愛著白云,像鄂溫克族人愛著潔白的馴鹿。他們的愛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
神。他們的瑪魯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誠地佑護著一方生靈。他們用樹枝、木頭和獸皮組成神偶,這些神偶只有薩滿才能親切接觸,絕不容凡人絲毫的冒犯。尼都薩滿的跳神可以讓失去光明的人重見天日,可以讓孩子的疥瘡飛塊地結痂,可以讓日本人的傷痕消失的無影無蹤。妮浩的跳神則幾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神的力量和他們天性的善良合為一體,與其說是邪惡懼怕了瑪魯神,不如說是為他們的善良所擊倒。但我知道這種說法,一定會激起所有鄂溫克族人的強烈反對。神,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的馴鹿和氏族。他們深信自己的神來自于他們生活的山林,他們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們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動物。每次獲獵而歸,慶賀的首要儀式就是祭奠他們的瑪魯神——莊嚴、圣潔而神秘。
死,這一主題的貫穿始終,使得這個原生態(tài),遠離現(xiàn)代污染和紛擾的古老民族,也處在一種無法抗拒的蒼涼和悲愴之中。無所不能的瑪魯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時卻要以失去生命為代價,生與死的聯(lián)袂像是一種圖騰。
尼都薩滿最終也沒有趕走那場瘟疫,這不但奪去了大量馴鹿的生命,也奪走了我們至愛的親人林克。
妮浩,一個單薄而文靜的女子,卻受了神的指使,擔負起對整個氏族的佑護。發(fā)生在她身上的生與死的交替,無疑是這部作品中最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部分。為救一個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長子果格力;為救去跳神遇到危險的妮浩,折斷了她的黑樺樹;為救那個暴躁、野蠻又酗酒成性的馬糞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為救一個偷他們馴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每一次親人離去,是任何雨雪都無法比擬的災難。
和這個氏族有關的許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個歸宿。在強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們一樣表現(xiàn)出人類的`軟弱和無力。
不可抗拒的,還有整個民族歷史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后,她們分批下山過起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他們賴以生存的山林逐漸被砍伐,她們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馴鹿在逐漸減少,他們世代相襲的生活習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變。因政治而造成的人為傷害,曾是飄在這個古老民族上空的一層烏云。大自然和諧與現(xiàn)代化的破壞雜糅在一起,人性的溫暖和命運的凄清,描繪出一幅壯美的鄂溫克族民族畫卷。
誠如,作家在跋中所言:"上帝把人拋在凡塵,不就是讓他們從大自然中尋求生存的答案嗎?問題是,上帝讓我們尋求的是和諧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壞性生存。"
這種深刻的人文思考兼對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質(zhì)問,是作家寬闊的寫作情懷,更是崇高的文字使命。在整部書輕松敘述的基礎上,更增強了主題內(nèi)涵的沖擊力。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3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說,它讓我一直從九月讀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說精美的語言、曲折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它采用一個九十歲的女人的自述,描寫了二十世紀時東北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現(xiàn)狀和百年滄桑:這些鄂溫克人與馴鹿相依為命,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他們隨馴鹿逐食而搬遷、游獵,記錄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與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爭。在生命的不斷更替中、在時光無盡的流逝里,小說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動人心的故事情節(jié)。
這部書記錄了近百年的歷史,是鄂溫克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同時,在作者的描述里,這部生硬的歷史片又充滿了眾多的摯愛:有父母制造的風聲、有我和兩任丈夫的愛情、有眾多子女們的愛情、有兩個薩滿對部落眾人博愛、有朋友間的厚愛、有……,這些鮮活的生命,讓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時,民族部落的特殊性:烏力楞、薩滿、馴鹿、跳神、巖畫、木庫蓮、狩獵、蹲倉、樹葬等等,為讀者這個呈現(xiàn)出一幅幅從未感受過的畫卷。整部作品共分四個部分,清晨、中午、黃昏、半個月亮,以此來寓意生命的意義,“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著對大自然流逝規(guī)律的墨守與遵循,作品中眾多生命的生與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換,“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說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個女人生長的歷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對于兩個薩滿的描寫,都栩栩如生,給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時,隨著外界人群與自然災難的來臨,部落中也發(fā)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現(xiàn)出面對生死、面對痛楚、面對有無的抉擇。從清晨到半個月亮,整個鄂溫克民族正由興盛走向消亡,從山林轉向村鎮(zhèn)。而他們,也正在接受著這種生死命運。最讓人可悲的,帶給這種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災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國人,不是國民軍,而是某種要求轉化為文明的力量。
這種難以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在個體身上表現(xiàn)為:天災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達,與熊搏斗死去的'瓦羅加……每個人的命運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點點的上演。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上演著死亡,重復著悲傷……,同時,整個部落也在沿續(xù)了相同的情形:進化、發(fā)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說的四個主題:從早晨到半個月亮?删驮诒瘋耐瑫r,勇敢與勤勞的鄂溫克人,又深懷著大愛,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柔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讀這部書,因為它如同一個曼妙的女子在對你輕聲耳語;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男人的女人,這部書不可不讀,因為里面有個女人在對你講述一個個悲壯、感動的愛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歡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讀這部書,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面對世界和生活。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4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它以歷史為背景,通過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反映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遷和民族命運。在閱讀這部小說時,我深受感動。
首先,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他們有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復雜的情感糾葛,讓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例如,主人公瓦霞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依芙林則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對待感情真摯而執(zhí)著,但最終卻被命運所摧殘。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其次,小說中的歷史背景也讓我深感震撼。作者通過對額爾古納河畔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苦難和挑戰(zhàn)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無奈,但他們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例如,小說中的瓦家雖然歷經(jīng)滄桑,但始終保持著對家族傳統(tǒng)的尊重和維護;而依芙林則在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之后,仍然選擇了堅強地活下去。這些情節(jié)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和歷史的殘酷。
最后,小說中的語言表達也非常優(yōu)美動人。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整個故事充滿了詩意和韻律感。同時,小說中還融入了許多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文化元素,讓人感受到了濃郁的地方氣息和文化魅力。
總之,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深深地被其情節(jié)所吸引、被其人物所感動、被其語言所感染。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人生經(jīng)驗和精神財富。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15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感觸良多,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烏力楞的人的相親相助,不同烏力楞的人也是攜手互助。
一個烏力楞代表一族,他們一個族的人雖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類似帳篷的居住所),但是他們一起打獵一起圍著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興時,欣然起舞,不管年齡如何,幾乎都是舞蹈高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不會憋在心里,圍著火堆,講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
只是后來因為兩家人發(fā)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他們才開始各自為食,我認為這也是他們失去這種純樸的開端。
現(xiàn)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墻阻隔了別人的溫暖,我們幾乎不敢隨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從不跟鄰居打交道。
很慶幸的是,我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由于是在鄉(xiāng)鎮(zhèn),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歡我們那里自由的鄉(xiāng)俗?戳恕额~》之后,我更喜歡我的鄰居們,感謝他們陪我一起成長。
我們住在固水凝土的堅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門,但這道門我們幾乎能隨便出入。煮菜做飯的時候,缺三少四,我們總能在鄰居家借到。我們可以端著飯到鄰居家蹭菜,有時候還同用一鍋。小時候,不會做菜,鄰居們就會三五七地圍著我,告訴我他們煮菜的方法經(jīng)驗,甚至親自下廚煮給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鄰居也跟著添光嘗鮮。
一家有困難,一條巷子的人都跟著著急,能幫忙的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們到你家打小報告,說你今天跟誰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誰到屋頂上捉迷藏。。。
這樣家長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長了十八雙眼睛處處盯著你的一舉一動。特別自己擅自攀爬危險地方嬉戲的時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見了,不管認不認識,他都一副老氣橫秋的責罵。那時候不懂事,感到不高興,于是玩惡作具報復,大人們笑笑不理,我們也覺無趣,后來就不了了之,F(xiàn)在想想,那些鄰居真可愛,多想回到從前。
另一個讓我感觸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婦,妮浩,其中一個悲劇人物。她是他們那個烏力楞的薩滿,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巫師。每當族中有困難,或者有人生并死去等幾乎都要請她跳神,以求免除禍事或者治玻
先撇開這些神鬼論,我之所以喜歡妮浩,不是因為她擁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無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幾個兒女,但是只有一個害怕死亡而離家出走的女兒活下來。因為她每救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至親。
救了別人就會失去一個兒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時候,都在無比的痛苦中掙扎,但每一次她都選擇了救別人。
當族人勸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說出了讓我流淚的話:難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就能至于不顧嗎?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實質(zhì)是別人的孩子。后來,她每一次救人都會哭喊一聲,自己的孩子還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別人,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女一個個死去,從樹上摔下來的、胎死腹中的、被野獸咬死的。
她不敢再懷孕,精神也越來越凋蔽,雖然她終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說到這里,我雖然贊揚妮浩無私的精神,但我不贊同她的做法。我認為,人應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上。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他專屬的生存權利,不因為父母的決定而隨意剝奪他們鮮活的生命。
雖然帶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個人就扼殺自己一個孩子的生命,這種以命易命的奉獻一點幾乎價值都沒有,而且有點可恨,因為她奉獻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別人的性命,盡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慈悲,盡管得到別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類的膾子手。
我認為,一個正真無私奉獻的人,是將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對待。除非是你身邊的人愿意,否則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否則,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你是個英雄,但實際你已深深影響了某些人美滿的一生,那你的無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們可以為別人犧牲完全屬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絕對不能未經(jīng)別人同意就犧牲別人的任何東西,盡管那是你的至親。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06-10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9篇01-07
你是水我是岸美文06-18
左和右教案02-02
鏡子在左,玻璃在右美文06-23
認識左和右教案03-18
我們的左和右大班教案02-0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5-15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