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精]
當(dāng)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文化苦旅》有感1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最近我又去圖書館借閱了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這是一本優(yōu)秀的散文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書中主要講述了一些中國的文化古跡和人文歷史,給我們展現(xiàn)了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不懈的`奮斗和心酸歷程,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進程。
書中寫到了敦煌莫高窟,尤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高窟的壁畫是能工巧匠花費多少心血才完成的,而在當(dāng)時,這些壁畫并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經(jīng)濟上的收益,純粹是出于藝術(shù)的追求,讓我們感到驚嘆不已。
余秋雨先生還寫到了江南的風(fēng)物,讓我們看到了秀麗的江南風(fēng)景和婉約的江南之美,留念于書中。
讀過這本書,我不僅從中學(xué)習(xí)到了很多知識,而且也被作者優(yōu)美的文筆感染了,這對于提升我的散文寫作能力幫助很大,因此,我也推薦給每一位中小學(xué)生閱讀。
讀《文化苦旅》有感2
孤雁南飛便是秋,在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涼的秋,我在心在為中華文化吶喊著。叫喧者。沸騰著。跟隨者余秋雨先生走過的苦旅。我將重游這個偉大的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
當(dāng)我走進《莫高窟》,我的驚嘆只是渺小的沙石。在這里感受到的是千萬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歷史的重溫,一個個朝代的輪替都盤旅在這里,這不僅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華文明的縮影。走進盛唐的繁華。明清的紛亂。余下的便是近代學(xué)者的腳印,我只能用膜拜來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襯得上,在敦煌中,孤獨的墳塚。讓我為民族那一種腐朽的記憶而慚愧,讓一車一箱的文物從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見中華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這把鋒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條化成一條繩。把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沒有早早出現(xiàn)在那個年代,我要揮起長劍,把這條繩切斷,我要用畢生的力量,將刀從她胸口拔出。
從《三峽》走過,我沉浸在碧水藍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兩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這一位一位歷史名人。記住他們的不僅是歷史,還有這兩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們的氣息,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會有這樣的人,走過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從這樣的文字中尋找到他們的蹤跡。
在余秋雨筆下,王維的告別是柔和的在風(fēng)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會感到刺骨,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夕陽無故人”卻把最暖的情傳遞個貶謪的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尋著王維的馬蹄印才會到達,只有想要體會他的人,想要傳承他的人才會把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這樣的人。
來到。古時戰(zhàn)場這里有無數(shù)個光禿禿的墳頭,從他的筆下我看到了身披戰(zhàn)甲,揮劍斬敵的將軍,看見滿地的鮮血慢慢浸透進地表,在這里沉靜躺著的是戰(zhàn)爭的犧牲品。在文明的傳承中無數(shù)個血的教訓(xùn)更提醒著我要熱愛和平。
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讓我再次體會到奇跡的函義,它的靈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斷,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腳下,它是我國的至寶。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華民族的脊梁。
通過讀這本書,我學(xué)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我連一只螻蟻都不如。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不鍥追求。他是一個學(xué)者,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他的文字總是充滿玄機,但他卻是一個誠實的作家,每個字都是他的經(jīng)歷。每句話都有他的思想,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塊無比清晰,我是從一篇關(guān)于辛棄疾的文章開始愛上他的文字,讀他的書就像讀他的精神。因為他的精神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間,當(dāng)他為某位歷史人物感嘆時,你的心也沉進谷底,當(dāng)他為某段文明而驕傲?xí)r,你的心中滿滿的全是自豪。
我不僅要感嘆。這就是余秋雨,帶領(lǐng)你追尋華夏文明的余秋雨,將自己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余秋雨。
讀《文化苦旅》有感3
《文化苦旅》是當(dāng)代學(xué)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fēng)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xué)藝術(shù)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nèi)容有: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優(yōu)秀的散文,初讀時并不覺其中之奧妙,再讀之方覺其中之大智慧。《黃州突圍》讓我看到了一個文人經(jīng)歷如此艱苦的生活,屢遭貶謫,竟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寫下前后《赤壁賦》這般千古絕響!饵S州突圍》這樣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讀《文化苦旅》有感4
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
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學(xué)的臂彎中,淺黃色與黑色的封面連帶醒目的“苦”字給我一種文學(xué)重壓,我好似處在一片低氣壓中。在心里“嘖”了一聲,我飛快地擦身而過,不給自己造成相形見絀的心理壓力。好笑的是,我在幾年后于一排排書架上發(fā)現(xiàn)它,又鬼使神差地買下了它。或許是我想挑戰(zhàn)看看,幾年前畏懼的書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還是否是一種畏懼。
一、有關(guān)文化人格
60華里的莫高窟壁畫才情滿溢、空靈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騰。藝術(shù)映射心靈,玄秘潔凈如它是一種永久的向往,如夢如幻。閱讀著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著時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靜靜佇立看這壁畫形成的偉大過程,繁雜的內(nèi)心世界也會因欣賞了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而安定下來。我又登頂柔情似水的鳴沙山,飽覽純凈的光影分割,心中鳴起天樂般的梵唄。轉(zhuǎn)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從天邊來的靜謐祥和吸引。老尼為何愿意孤守荒涼浮囂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繽紛人世背后的簡單原體,寧愿用余生領(lǐng)悟這里滿滿一世界的禪機。我們常常做詩歌賞析,詩人們總有許多化不開的哀愁,比如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蔽铱傄詾榱谠窒硎軣o人打擾的狀態(tài),以為“孤”、“獨”二字又是詩人與生俱來的感性和矯情。直到我讀了《柳侯祠》,才改變對這首詩錯誤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著他的靈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隱藏在其短暫、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興盛的文化人格,待華夏少年去解讀……只可惜,我這華夏少年卻一直誤解了他,誤解了慘遭謫戍詩人們的人生。我慚愧不已,我這般不諳世事,只顧游樂,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文人遭受的苦難,還嘲笑他們的矯情和無病呻吟。學(xué)了這么多年的語文,背過這么多首古詩,我沒有對一首感同身受過,更別說為世人的厄運扼腕嘆息。
二、有關(guān)生命
我們從何處來到這里?又從這里走向何處?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過這個疑問,但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沒有意義。你還記得那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嗎?你是否想過那樣一個蓬萊仙境為何留不住貧困辛勞的漁人呢?因為人是無法遺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義。或者不是為了帶著空白回到賜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為了熱愛的生活執(zhí)著奮斗,蒸發(fā)出自己的世界。正如《武陵人》中所說“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權(quán)利”。
崎嶇的黃土地上,一雙腳實實地嵌入又提起,留下一串寂寞的腳印。信客日復(fù)一日來往于鄉(xiāng)鎮(zhèn)之間,包裹里揣著一家又一家人對彼此的遙想思念。沒有電話、e—mail的時代,盡管呼吸著同一海拔處的空氣,濃稠的思念呵,也直叫人呼吸困難,如抵咽喉。信客這個偉大的職業(yè)人群,用自己大半生為別人的生命送去春露陽光。他們被懷疑誣陷,也平白落入過無端的紛爭,但他們?nèi)栽诒M著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兩頭的人們造福。常有人說:“不要為別人活著!钡蚁,一個人的一輩子,若有一群人值得你跋山涉水,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不至于死后在墓志銘上寫下可悲的碌碌無為。
一個晴天,我在家中的院子讀完了最后一個字,算來自己竟花了大半月讀此書,后面又用了三天寫成這篇讀后感,合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也經(jīng)歷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鋪天蓋地溫和的陽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塵,快樂因子在體內(nèi)輕盈跳躍著。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讀《文化苦旅》有感5
時長一個月之久,把這本歷史氣息濃厚的散文讀完了。《文化苦旅》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也描述了平生幾位好友的坎坷一生。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支深思這一古老民族久遠的底蘊,用心思細膩的筆觸描慕華夏文明。讀著讀著,我就已經(jīng)被其中的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潛心欣賞歷史留給我們有形的古跡時,誰又會潛心探究這一處處潛藏著的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運其妙筆,給人們的心靈留下”震撼“二字……
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其中悲壯,但《風(fēng)雨天一閣》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個家族背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烈愛國情懷和責(zé)任感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氣息的古樓,這其中靠的便是他的正義和意志力。他曾頂撞過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而屢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常人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在這個物質(zhì)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像范欽那樣不忘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湮滅在人流之中呢?讀書人不能為自己而讀書,而應(yīng)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而讀書,奉獻自己微薄之力,去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其次為《道士塔》初悟,我還以為這是為紀(jì)念某位偉人而寫的文章,但讀后卻有著和作者一樣的痛恨之情!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罪人王圓箓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可以可見的一個平民,卻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jīng)轉(zhuǎn)折,不幸由他把莫高窟當(dāng)成了家,把持著中國幾千年來最為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族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向外輸送,痛的是人們勞苦堅守的心。不僅如此,王道士對洞窟里的壁畫不太滿意,為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著石灰桶,拿著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才幾下,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yōu)槟鄨F?杀杀∽髡哂梦墓P丑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讓我們銘記住該記住的,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文化苦旅》所描寫的景觀之雄偉,不是其他書可比擬的。跟隨作者走進生命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洞察力和洞悉力去感受古老中華民族的人文山水,領(lǐng)悟的我們的祖先的精神。
余秋雨的文字正如其名,以一種細雨紛紛之勢,潤人間萬物于無聲,在我們心中播下美與文化的種子,孕育出更加燦爛的文明。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及人群,哪一處不是深埋文化的故土呢?真的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地方走走,釋放自己那涌動的感動。
讀《文化苦旅》有感6
近段時間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深感此過程不需要疏竹月影、香茗淡酒與伴,只需要一顆懇誠的心和甘愿經(jīng)受洗禮的靈魂足夠。此書記載的是余秋雨先生從夕陽映照的茫茫黃沙出發(fā),穿過踴躍著喧囂生命的都江堰,又來到溫柔小意的江南水鄉(xiāng)的處處行跡;書中處處蘊藏著他用最輕柔的筆觸刻出的最沉重的歷史情感。
初讀這本書,我以為是一汪帶人游歷山水的清潭,卻未曾想到會是一腳踏入便鞭撻心靈的深谷。從第一篇《道士塔》開始,從那一句嘶啞著的“我好恨!”開始,我已進入到這場文化的苦旅中去了;再一步步艱深的邁出,更是進入了一個無時無刻不溢出強烈情感的所在,那濃厚的使人顫栗的情感一點點沉淀在我心里,這份感情是關(guān)乎國家,關(guān)乎民族的。我就好像一個蹣跚前進的幼童,懵懂而又惶惶然地與秋雨先生一齊被歷史的洪流裹卷著,又一齊沿著漫漫長路彳亍,只覺身心脫離,伴隨情感的沮喪與靈魂的悸動竟也脫去了一些所謂的少年英氣。而整顆心都在書中的萬里黃沙歷經(jīng)浸泡,再回歸現(xiàn)實稚嫩的跳動,平白生出了些許不甘與不適,只得感嘆先生筆力之深厚。
對于余先生來說,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于我而言又覺不止于此,且還是一場饕餮盛宴——關(guān)于家國情懷的盛宴。你道字里行間看去,我為何連身心都悸動?畢竟秋雨先生并沒有多少著墨于文筆的華麗,反而頗有些平實的味道。在此借用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它因深厚而沉默。”先生對于文人古跡樸樹鎮(zhèn)邑的情感表達無疑是激烈勃發(fā)的,但有更深厚的存在匍匐其間,是什么?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行跡和文人心路,更是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膜拜,是民族情感的`流淌!雖然沉默卻又足夠響亮!
多少人只在文章中大談特談“愛國”二字,他們只把愛國當(dāng)做文章的一個升華點,卻未曾明白愛國是不可咄嗟離棄的一種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又因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愛國情懷是貫穿于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的。所以在我看來以上提到的所謂“愛國者”遠不如先生親手撫上那一方方青磚,親腳踏上那早已荒蕪的古戰(zhàn)場,只有在那些地方,才能身心臣服于歷史所給予你的沉重的家愛國情,那些隱而不密的愛國之情如沉沉的鐘鳴使人幡然醒悟深自震撼。
這份家國情懷回蕩于莫高窟抑揚的色彩洗禮中,徜徉于風(fēng)雨天一閣的涉水而入中……一處處微小的細節(jié)構(gòu)成了這本書最鮮活的生命力,不是口號式的呼喝,只需屈指輕輕一叩,那濃郁的情感便迫不及待地破門而出涌入我的心頭了。
合上書,環(huán)顧這略顯狹窄的四角房間,卻已覺得自己完全暴露于這個不停前進的國家的某個節(jié)點中,心靈是開闊的,盈滿了對祖國的認(rèn)同,對民族的認(rèn)同。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秋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記警鐘進一步敲醒了我的民族魂,身為學(xué)生,我唯能抱不虛度光陰、不碌碌而為此情懷,只愿能為這個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中華復(fù)興獻上綿薄之力。
因為有幸打開了這本書,帶著輕松的心靈啟步,以沉重的步履結(jié)束,感觸頗多,方有了以上淺薄的感慨,僅以我心底之聲音,期望夜晚入夢能繼續(xù)與秋雨先生結(jié)伴同沐那歷史山水。
讀《文化苦旅》有感7
有光有陰,光而不耀,陰而不沉,是為光陰。
苦,文化之苦旅,思,歷史之長河。一提筆就感受到歲月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句話出自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游記散文《文化苦旅》自序中。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找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我們,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處:
一、道士塔
初讀,我仿佛看見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敦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這里有美麗的宗教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biāo)本,一種美的標(biāo)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二、風(fēng)雨天一閣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諾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他曾毫不客氣的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yán)氏都奈何不了他。最終,便為中國文化留下了滄桑的歷史。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文化悲劇,已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地隨之惆悵。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有光有陰,光而不耀,陰而不沉,是為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8
很早就有同學(xué)跟我強烈推薦《文化苦旅》這本著作,但是一直找不到機會靜下心來認(rèn)真去品位這本書,上了大學(xué),終于有機會細細地去體會這本書所帶來的深刻內(nèi)涵。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自序中寫到“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边@本書不僅是一部山水集,它還把歷史解剖在人們面前,踏著歷史的腳印,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其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回到那真實的場景,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所以,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只有慢慢地去品位,才能真正理解,真正領(lǐng)悟。手捧著《文化苦旅》,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dǎo)游,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旅行本應(yīng)是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走過汨羅江,我們看到了汨羅,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去參觀長城,我們感嘆她的雄偉與壯麗,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biāo)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fēng)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fēng)流”吧。或許他認(rèn)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睕]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這本書里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赐炅擞嗲镉甑摹段幕嗦谩纷屛腋惺鼙渡,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感受了中國歷史的苦澀與堅強,也讓我領(lǐng)悟了人生之路的得與失!
讀《文化苦旅》有感9
每個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許面對的會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不會有歸途的長路,總覺得通往遠方的終點會有幸福存在,所以就會走,會想去追尋幸福的所在。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許已然厭棄了世間浮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現(xiàn)吧!
我跟隨著他的腳步也在找尋。從輝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蓮洞,從靜若處子的西湖到氣勢磅礴的都江堰,他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當(dāng)看到道士塔時,他發(fā)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斜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的感嘆。在看到莫高窟時,他發(fā)現(xiàn)“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薄斑@里的雕塑,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庇谑撬恢袊糯鸂N爛輝煌的文明震驚了。
走到陽關(guān)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世界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了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币苍S就是這樣,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真正得到后卻發(fā)現(xiàn)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會后悔,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才會構(gòu)成我們到頭來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走過了白蓮洞“宏大的世界常變成一個孤島,喧騰的'人生有時比洞中還要冷清!比诵允且环N沉淀,一種人性的沉淀,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這樣,我跟隨著他一路旅途走過。
從《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點,人要到達彼岸,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會有喜悅,但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的過程,他會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種更為廣博和荒涼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我想我也不會退縮。
因為不會退縮,所以我用心丈量著《文化苦旅》的腳步,并愿意追隨它,在路上,走著,一直走下去。
對于散文,我一向都是挑著看的,因為有的散文太散,總會把人的思緒也弄散,看了只會把自己圍在層層圍城里,卻始終領(lǐng)悟不到其中的思想感情。
這次我要向大家推薦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其實是一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其實都是介紹我國的一處處風(fēng)景名跡和一些人文古跡,說它是游記,看了卻沒有讓我感到游玩的悠然,反而讓我覺得沉重,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文化之旅的苦之處!段幕嗦谩樊(dāng)中有很多美篇和名篇,而今天我要分享的這篇《牌坊》僅僅是給予我個人最深感觸一篇。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余秋雨在書的自序說:“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
而《牌坊》正是一篇對于封建禮教束縛女性的思索文章。
在我們印象中,牌坊總是嫻靜地立著,它只是一根木頭,卻鎖著一種貞潔,一份矜持。文章主要是從四個部分來講的,首先是從作者的童年時代的回憶來引起牌坊的話題。孩子們對牌坊的好奇,引導(dǎo)著孩子們?nèi)ゴ蛱疥P(guān)于牌坊的消息,卻只得到小販的嘟噥和嬸嬸婆婆們的惡罵,他們的回答使牌坊沉重了起來,然后第二部分話題轉(zhuǎn)到了“尼姑庵”,主角變成了“尼姑庵”里教書的女教師們,文中通過寫了孩子們與女教師們的互動,例如:孩子們初見花圃時,女教師們對孩子們的鄭重叮囑和女教師們拿著繡著成對的鳥的繡巾時的害羞,都體現(xiàn)了女教師們對生活的憧憬和無奈。第三部分則是著重描寫女教師們的言行,在這當(dāng)中有許多細節(jié)描寫,如她們喝水動作的描寫:笑一笑,轉(zhuǎn)過臉去,再呷(ka)一口,然后掏出折成小四方的手絹,抹一下嘴唇。這些形象的描述都反映出女教師們的出身。并且又以其中一位女教師在見了一個來尼姑庵的男人后自盡的事情,來解釋文章開頭盜墓的老頭所說的那句話:“這些女人說是死了,墳里常常沒有!痹瓉恚@些女教師是在大戶人家里死了丈夫之后,為了“跟著死去的丈夫自殺”而可以立下牌坊的姑娘,由于親情或其他原因,他們的父母不愿讓他們真死,可是,礙于封建倫理道德,他們又不得不死,于是,造了個假牌坊,送他們到偏遠的尼姑庵。最后一部分,作者通過《熱冰》這一個故事來質(zhì)問:“我的家鄉(xiāng)為什么有這么多不透明的頑石呢。”又憐憫地問:“我的女教師們,是否也有一位老父,把你們送進冰塊!
這篇文章都是通過兒童的眼光來探索牌坊背后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反映出了舊時代中國女性命運的悲哀。同時也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審視。文章并沒有魯迅先生筆下描寫的祥林嫂的刺激感官的刻薄言語,但卻同樣能帶給讀者同樣的悲愴。
看完文章后,只能讓人感嘆:一座座牌坊,安靜的立著,以控訴者的姿態(tài),向世人幽幽道出歷史的愁怨。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剛剛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覺不錯,推薦。以前沒看過他的文章,對人也不大了解。但看完這書感覺這人文字功夫非常厲害,有思想,有深度,也睿智,在藝術(shù)和文學(xué)方面造詣都很深,最關(guān)鍵的是,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上海戲劇學(xué)院的院長,廳級干部,而且仕途上再上升的機會也比較大,但他毅然辭職放棄一切,走上孤獨之旅,去探尋古代文化、外國文化的歷史奇跡。在這個浮躁喧嘩的社會,能靜下心來做研究的學(xué)者已是寥寥無幾,我們應(yīng)該向這樣的大師致敬!
這書主要分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中國之旅印象深的是記錄了古代官府非常重視杭州的水利,才有了今天杭州的嫵媚與風(fēng)情,離開了水,杭州會失去靈氣,沒了自然生態(tài)之美,自然也就沒了文化。還講了19世紀(jì)之前很長時間內(nèi),山西是全國的首富,文章分析了晉商的沒落。世界之旅打動我的`是一對潛水夫妻,只要世界上哪里有良好的潛水點,會立即趕過去,他們天天生死相依,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終身漂泊,沒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懷是堅持不下來的。人生之旅帶給我的確是震撼,也是收獲最大的地方。
中國之旅就提到過蘇東坡被小人陷害時的各種滄桑、世態(tài)炎涼及人性丑陋的一面。這部分又提到了巴金、黃佐臨被排擠、打壓、報復(fù)時受過的磨難,還有作者本人被媒體誣陷時的法律失語、知者沉默、同行竊喜、群氓起哄,面對這些致命性的打擊,余秋雨先生選擇了沉默,消失在公眾視線中,潛下心來專心致志、與世隔絕地去考察做研究,他覺得反駁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最稀飯戲劇大師黃佐臨給余秋雨先生的遺書中送給他的三句話:他們罵啦,罵些什么?讓他們罵去。文中提到當(dāng)時遺書中先寫的英文是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后寫的中文。這是一種面對小人的陷害,受到委屈甚至冤屈時的人生態(tài)度甚至人生哲學(xué),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當(dāng)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對于上述原文中的英文,存在明顯語法錯誤,找個時間準(zhǔn)備打電話給出版社溝通確認(rèn)。
讀《文化苦旅》有感11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xué)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旅途上的行者,歷史軌跡上的行者,人生路上的行者,還愁無處可達嗎?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边@句話一時火遍大江南北,正是因為它道出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愿望。而我此時,在讀了《文化苦旅》之后,真想沖出家門,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去尋一尋那沉甸甸的歷史,即便再“苦”,也義無反顧。而現(xiàn)在的我做不到,只能無盡地想象,想象都江堰那“壯麗的馴順”;想象攔下車隊時血色的殘陽,訴盡歷史的凄涼;想象陋室的老尼孤守沙原隱泉,秋雨先生的曲折領(lǐng)悟;想象凌厲荒原,王維溫厚傾訴友人的陽關(guān)古址;想象荒無人煙的喀什雪峰之上的人煙;想象“廢井的冷眼”;想象疏浚西湖的偉業(yè)……我的靈魂在沖撞,在突破,終于它找到了《文化苦旅》,找到了這扇門,它更加激動,攻勢愈發(fā)猛烈,想要帶上我的身體,撞破路的桎梏,不顧一切地去往那些地方!門終于被撞開,我的靈魂還在不顧一切地癡癡沖撞,突的沒了阻攔,它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沖了出去,仿佛一道看不見的光,它得償所愿,終于在那些地方好一番游覽,好一番驚嘆,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的身體還在門邊遙遙張望,而我的靈魂只是與秋雨先生一番共視罷了。我這才頓悟,行者無疆,即便只是靈魂。
那個黃昏,無盡的冗長,那抹晚霞,無盡的凄艷,“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天邊,我一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那個不惑之年的秋雨先生,背對著如血的晚霞,伸出雙臂攔下了他們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他苦苦辯論,終于,斯坦因在他的說服下留下了車隊,那一行人離去了,卻一次次的回頭,終于消失在了黛褐色的山丘后面,其實他們也看出了秋雨先生的難處,我不知道那是否帶著一種嘲笑的憐憫,我只知道這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一批象征民族自信的經(jīng)文,注定要歷經(jīng)一場千年后的劫難,它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悲劇。我作為一個行者的“腳步”延伸回溯,仿佛看到了那千年后的人們永遠無緣目睹的場景,玄奘運回經(jīng)文的途中,部分經(jīng)文不幸落水,玄奘不分日夜地搶救補抄,終于有了這個藏經(jīng)洞的一切,然而,卻在千年后被一個愚蠢無知的守護者和兩個連哄帶騙的小偷把這批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了原生的土地,構(gòu)成一場掠奪。可憐秋雨先生,就連他在希冀中好不容易攔下了偷運經(jīng)文的車隊,處處混戰(zhàn)的中國也沒有一座城、一個人能夠保留他們,只剩下了覬覦和褻瀆。最后,換來的,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受傷的狼最后的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
我好像在這里初嘗了“苦”,歷史明晃晃攤在你的眼前,“苦”得理所當(dāng)然。
秋雨先生的文字何其犀利,他甚至未有言明,卻一語道破了這些行竊者的秘密。全書像這樣對歷史遺留下的深深傷痛而發(fā)出的憤懣并不僅僅只這一處。我細細思量,是啊,中國是一片多么遼闊的土地,它的歷史又是多么厚重,這里的苦,豈是輕易便能嘗完的?秋雨先生用他最難放下的筆,腳下永未停息的路,和從未有遺忘的歷史遺留,發(fā)出了最犀利的泣訴,句句直指人心,甚至可以說是口無遮攔,但凡是他認(rèn)定的歷史罪人,便逃不出承受唾罵的結(jié)果,他寫到王圓箓,寫到斯因坦,寫到蔣孝琬,它是在一點一點撕破他們千奇百怪卻始終帶著罪惡的嘴臉,甚至不著痕跡的表達了對蔣孝琬所做之事的厭惡,又進而提升到對他本人的不屑;他寫到烏臺詩案,更是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愛憎分明,也在其他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更突出了那一伙告狀的人是多么的好笑善妒。
當(dāng)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豐功偉績,那些美麗的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的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zhí)著才成就馬克·波羅眼中杭州稱甲的美景;被流放的文化人再多么悲哀煎熬的歲月里熬盡了希望,苦苦做工,終于發(fā)現(xiàn)了歷史遺跡卻因時日無多而無法深入探究……秋雨先生的筆觸寫到這些偉大的人們,好像替他們抒發(fā)了胸中苦悶,這苦悶是我們對于他們的苦而形成的悲傷,其實他們一直豁達開朗,心甘情愿,就像白居易、蘇東坡,他們甚至放棄詩文而投身西湖的疏浚,更有錢镠放棄了政治上的建樹,一心一意造福西湖;而流放的文人心知沒有明日的光芒,此時能找到遺跡并寫在筆記里留給后世,便已知足。這便使我們更加感懷。
豁達背后的苦,“苦”得如泣如訴。
秋雨先生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找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實現(xiàn),秋雨先生腳下的路,心中的路,都匯聚成眼前的這本《文化苦旅》。多久以前,我還是不明白這苦的。
想要明白歷史與文化種種的苦,似乎就只有兩條路。一條,來一場這樣宏偉的文化苦旅,深切體會;一條,讓心靈在文字中頓悟。而秋雨先生是文化苦旅的鼻祖,任何只有行走而沒有慨嘆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走上過旅途,而無病呻吟的慨嘆是濫竽充數(shù)的天馬行空。是他,給予我們靈魂的“文化苦旅”。
我的腳步,穿行于大江南北,穿行于歷史,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種無疆的境界,就是在秋雨先生的書中,不僅僅局限于土地的無疆,更是時空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是多么的豪邁與奔放,是最遙遠、最廣袤的無疆!拔磥韺儆趦煞N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蔽ㄓ行凶,唯有思想,才能帶給你無疆的未來。
土地的無疆讓我們領(lǐng)略時空的更迭變換;時空的無疆帶給我們獨立的思想;而思想的無疆讓我們忘卻了他們只是存在于歷史中的人們,與我們毫無關(guān)聯(lián),功臣也罷,罪人也罷。當(dāng)我們有幸能夠得見那些歷史的遺跡一眼,就好像來到了他們身邊。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總有一個,要去體悟行者無疆的境界。如果你此時正被年齡禁錮,沒有辦法來一場需要無限學(xué)識和勇氣的文化苦旅,那么,你便放空自己,在局促的房間也好,遼闊的山野也好,只要你翻開《文化苦旅》,你便成為了行者,能夠領(lǐng)悟無疆之境界。
秋雨先生是真正的行者。他在不惑之年受到了一位美國教授的影響,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走出書齋,踏上了旅途,開始了文化苦旅。最開始的黑白照片里的秋雨先生,發(fā)絲微亂,眼神中是沉重的向往、思索與追尋。我在他的眼里找到了一枚厚重的靈魂。
行者擁有無疆的靈魂。
讀《文化苦旅》有感12
日本的敦煌學(xué)研究家用沉重的語調(diào)在敦煌石窟門前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jīng)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xué)也在中國!”而在場的聽到了這句話的中國學(xué)者們并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退了出去,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相對無言。
——題記
余秋雨對文化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足跡來向世人闡釋著那不朽的,穿越了千年的文化情結(jié)。他用近幾年的心血澆鑄著《文化苦旅》,用鏗鏘的文字表達了華夏民族文化歷經(jīng)的的滄桑。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難,那民族的瑰寶傳至今天,完好無損的又有幾個?那西子湖畔的一代名妓蘇小小,那擁有通天本領(lǐng)卻想成人的白娘娘,那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雷峰塔,那寧波月湖西岸擁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天一閣······他們無一不為世人傳頌。
似乎是被這寓意深刻的書名所慟,所以便時時翻閱,哪怕年幼的'我對里面的涵義十分懵懂,但并不影響我從那簡單的字詞中讀出那由內(nèi)心噴射出的怒火,那對文化深沉的愛戀。記憶中感觸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道士塔》一文;蛟S是因為心生哀戚,對那來自遠方,夾雜著血與淚的哭泣感同身受。余秋雨化身為憤怒的河濤,控訴著那敗壞了莫高窟文化傳承的無知道士王圓箓,控訴著他僅僅為了幾枚銀元,便將無價的文明賣給了外國人的無知行徑。
王道士原本是一個知識匱乏的農(nóng)民,當(dāng)上道士后便掌管了敦煌石窟。他因為嫌棄壁洞太過昏暗,竟用石灰將那自遠古流傳下的筆畫逐一掩蓋,將大能的著作永遠埋在了慘白的石灰里,再不得重見天日。他講那一個個形態(tài)逼真的少女飛天雕塑鑿毀,想要改成佛像,最后變得不倫不類。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好恨!”這是余秋雨有心而生的吶喊。他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在那時阻止王圓箓愚蠢的行為,恨那時的官吏有眼無珠,錯把珍珠當(dāng)魚目,再把文獻押運歸京時,隨意糟蹋,以至于最后只留下稀稀落落幾本孤本。
猶記得初看到余秋雨老師的憤慨時,我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幾本書么,丟了就丟了,反倒是那些飛天雕塑,實在是讓人遺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文明積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發(fā)展壯大的基本!段幕嗦谩分兴涊d的,只是世界在變遷中所經(jīng)歷的歲月中幾個遺憾的縮影。誰又能保證能正確的面對古物?甲骨文出土前,那些刻有信息的甲魚殼不也照樣被村民當(dāng)作藥材賣給了藥鋪?為了賣一個好價錢,他們便將那些個刻文一點一點的剔除,最后終是再也不見蹤跡。
其實,在當(dāng)代社會,像王圓箻一樣的人有很多,那個在埃及已有3500年歷史的金字塔上刻下的“丁錦昊到此一游”無疑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在這個人類自以為進步的時代,毀壞文物,斷送文化的行為終究是令人心寒。那個刻字的孩子,留下的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7個字,他也葬送了我華夏泱泱大國,文明之都,禮儀之邦的形象,而丁錦昊的事例也引起了國人對我國現(xiàn)狀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事,并非個例!
重溫《文化苦旅》我彷徨了,那從古至今都未消逝的文化缺陷,是在向華夏的臉上抹黑。我想,作為新中國的一份子,華夏未來的驕傲,我們應(yīng)該尊重文物,尊重我們的文化傳承!自先秦時期的焚書坑儒,我國就流失了大量的典籍,將千年的文化積淀付之一炬,如今的我們,更該對那走過了艱辛大道的文化致敬。
讀《文化苦旅》有感13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他因深厚而沉默,也許是沉默的原因。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在一場人們屏息等待的鋼琴演奏會上,女鋼琴家悄然出場。人們驚訝于她衣著樸素時,她說:“人,要隱于音樂背后!钡拇_,在很多時候,許多人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有些人選擇崇尚樸實無華的內(nèi)心,這種信念是多么令人折服啊!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應(yīng)該算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吧,“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沉重的嘆息。”你說王圓篆是壞人,也不全是,畢竟他讓那些經(jīng)文躲避了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但你說他是好人?也不是,畢竟他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結(jié)晶讓那可憎的外國人給奪了去!
“莫高窟”,一個多么神奇而高深的地方!千百年來,他沉默著,像一棵樹,一座山,因為他知道未來,人們會撥開歷史的睫毛,透過深沉的瞳孔,來還他一個公正而客觀的判斷。
你看啊,“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里卻睜大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多少赳赳武將、權(quán)謀強人止下腳步,呆呆的望著沉默了許多的莫高窟,他們一定想:莫高窟為什么沉默呢?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女鋼琴家的魅力在于演奏技藝的高超,與音樂融為一體。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才能有所作為,從而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讀《文化苦旅》有感14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中,領(lǐng)導(dǎo)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rèn)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jì)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fēng)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督闲℃(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fēng)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聯(lián)在一起!蔽蚁脒@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
每個人的一生對于自己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dāng)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讀《文化苦旅》有感15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rèn)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xiàn)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蔽乙詾,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酀^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dāng)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xué)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xué)。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dāng)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9-04
讀《文化苦旅》有感經(jīng)典09-19
讀《文化苦旅》有感09-20
讀文化苦旅有感04-07
讀《文化苦旅》有感[薦]08-30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5-29
讀《文化苦旅》有感[精選15篇]09-21
讀《文化苦旅》有感[精選14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