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數學教案1
分式方程
教學目標
1.經歷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體會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過程,發(fā)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人體,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 生努力尋找 解決問題的進取心,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 關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學難點:
找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有兩塊面積相同的小麥試驗田,第一塊使用原品種,第二 塊使用新品種,分別收獲小麥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比第二塊少3000 kg,分別求這兩塊試驗田每 公頃 的產量。你能找出這一問題中的所有等量關系嗎?(分組交流)
如果設第一塊試驗田 每公頃的產量為 kg,那么第二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是________kg。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講授新課
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全長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條是全長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車在 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是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時間的一半。求該客車由高速公路從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這 一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系?
如果設客車由高速公路從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時間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_________h。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為了幫助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qū)重建家園,某學校號召同學們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總額為4800元,第二次捐款總額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數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兩次人均捐款額恰好相等。如果設第一次捐款人數為 人,那么 滿足怎樣的方程?
四.議一議: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點?
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有什么區(qū)別?
五、 隨堂練習
(1)據聯合國《20xx年全球投資 報告》指出,中國20xx年吸收外國投資額 達53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設20xx年我國吸收外國投資額為 億美元,請你寫出 滿足的方程。你能寫出幾個方程?其中哪一個是分式方程?
(2)輪船在順水中航行20千米與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時間相同,水流速度為2. 5千米/小時,求輪船的靜水速度
(3)根據分式方程 編一道應用題,然后同組交流,看誰編得好
六、學 習小結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七.作業(yè)布置
八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確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探索多項式各項公因式的過程,依據數學化歸思想方法進行因式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分析、類比以及化歸的思想,增進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主動積極地積累確定公因式的初步經驗,體會其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難點:正確地確定多項式的最大公因式.
關鍵:提公因式法關鍵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知
【復習交流】
下列從左到右的變形是否是因式分解,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問題:
1.多項式mn+mb中各項含有相同因式嗎?
2.多項式4x2-x和xy2-yz-y呢?
請將上述多項式分別寫成兩個因式的乘積的形式,并說明理由.
【教師歸納】我們把多項式中各項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師提問:多項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項的公因式是什么?
【師生共識】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確定各項的'公因式再將多項式除以這個公因式得到另一個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三、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觀察所給多項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兩種變形,(x-y)3=-(y-x)3和(x-y)2=(y-x)2,從而得到下面兩種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0.84×12+12×0.6-0.44×1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怎樣計算更為簡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師活動】在學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計算中的應用,提出比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115頁練習第1、2、3題.
【探研時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計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課堂總結,發(fā)展?jié)撃?/p>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關鍵是找準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時應注意:(1)系數要找最大公約數;(2)字母要找各項都有的;(3)指數要找最低次冪.
2.因式分解應注意分解徹底,也就是說,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六、布置作業(yè),專題突破
課本119頁習題14.3第1、4(1)、6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3
學習重點:函數的概念 及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學習難點:認識函數,領會函數的意義。
【自主復習知識準備】
請你舉出生活中含有兩個變量的變化過程,說明其中的常量和變量。
【自主探究知識應用】
請看書72——74頁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 思考書中第72頁的問題,歸納出變量之間的關系。
2、 完成書上第73頁的思考,體會圖形中體現的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
3、 歸納出函數的定義,明確函數定義中必須要滿足的條件。
歸納:一般的,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______變量x和y,并且對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當x=a時,y=b,那么b叫做當自變量的值為a時的函數值。
補充小結:
(1)函數的定義:
(2)必須是一個變化過程;
(3)兩個變量;其中一個變量每取一個值 ,另一個變量有且有唯一值對它對應。
三、鞏固與拓展:
例1:一輛汽車的油箱中現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單位:L)隨行駛里程x(單位:千米)的增加而減少,平均耗油量為0.1L/千米。
(1)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指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 汽車行駛200千米時,油箱中還有多少汽油?
【當堂檢測知識升華】
1、判斷下列變量之間是不是函數關系:
(1)長方形的寬一定時,其長與面積;
(2)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與面積;
(3)某人的`年齡與身高;
2、寫出下列函數的解析式.
(1)一個長方體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這個長方體的體積為y(cm3),底面邊長為x(cm),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的式子.
(2)汽車加油時,加油槍的流量為10L/min.
、偃绻佑颓,油箱里還有5 L油,寫出在加油過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與加油時間x(min)之間的函數關系;
、谌绻佑蜁r,油箱是空的,寫出在加油過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與加油時間x(min) 之間的函數關系.
(3)某種活期儲蓄的月利率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國家規(guī)定,取款時,應繳納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稅,求這種活期儲蓄扣除利息稅后實得的本息和y(元)與所存月數x之間的關系式.
(4)如圖,每個圖中是由若干個盆花組成的圖案,每條邊(包括兩個頂點)有n盆花,每個圖案的花盆總數是S,求S與n之間的關系式.
八年級變量與函數(2)數學教案的全部內容由數學網提供,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希望大家喜歡!
八年級數學教案4
知識結構:
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關系轉化為邊的相等關系的重要依據,此定理為證明線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種方法,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推論1、2提供證明等邊三角形的方法,推論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重要性質,在直角三角形中找邊和角的等量關系經常用到此推論.
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是性質與判定的區(qū)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題設與結論正好相反.學生在應用它們的時候,經;煜,幫助學生認識判定與性質的區(qū)別,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另外本節(jié)的文字敘述題也是難點之一,和上節(jié)結合讓學生逐步掌握解題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識點的增加,題目的復雜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學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論,才能在解題時從條件得到用哪個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探索法”。在數學教學中要避免過多告訴學生現成結論。提倡教師鼓勵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探索數學的內在規(guī)律。具體說明如下:
(1)參與探索發(fā)現,領略知識形成過程
學生學習過互逆命題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問題: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逆命題的什么?找一名學生口述完了,接下來問:此命題是否為真命?等同學們證明完了,找一名學生代表發(fā)言.最后找一名學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內容。這樣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積極參與發(fā)現,滿打滿算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克服思維和探求的惰性,獲得鍛煉機會,對定理的產生過程,真正做到心領神會。
(2)采用“類比”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
由性質定理的學習,我們得到了幾個推論,自然想到:根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們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結論或者說哪些推論呢?這里先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討論,把一些有價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論板書出來。如果學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師可以做適當的點撥引導。
(3)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便于今后的應用,教師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1)怎樣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據?(2)怎樣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論;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運用;
3.通過例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自主學習的發(fā)展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感受;
5.通過知識的縱橫遷移感受數學的辯證特征.
二.教學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學難點:性質與判定的區(qū)別
四.教學用具:直尺,微機
五.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探索法
六.教學過程:
1、新課背景知識復習
(1)請同學們說出互逆命題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計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里重點復習怎樣分清題設和結論。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的內容是什么?并檢驗它的逆命題是否為真命題?
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上述結論,教師稍加整理后給出規(guī)范敘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
(簡稱“等角對等邊”).
由學生說出已知、求證,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文字轉化為數學語言的方法.
已知:如圖,△ABC中,∠B=∠C.
求證:AB=AC.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
聯想證有關線段相等的知識知道,先需構成以AB、AC為對應邊的全等三角形.因為已知∠B=∠C,沒有對應相等邊,所以需添輔助線為兩個三角形的公共邊,因此輔助線應從A點引起.再讓學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輔助線,學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線AD或作BC邊上的高AD等證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從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條件和結論,不要與性質定理混淆.
(2)不能說“一個三角形兩底角相等,那么兩腰邊相等”,因為還未判定它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結論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邊邊和角角關系.
2.推論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推論2:有一個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要讓學生自己推證這兩條推論.
小結:證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義;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證明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的方法:①等邊三角形定義;②推論1;③推論2.
3.應用舉例
例1.求證:如果三角形一個外角的平分線平行于三角形的一邊,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讓學生畫圖,寫出已知求證,啟發(fā)學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時,常常考慮應用外角的兩個特性①它與相鄰的內角互補;②它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要證AB=AC,可先證明∠B=∠C,因為已知∠1=∠2,所以可以設法找出∠B、∠C與∠1、∠2的關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證:AB=AC.
證明:(略)由學生板演即可.
補充例題:(投影展示)
1.已知:如圖,AB=AD,∠B=∠D.
求證:CB=CD.
分析:解具體問題時要突出邊角轉換環(huán)節(jié),要證CB=CD,需構造一個以 CB、CD為腰的等腰三角形,連結BD,需證∠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證∠ABD=∠ADB,從而證得∠CDB=∠CBD,推出CB=CD.
證明:連結BD,在 中, (已知)
(等邊對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對等邊)
小結:求線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適當的輔助線構造三角形,找出邊角關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線與 的外角平分線交于D,過D作DE//BC交AC與F,交AB于E,求證:EF=BE-CF.
分析:對于三個線段間關系,盡量轉化為等量關系,由于本題有兩個角平分線和平行線,可以通過角找邊的關系,BE=DE,DF=CF即可證明結論.
證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結: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論.
(2)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證法.
七.練習
教材 P.75中1、2、3.
八.作業(yè)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教案5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11。1平面上點的坐標
第1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序實數對的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構成:橫軸、縱軸、原點等。
2。理解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的一一對應關系,能寫出給定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某一點的坐標。已知點的坐標,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點。
3。能在方格紙中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
1。結合現實生活中表示物體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作用。
2。學會用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入有序實數對、平面直角坐標系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與數學的發(fā)展之間有聯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在坐標平面內描出點。
【難點】
理解坐標系中的坐標與坐標軸上的數字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如果讓你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你會怎么說?
生甲:我在第3排第5個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師:很好!我們買的電影票上寫著幾排幾號,是對應某一個座位,也就是這個座位可以用排號和列號兩個數字確定下來。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在以上幾個問題中,我們根據一個物體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數量來表示這個物體
的位置,這兩個數量我們可以用一個實數對來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號的話,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號。
師:對,它們對應的不是同一個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體位置的這個實數對是有序的。誰來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呢?
生:用一個有序的實數對來表示。
師:對。我們學過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有序實數對是不是也可以和一個點對應起來呢?
生:可以。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
我們可以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水平的數軸叫做x軸或橫軸,取向右為
正方向;豎直的數軸叫做y軸或縱軸,取向上為正方向;兩軸交點為原點。這樣就構成了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平面叫做坐標平面。
師:有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的點就可以用一個有序實數對來表示了,F在請大家自己動手畫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教師指正學生易犯的錯誤。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如圖,由點P分別向x軸和y軸作垂線,垂足M在x軸上的坐標是3,垂足N在y軸上的坐標是5,我們就說P點的橫坐標是3,縱坐標是5,我們把橫坐標寫在前,縱坐標寫在后,(3,5)就是點P的坐標。在x軸上的點,過這點向y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縱坐標就是0;在y軸上的點,過這點向x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橫坐標就是0;原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都是0,即原點的坐標是(0,0)。
教師多媒體出示:
師:如圖,請同學們寫出A、B、C、D這四點的坐標。
生甲:A點的坐標是(—5,4)。
生乙:B點的坐標是(—3,—2)。
生丙:C點的坐標是(4,0)。
生。篋點的坐標是(0,—6)。
師:很好!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寫出點的坐標,如果已知一點的坐標為(3,—2),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找到這個點呢?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在x軸上找出橫坐標是3的點,過這一點向x軸作垂線,橫坐標是3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在y軸上找出縱坐標是—2的點,過這一點向y軸作垂線,縱坐標是—2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這兩條直線交于一點,這一點既滿足橫坐標為3,又滿足縱坐標為—2,所以這就是坐標為(3,—2)的點。下面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中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描出A(2,—4),B(0,5),C(—2,—3),D(—5,6)這幾個點。
學生動手作圖,教師巡視指導。
三、深入探究,層層推進
師:兩個坐標軸把坐標平面劃分為四個區(qū)域,從x軸正半軸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把這四個區(qū)域分別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標軸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在同一象限內的點,它們的橫坐標的符號一樣嗎?縱坐標的符號一樣嗎?
生:都一樣。
師:對,由作垂線求坐標的過程,我們知道第一象限內的點的橫坐標的符號為+,縱坐標的符號也為+。你能說出其他象限內點的坐標的符號嗎?
生:能。第二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三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四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
師:很好!我們知道了一點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標的符號。同樣的,我們由點的坐標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點的坐標的符號為(—,+),你能判斷這點是在哪個象限嗎?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練習新知
師:現在我給出幾個點,你們判斷一下它們分別在哪個象限。
教師寫出四個點的坐標:A(—5,—4),B(3,—1),C(0,4),D(5,0)。
生甲:A點在第三象限。
生乙:B點在第四象限。
生丙:C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y軸上。
生。篋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x軸上。
師:很好!現在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在上面描出這些點。
學生作圖,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
五、課堂小結
師: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生:認識了平面直角坐標系,會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描點,知道了四個象限以及四個象限內點的符號特征。
教師補充完善。
教學反思
物體位置的說法和表述物體的位置等問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但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與數學的聯系。教師在這節(jié)課上引導學生去想到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獲取新知的活動中,主動學習思考,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實例與坐標的聯系感受坐標的實用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2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學習和應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認識坐標系中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形成二維平面圖形的概念,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通過二維坐標來描述圖形頂點,從而描述圖形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計算圍成的圖形的面積。
【難點】
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也學習了已知點的坐標,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個點表示出來。下面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在上面標出A(5,1),B(2,1),C(2,—3)這三個點。
學生作圖。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現在我們把這三個點用線段連接起來,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圖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師: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呢?
生:AB的長是5—2=3,BC的長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積是×3×4=6。
師:很好!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大家再描出四個點:A(—1,2),B(—2,—1),C(2,—1),D(3,2),并將它們依次連接起來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圖形?
學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計算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呢?
生:以BC為底,A到BC的垂線段AE為高,BC的長為4,AE的長為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4×3=12。師:很好!剛才是已知點,我們將它們順次連接形成圖形,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連接成的圖形:
教師多媒體出示下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2、在加權平均數中,知道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并能用加權平均數解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象。
3、了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差別,初步體會它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4、能利和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
教學重點: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對于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歸納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與思考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及舉例。
一般地對于n個數X1,……Xn把(X1+X2+…Xn)叫做這n個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
如某公司要招工,測試內容為數學、語文、外語三門文化課的綜合成績,滿分都為100分,且這三門課分別按25%、25%、5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這樣計算出的成績?yōu)閿祵W,語文、外語成績的加權平均數,25%、25%、50%分別是數學、語文、外語三項測試成績的權。
中位數就是把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數(或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叫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眾數就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
如3,2,3,5,3,4中3是眾數。
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特征: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是表示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平均數。
。2)平均數能充分利用數據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容易受極端數字的影響,且計算較繁。
。3)中位數的優(yōu)點是計算簡單,受極端數字影響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數字的信息。
。4)眾數的可靠性較差,它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求法簡便,當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3、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有什么區(qū)別和聯系:
算術平均數是加權平均數的一種特殊情況,加權平均數包含算術平均數,當加權平均數中的權相等時,就是算術平均數。
4、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利用科學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平均數。
二、例題講解:
例1,某公司銷售部有營銷人員15人,銷售部為了制定某種商品的月銷售定額,統(tǒng)計了這15人某月的銷售量如下:
每人銷售件數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數 113532
。1)求這15位營銷人員該月銷售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假設銷售部負責人把每位營銷員的月銷售額定為平均數,你認為是否合理,為什么?如不合理,請你制定一個較合理的銷售定額,并說明理由。
例2,某校規(guī)定:學生的平時作業(yè)、期中練習、期末考試三項成績分別按40%、20%、4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亮的平時作業(yè)、期中練習、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依次為90分,92分,85分,小亮這學期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三、課堂練習:復習題A組
四、小結: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及計算。
2、理解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
五、作業(yè):復習題B組、C組(選做)
八年級數學教案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與性質定理、定義綜合應用.
2.使學生理解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區(qū)別與聯系.
3.會根據簡單的條件畫出平行四邊形,并說明畫圖的`依據是哪幾個定理.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探索式試明法”開拓學生思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2.通過教學,使學生逐步學會分別從題設或結論出發(fā)尋求論證思路的分析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一題多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體會幾何證明的方法美.
二、學法引導
構造逆命題,分析探索證明,啟發(fā)講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1、2、3的應用.
2.教學難點:綜合應用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
3.疑點及解決辦法:在綜合應用判定定理及性質定理時,在什么條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條件下用性質定理
(強調在求證平行四邊形時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邊形時用性質定理).
八年級數學教案8
一、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質:
、沤涍^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
⑵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
、瞧揭撇桓淖儓D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全等。
3、簡單的平移作圖
、俅_定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條件:
⑴需要原圖形的位置;
、菩枰揭频姆较;
⑶需要平移的距離或一個對應點的位置。
、谧髌揭坪蟮膱D形的方法:
、耪页鲫P鍵點;
、谱鞒鲞@些點平移后的對應點;
、菍⑺鞯膶c按原來方式順次連接,所得的;
二、旋轉: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1、旋轉
2、旋轉的.性質
⑴旋轉變化前后,對應線段,對應角分別相等,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改變(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菩D過程中,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侨我庖粚c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刃D前后的兩個圖形全等。
3、簡單的旋轉作圖
⑴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點,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⑵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線段,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且阎瓐D,旋轉中心和旋轉角,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三、分析組合圖案的形成
、俅_定組合圖案中的“基本圖案”
、诎l(fā)現該圖案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③探索該圖案的形成過程,類型有:
⑴平移變換;
、菩D變換;
⑶軸對稱變換;
、刃D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⑸旋轉變換與軸對稱變換的組合;
、瘦S對稱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八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和梯形中位線定理不但給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線段的位置關系,而且給出了線段的數量關系,為平面幾何中證明線段平行和線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節(jié)的難點是中位線定理的證明.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學生初次接觸,思維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證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條或2條以上的輔助線,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況對比有一定的難度.
教法建議
1. 對于中位線定理的引入和證明可采用發(fā)現法,由學生自己觀察、猜想、測量、論證,實際掌握效果比應用講授法應好些,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參考采用
2.對于定理的證明,有條件的教師可考慮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演示知識的形成及證明過程,效果可能會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線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2.掌握定理“過三角形一邊中點且平行另一邊的`直線平分第三邊”
3.能夠應用三角形中位線概念及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通過定理證明及一題多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通過一題多解,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畫圖測量,猜想討論,啟發(fā)引導.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概論與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2.教學難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敘述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及推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敘述,教師畫出草圖,結合圖形,加以說明).
2.說明定理的證明思路.
3.如圖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M、N分別為BC、DA中點,AM、CN分別交BD于點E、F,如何證明 ?
分析:要證三條線段相等,一般情況下證兩兩線段相等即可.如要證 ,只要 即可.首先證出四邊形AMCN是平行四邊形,然后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即可證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線?(以上復習用投影儀打出)
【引入新課】
1.三角形中位線: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線.
(結合三角形中線的定義,讓學生明確兩者區(qū)別,可做一練習,在 中,畫出中線、中位線)
2.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后,我們來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線有什么性質.
如圖所示,DE是 的一條中位線,如果過D作 ,交AC于 ,那么根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推論2,得 是AC的中點,可見 與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同樣,過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線等于第三邊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應注意的兩個問題:①為便于同學對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應用,可引導學生分析此定理的特點,即同一個題設下有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表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位置關系,第二個結論是說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數量關系,在應用時可根據需要來選用其中的結論(可以單獨用其中結論).②這個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關鍵在于如何添加輔助線.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思路,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應指出,當一個命題有多種證明方法時,要選用比較簡捷的方法證明.
由學生討論,說出幾種證明方法,然后教師總結如下圖所示(用投影儀演示).
(l)延長DE到F,使 ,連結CF,由 可得AD FC.
(2)延長DE到F,使 ,利用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得AD FC.
(3)過點C作 ,與DE延長線交于F,通過證 可得AD FC.
上面通過三種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邊形DBCF是平行四邊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證明過程略)
例 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由學生根據命題,說出已知、求證)
已知:如圖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因為已知點分別是四邊形各邊中點,如果連結對角線就可以把四邊形分成三角形,這樣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證明出四邊形EFGH對邊的關系,從而證出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連結AC.
∴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同理,
∴GH EF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小結】
1.三角形中位線及三角形中位線與三角形中線的區(qū)別.
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證明思路.
七、布置作業(yè)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級數學教案10
學習目標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上點的坐標變化與圖形的變化(平移、軸對稱、伸長、壓縮)之間的關系并能找出變化規(guī)律。
2、由坐標的變化探索新舊圖形之間的變化。
重點
1、 作某一圖形關于對稱軸的對稱圖形,并能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點的坐標。
2、 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已知軸一邊的圖形或坐標確定另一邊的圖形或坐標。
難點
體會極坐標和直角坐標思想,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學習過程(導入、探究新知、即時練習、小結、達標檢測、作業(yè))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舊知回顧:
1、平面直角坐標系定義:在平面內,兩條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
2、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點的坐標的特征:
二、新知檢索:
1、在方格紙上描出下列各點(0,0),(5,4),(3,0),(5,1),(5,-1),
(3,0),(4,-2), (0,0)并用線段依次連接,觀察形成了什么圖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加5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減2呢?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加3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減2呢?
例2、(1)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變?yōu)樵瓉淼?倍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yōu)樵瓉淼?/2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四、題組訓練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坐標為(0,0),(2,4),(2,0),(4,4)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圖案。
(1)這四個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變成原來的1/2,將所得的四個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所得圖案與原來圖案相比有什么變化?
(2)縱、橫分別加3呢?
(3)縱、橫分別變成原來的2倍呢?
歸納:圖形坐標變化規(guī)律
1、 平移規(guī)律:2、圖形伸長與壓縮:
第二課時
一、舊知回顧:
1、軸對稱圖形定義:如果一個圖形沿著 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中心對稱圖形定義:在同一平面內,如果把一個圖形繞某一點旋轉 ,旋轉后的圖形能和原圖形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做中心對稱圖形
二、新知檢索:
1、如圖,左邊的魚與右邊的魚關于y軸對稱。
1、左邊的魚能由右邊的魚通過平移、壓縮或拉伸而得到嗎?
2、各個對應頂點的坐標有怎樣的關系?
3、如果將圖中右邊的魚沿x軸正方向平移1個單位長度,為保持整個圖形關于y軸對稱,那么左邊的魚各個頂點的坐標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三、典例分析,如圖所示,
1、右圖的魚是通過什么樣的變換得到 左圖的魚的。
2、如果將右邊的魚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yōu)樵瓉淼?倍,畫出圖形,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3、如果將右邊的魚的縱、橫坐標都分別變?yōu)樵瓉淼?倍,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四、題組練習
1、將坐標作如下變化時,圖形將怎樣變化?
、 (x,y)(x,y+4)② (x,y) (x,y-2)③ (x,y) (1/2x , y)
④ (x,y) (3x , y)⑤ (x,y) (x ,1/2y)⑥ (x,y) (3x , 3y)
2、如圖,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蝴蝶,并寫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個頂點的坐標。
3、 如圖,作字母M關于y軸的軸對稱圖形,并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端點的坐標。
4、 描出下圖中楓葉圖案關于x軸的軸對稱圖形的簡圖。
學習筆記
八年級數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加權平均數的理解
2、會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會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的值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先復習組中值的定義,在七年級下教材P72中已經介紹過組中值定義。因為在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復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么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數據分布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數據,它的范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布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么這組數據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數據分布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數據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tǒng)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欄目的意圖。
(1)、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2)、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數據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數據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復習七年級下的關于頻數分布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圖。
(1)、使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tǒng)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2)、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3、P141利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tǒng)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于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后中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tǒng)計中一些數據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四、課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問題,設計的幾個問題如下:
(1)、請同學讀P140探究問題,依據統(tǒng)計表可以讀出哪些信息
(2)、這里的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樣確定的?
(3)、第二組數據的頻數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組數據在本組中分布較為均勻,比組數據的平均值和組中值有什么關系。
五、隨堂練習
1、某校為了了解學生作課外作業(yè)所用時間的情況,對學生作課外作業(yè)所用時間進行調查,下表是該校初二某班50名學生某一天做數學課外作業(yè)所用時間的情況統(tǒng)計表
所用時間t(分鐘)人數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組數據的組中值是多少? (2)、求該班學生平均每天做數學作業(yè)所用時間 2、某班40名學生身高情況如下圖, 請計算該班學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課后練習: 1、某公司有15名員工,他們所在的部門及相應每人所創(chuàng)的年利潤如下表 部門A B C D E F G 人數1 1 2 4 2 2 5 每人創(chuàng)得利潤20 5 2.5 2 1.5 1.5 1.2 該公司每人所創(chuàng)年利潤的平均數是多少萬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根據表格中的信息計算獲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 年齡頻數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為調查居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環(huán)保局對所轄的50個居民區(qū)進行了噪音(單位:分貝)水平的調查,結果如下圖,求每個小區(qū)噪音的平均分貝數。 答案:1.約2.95萬元2.約29歲3.60.54分貝 課題:一元二次方程實數根錯例剖析課 【教學目的】 精選學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關問題時出現的典型錯例加以剖析,幫助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和糾正錯誤的方法,使學生在解題時少犯錯誤,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課前練習】 1、關于x的方程ax2+bx+c=0,當a_____時,方程為一元一次方程;當 a_____時,方程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別式△=_______,當△_______時,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當△_______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當△________時,方程沒有實數根。 【典型例題】 例1 下列方程中兩實數根之和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錯答: B 正解: C 錯因剖析: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得x1+x2=2,極易誤選B,又考慮到方程有實數根,故由△可知,方程B無實數根,方程C合適。 例2 若關于x的方程x2+2(k+2)x+k2=0 兩個實數根之和大于-4,則k的取值范圍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錯解 :B 正解:D 錯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實數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廣西中考題)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根,求k的取值范圍。 錯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圍是 -1≤k<2 錯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項系數1-2k≠0這個前提。事實上,當1-2k=0即k= 時,原方程變?yōu)橐淮畏匠,不可能有兩個實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東太原中考題) 已知x1,x2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兩個實數根,當x12+x22=15時,求m的值。 錯解: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絒-(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錯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實根的前提條件是判別式△≥0。因為當m = -4時,方程為x2-7x+17=0,此時△=(-7)2-4×17×1= -19<0,方程無實數根,不符合題意。 正解:m = 2 例5 若關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實數根,求m的取值范圍。 錯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圍是m≠±1且m≥ - 錯因剖析:此題只說(m2-1)x2-2 (m+2)x+1=0是關于未知數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數,所以在解題時就必須考慮m2-1=0和m2-1≠0兩種情況。當m2-1=0時,即m=±1時,方程變?yōu)橐辉淮畏匠蹋杂袑崝蹈?/p> 正解:m的取值范圍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數根,a是非負數,求方程的整數根。 錯解:∵方程有整數根, ∴△=9-4a>0,則a<2.25 又∵a是非負數,∴a=1或a=2 令a=1,則x= -3± ,舍去;令a=2,則x1= -1、 x2= -2 ∴方程的整數根是x1= -1, x2= -2 錯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負整數應包括零和正整數。上面答案僅是一部分,當a=0時,還可以求出方程的另兩個整數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數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練習】 練習1、(01濟南中考題)已知關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圍; 。2)是否存在實數k,使方程的兩實數根互為相反數?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根據題意,得△=(2k-1)2-4 k2>0 解得k< ∴當k< 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兩實數根x1、x2互為相反數,則x1+ x2=- =0,得k= 。經檢驗k= 是方程- 的解。 ∴當k= 時,方程的兩實數根x1、x2互為相反數。 讀了上面的解題過程,請判斷是否有錯誤?如果有,請指出錯誤之處,并直接寫出正確答案。 解:上面解法錯在如下兩個方面: 。1)漏掉k≠0,正確答案為:當k< 時且k≠0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k= 。不滿足△>0,正確答案為:不存在實數k,使方程的兩實數根互為相反數 練習2(02廣州市)當a取什么值時,關于未知數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實數根 ? 解:(1)當a=0時,方程為4x-1=0,∴x= 。2)當a≠0時,∵△=16+4a≥0 ∴a≥ -4 ∴當a≥ -4且a≠0時,方程有實數根。 又因為方程只有正實數根,設為x1,x2,則: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綜上所述,當a=0、a≥ -4、a<0時,即當-4≤a≤0時,原方程只有正實數根。 【小結】 以上數例,說明我們在求解有關二次方程的問題時,往往急于尋求結論而忽視了實數根的存在與“△”之間的關系。 1、運用根的判別式時,若二次項系數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為零的條件。 2、運用根與系數關系時,△≥0是前提條件。 3、條件多面時(如例5、例6)考慮要周全。 【布置作業(yè)】 1、當m為何值時,關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兩個正根? 2、已知,關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沒有實數根。 求證:關于x的方程 。╩-5)x2-2(m+2)x + m=0一定有一個或兩個實數根。 考題匯編 1、(20xx年廣東省中考題)設x1、 x2是方程x2-5x+3=0的兩個根,不解方程,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廣東省中考題)已知關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個根為1,求m的值。 。2)m=5時,原方程是否有實數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實數根;如果沒有,請說明理由。 3、(20xx年廣東省中考題)已知關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兩個實數根,且兩根的平方和比兩根的積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廣東省中考題)已知x1、x2為方程x2+px+q=0的兩個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數式的一種重要恒等變形。《數學課程標準》雖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對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種方法減少為兩種,且公式法的應用中,也減少為兩個公式,但絲毫沒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及其在代數運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運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事實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運用,與整式乘法運算有密切的聯系。分解因式的變形不僅體現了一種“化歸”的思想,而且也是解決后續(xù)—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等—恒等變形的基礎,為數學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分解因式這一章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價值還體現在使學生接受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正確預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通過探究平方差公式和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動中,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交流中獲益,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在分解因式的過程中體會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之間的聯系。 2、通過公式a -b =(a+b)(a-b)的逆向變形,進一步發(fā)展觀察、歸納、類比、等能力,發(fā)展有條理地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 3、能運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進行綜合運用。 4、通過活動4,能將高偶指數冪轉化為2次指數冪,培養(yǎng)學生的化歸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靈活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分解因式。 難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及其運用,兩種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綜合運用。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jié)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v觀整個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xù),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大綱要求,本節(jié)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jié)課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fā)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yǎng)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通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yǎng)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學生分析: 該段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特意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yǎng)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jié)課的特點,采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采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后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并通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升華。 四、學法分析: 本節(jié)課重點是從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fā)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程序: 第一環(huán)節(jié):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復習的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后,引導學生發(fā)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并啟發(fā)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fā)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通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講解通過學生們的發(fā)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義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并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fā)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義啟發(fā)學生們發(fā)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并且由這三個條件通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兩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借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 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后是進行例題講解。 3、例題講解 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yǎng)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 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題,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并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擇題,通過體現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于生活并要服務于生活。 5、課堂小結 此環(huán)節(jié)我是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系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方正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通過此作業(yè)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jié)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課堂引入: 下表顯示的是上海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氣溫,如何對這兩段時間的氣溫進行比較呢? 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較兩段時間氣溫的高低,求平均氣溫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經計算可以看出,對于2月下旬的這段時間而言,20xx年和20xx年上海地區(qū)的平均氣溫相等,都是12度. 這是不是說,兩個時段的氣溫情況沒有什么差異呢? 根據兩段時間的氣溫情況可繪成的折線圖. 觀察一下,它們有區(qū)別嗎?說說你觀察得到的結果. 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來反映這組數據的變化范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差稱為極差(range). 四、例習題分析 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tǒng)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數學教案01-08 八年級數學教案03-29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8-29 八年級數學教案全集02-24 八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22 八年級數學教案【常用15篇】12-30 分類的數學教案11-1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28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八年級數學教案12
八年級數學教案13
八年級數學教案14
八年級數學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