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匯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觀察并快速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
2.體驗對壘游戲的快樂。
準備:
1.廢舊紙筒(也可用PVC圓管替代)若干個,紙筒高約30厘米、直徑約6厘米,外面分別包上紅紙和金紙。
2.正方體積木24塊,邊長為3.5~4厘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紙筒內使之豎立。每個正方體積木的六個面貼上相同顏色的紙。
玩法:
1.幼兒三人結伴游戲,游戲前先協(xié)商,一名幼兒做裁判員,兩名幼兒做對壘賽手。裁判員取一紅色紙筒,將各色正方體積木放置在桌子中央。兩名賽手各取一個金色紙筒,準備游戲。
2.游戲開始,裁判員先報出一個數(shù)字(比如“4”,根據(jù)紙筒高度,筒內最多放不超過8塊的積木,所以所報數(shù)字要控制在8以內),然后取相應數(shù)量的積木(顏色可任選)投入紅色紙筒內。
3.裁判員在桌子上搖動已放入積木的紅色紙筒,使積木在紙筒內堆疊成柱,接著輕輕提起紙筒,呈現(xiàn)堆疊的彩色積木柱。兩名幼兒迅速記憶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稍后,裁判員重新用紅色紙筒套住這個彩色積木柱(見圖1)。
4.裁判員發(fā)出“開始”口令,兩位賽手根據(jù)自己的記憶,按裁判員堆疊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紙筒內有序放置積木,然后三人各自同時在桌子上輕輕搖動紙筒。
5.三人同時提起紙筒,看看兩位賽手各自的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是否與紅色紙筒內的一致(見圖2、圖3)。
規(guī)則:
1.游戲也可有多名幼兒同時參與,紅色紙筒內的積木既可由裁判員放入,也可由賽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2.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與紅色紙筒內的相同者為勝,否則為輸。
3.提紙筒時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讓紙筒碰倒彩色積木柱,若積木倒塌則重新游戲。
4.該游戲也可變換花樣,比如,在積木的六個面貼上不同的幾何圖形、數(shù)字,讓幼兒玩“圖形記憶”“數(shù)字記憶”等游戲(見圖4)。
評析:
“搖搖筒”游戲設計的亮點有二:一是取材簡便,教師巧妙利用了紙筒封閉的特點,讓幼兒觀察和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從而訓練了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二是玩法和規(guī)則獨特,游戲既可以雙人對壘,也可以多人參與。游戲中,幼兒需自主商議分配角色。本游戲雖然以發(fā)展幼兒有意記憶為主要目的,但在游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xiàn)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會產生變化。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銹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簽,小盆,筐。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們看,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倌憧匆娏耸裁?
、诮處熡煤窦埌压庹谧。何沂遣皇前咽蛛娡碴P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厶岢鰡栴}: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里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儆變翰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
、谟變喊l(fā)表意見并當場實驗(我發(fā)現(xiàn)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fā)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變顏色了”,“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游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佟⒛銈円娺^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臺燈……)
、、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邸⒗蠋熯@里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么做出來的?
2、幼兒游戲:用棉簽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么樣?為什么?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后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后會變顏色,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ǜ鶕(jù)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活動反思:
材料是激發(fā)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材料為載體,是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于幼兒不斷探索、驗證。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fā)展了幼兒的多方面能力。
科學教案 篇3
一、實施前的設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的成長”的理論,杜威的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取,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教給學生,主張課程設計把書本知識還原兒童的經驗。杜威的觀點對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國《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學習內容過分重視系統(tǒng)知識技能,科學理論而脫離生活實際。把知識用“告訴”的方式而不是以“實踐出真知”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犊茖W》新課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體驗現(xiàn)實,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種子變成芽》教學過程中,以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學會做人,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觀察活動的課外延伸。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是觀察種子外部的顏色、形狀等特點以及解剖種子,進行內部結構的觀察。鑒于三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不夠長,同時也為了使活動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種活動設計為兩種不同的觀察記錄方法:一種是同一種種子在七天內的連續(xù)生長過程的觀察記錄。第二種是幾種種子同時播種,每天觀察它們的'不同變化。這個過程更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2、材料的選擇:因為鳳仙花的種子太細小,不容易觀察種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選擇了蠶豆、玉米、綠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動目的
1、認識幾種常見種子的名稱,能對種子外觀和內部進行觀察。
2、知道種子生長的條件,掌握科學的播種方法。
3、探究種子的秘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活動準備
各種種子和浸泡過的種子、放大鏡、鑷子等等。
五、活動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并讓學生思考:關于種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組觀察,交流匯報
1、認識種子
你從認識的種子中,向同組同學介紹它們的名稱、顏色、形狀等特點。
2、引導學生猜想
學生討論后猜想: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用什么方法觀察種子里面呢?
生:剝開。
生:用牙咬開。
生:用指甲撕開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開。
師:切開和剝開那種方法好?
生:剝開好。切開會使種子破碎,不易觀察。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么我們就用剝開的方法,剝開種子又叫解剖種子。在實驗時注意什么?
生:要細心,保持種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鑷子和放大鏡時,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剝去外皮,再觀察里面。
生:要做好觀察記錄。
師:組內要分好工,負責記錄的同學把全組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觀察之花中,看哪一組發(fā)現(xiàn)的最多,它的觀察之花就開得更燦爛。記錄時可用語言、圖畫、以及數(shù)據(jù)等描述。好,分組開始研究。
4、學生分組活動
。 剝皮后的蠶豆 ) ( 解剖后的觀察 )
4、匯報研究結果:學生將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師: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種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里面有2片小葉子。
生:綠豆的又尖又彎,從里面破殼伸出來。
生:蠶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剝皮后,蠶豆可以分開兩個豆瓣,而玉米分不開的,只有一瓣。
師:對,(邊講解,邊演示)玉米內還多了一層含淀粉的胚乳,我們切開后,涂上碘酒,變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開兩個豆瓣的種子上是不變黑色的。課后我們可用這方法檢驗其它種子變不變深藍色?內部有沒有胚乳?還有沒有其它不同的發(fā)現(xiàn)。
生:我們組的綠豆芽長得最長,已經有6毫米。蠶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師:種子外面的這層是種子的皮,里面整個部分,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媽媽一樣保護著小芽,供給小芽“營養(yǎng)”。就可以發(fā)育成一棵植物。
5、讓學生把實驗用品整理好。
。ㄈ┕餐接懖シN方法
1、引導學生猜想:種子發(fā)芽時是先長出根,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
2、設計實驗:想一想,怎樣能透明地觀察種子變成芽的生長過程呢?
3、一邊介紹兩種觀察方法,一邊演示。
第一種是連續(xù)性觀察方法:A、先找個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幾層紙巾卷成筒形,中間放些土壤再灑些水,等紙巾完全濕潤,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種子,放在通風的陽臺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種子……連續(xù)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時間放種子,同時要觀察前一天的種子變化,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
附:記錄表: 觀察 種子變成芽
4、講解記錄種子成長信息的做法。 第二種觀察方法讓學生看書自學,請翻開書第25頁:幾種種子同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第一、確定觀察種子和內容,如:觀察花生和綠豆第一周的發(fā)芽圖
第二、參考資料,自己動手做一張記錄表。如統(tǒng)計圖式,表示幼苗的長高情況。
5、討論播種方法。
。ㄋ模┛偨Y和延伸。
1、讓學生思考種子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2、學生發(fā)表見解。
3、送給學生一包種子,用收到的種子,按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播種,注意做好記錄。
六、活動評析
本課的內容是以孩子們觀察種子為出發(fā)點,突出播種對使用的材料選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后,大膽猜想到觀察實驗,進而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播種,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進行記錄。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收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程指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所以,合理地設計的兩個猜想A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種子發(fā)芽時可能先長根呢?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讓學生先預測一下,再讓學生帶著預測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敢于向未知領域挑戰(zhàn)的勇氣。沒有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
2、從問題→猜測→觀察實驗,教師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驗證預測結果的心理,成功地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通過讓師生交流:實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使學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3、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聯(lián)系自己的實踐活動討論、分析、歸納,學生采用語言、圖畫以及數(shù)據(jù)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經歷了自行探究種子內部結構后,匯報時,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說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探究后的研討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
4、教師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同時突破難點:學生很難觀察和區(qū)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說明玉米只有一瓣(沒有兩片子葉)。我利用生物學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變?yōu)樯钏{色部分就是胚乳,胚還是淡黃色的。教師舍得在難點處花一點時間,教給學生檢驗種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動手探究,終身受用。這樣的實驗方法,簡單化、生活化。
5、在課外驗證猜想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對實驗的具體做法(步驟)做到心中有數(shù)。也就是要求學生設計好觀察內容和記錄表。并要求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像科學家那樣有耐性,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進行持久的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中,教師重視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盡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思維。也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行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他們去發(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事實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邊的科學,學會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喜歡小動物,樂意探究動物的鼻子。
2、認識動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狀特征。
3、能通過鼻子的不同來辨認動物。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鼻子及動物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還分不同的種類,小朋友們還記得有哪些嗎?(引導幼兒說一說鼻子的種類)
師:小朋友們有沒有見過小動物的鼻子?它們有什么不同?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動物的鼻子。
二、開拓視野。
1、利用課件,觀察動物的鼻子。
教師出示大象的圖片,請幼兒說說大象鼻子的特點,說說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豬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小豬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豬的鼻子有什么特點?(豬鼻子短)
出示牛和馬的圖片,請幼兒觀察牛馬的鼻子,說說它們的.特點。(扁、平、大)
出示小熊圖片,請幼兒觀察小熊的鼻子,說說其特點。(小熊的鼻子圓圓的)
出示小狗圖片,請幼兒觀察小狗的鼻子,說說其特點。
3、快樂游戲。
教師把動物圖片貼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紙蒙住,只露出鼻子,請幼兒根據(jù)鼻子來判斷這是什么動物。
三、學習兒歌《不一樣的鼻子》。
教師有感情地念一遍兒歌。
教師帶領幼兒念兒歌。
教師帶領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
活動應變
在介紹動物的鼻子外形特點時,也可以順便介紹動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東西放進嘴里等。
活動延伸
讓幼兒繼續(xù)探索動物的奧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來呼吸的嗎?
區(qū)角活動
益智區(qū):
1、將動物圖片和鼻子圖片放在區(qū)域內,讓幼兒將鼻子和動物逐一配對。
2、“給動物貼鼻子”游戲:將動物圖片上的鼻子剪下來,請幼兒將它們貼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狀要一樣)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主題墻展示區(qū):貼上動物鼻子及動物的圖片。
家園同步
請家長給幼兒搜集一些動物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它們的鼻子,并說一說其作用和特點。
隨機教育
在日常觀察小動物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小動物的鼻子的形狀和作用。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兒探究興趣。
2、通過游戲活動,了解泡泡的特征。
活動準備:
1、用紙杯裝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細不一),有圖案的盆。
2、前經驗準備:在平時洗手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搓洗肥皂時發(fā)生現(xiàn)象。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出主題——剛才你在洗手時看到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二、區(qū)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1、教師出示裝有肥皂水和清水的'杯子放在一起,提供(吸管、小棒、勺等)材料,讓幼兒用(看、聞)等感官,并通過攪拌知道兩杯水不同,是什么水?
2、請幼兒介紹自己區(qū)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攪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認識泡泡,通過觀察讓幼兒了解泡泡形狀、大小、顏色。
三、吹泡泡1、提供粗細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圖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無色的)延伸活動:
1、選擇有陽光地方觀察泡泡,看泡泡顏色 (解決問題:為什么泡泡有時會有顏色? )2、教師用各類型小管吹泡泡(如:2個管合在一起,4個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兒再次探索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平衡"是一種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在幼兒園平時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蹺蹺板,自轉幾圈不讓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但是,孩子對此類現(xiàn)象的認識多為無意識的,為了激起孩子對身邊科學現(xiàn)象的關注,特設計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探索,了解兩邊重量相等能使物體保持平衡。
2.鼓勵幼兒運用習得的科學經驗制作玩具。
3.體驗嘗試過程的快樂,感受活動成功的愉悅情緒。
活動準備:
1.學具:人手一份操作器材(將一根長約30cm的鋼絲分別綁在兩根筷子上連接成斜線,筷子的一頭插入在裝有沙子的罐子里,制作成一個架子)、人形紙卡、橡皮泥。
2.教具: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玩具(一塊方形胡蘿卜、三根牙簽、一些橡皮泥制作而成)
活動過程:
。ㄒ唬┨釂枌胝n題。
1.小朋友見過雜技表演"走鋼絲"嗎?他們是怎樣的?
2.(出示人形紙卡)瞧,有一位冒險小子,它也想來學走鋼絲,它想先學著讓自己跨在鋼絲上不摔下來,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鼓勵孩子運用以往的經驗進行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回答)
。ǘ┙處熃榻B材料,探索"冒險小子"跨鋼絲的方法。
1.用教師準備的一種材料--橡皮泥,幫助冒險小子跨走鋼絲。
2.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樣使"冒險小子"跨在鋼絲上不摔下來的?(綁、粘等固定的方法)
。ㄈ┨剿"冒險小子"跨走鋼絲的方法及奧秘。
1.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冒險小子跨在鋼絲上平衡地滑動呢?
2.幼兒嘗試后演示:
(1)請將冒險小子固定在鋼絲上的幼兒上臺演示交流;
(2)請將橡皮泥包裹在冒險小子兩只腳上,兩邊重量相等的幼兒上臺演示交流;
。3)請將橡皮泥包裹在冒險小子兩只腳上,兩邊重量不等的幼兒上臺演示交流。
3.討論交流:為什么用同樣方法(都是將橡皮泥包裹在冒險小子兩只腳上),有的成功了,有的卻沒有成功呢?(讓幼兒了解兩邊重量相等能使冒險小子保持平衡的道理。
。ㄋ模┯變旱谌螄L試,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延伸: 為幼兒在區(qū)域中投放材料,制作平衡小玩具繼續(xù)探索科學奧秘。
活動建議:活動結束不是結束,而是探索的開始,建議教師在探索區(qū)為幼兒材料,讓幼兒自制平衡玩具繼續(xù)探索平衡的奧秘,逐步養(yǎng)成幼兒愛探索、愛操作的.習慣和不成功不罷休的。
活動點評: 此活動借助橡皮泥這一材料,讓孩子通過多次嘗試、交流,在操作擺弄、做做玩玩中使一些本來含糊的、處于半意識狀態(tài)的東西慢慢變得明晰起來,不知不覺就習得了平衡的經驗。而活動中反復不斷的探索和嘗試讓幼兒最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無形中培養(yǎng)了一種不成功不罷休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與。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善于嘗試,敢于實踐,成功就會屬于自己!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對事物簡單的數(shù)、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特征感興趣。
2、會點數(shù)5個以內的物體,初步感知、理解5個以內物體的量。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通過實地參觀,了解廚房老師做饅頭前的準備(包括洗手等)和做饅頭的過程。
2、準備面粉、面團、小棗、小圍裙等。
活動過程:
1、以故事情境引入。
、俳處煱缪菪軏寢,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谝龑в變赫J真清洗雙手。提升經驗:制作食品前,要把手洗干凈。
2、與幼兒一起制作饅頭,邊做邊數(shù)看到的東西。
、僖灰徽J識制作饅頭需要的工具,看一看、說一說:這里有什么?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哪些東西一樣?數(shù)一數(shù)有幾種東西?每種有幾個?
、诮處熍c幼兒一起制作饅頭,邊制作邊相互比一比饅頭的.大小、形狀。還可以數(shù)一數(shù):自己有幾個面團?做了幾個饅頭?
、邸⒄堄變鹤约喝3顆棗放在饅頭上。
④、請幼兒把3個饅頭放在一個盤子里。提升經驗:3個饅頭、3顆棗、3個面團,都是3。
3、把饅頭送到廚房,拜托廚房老師蒸一蒸,并向廚房老師表示感謝。提升經驗: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
4、買饅頭游戲:繼續(xù)練習數(shù)數(shù)。請幼兒拿"錢"(用圓紙片代替)"買"蒸熟的饅頭,一個饅頭一塊錢,說清楚買幾個,是大饅頭還是小饅頭。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在觀察、探索活動中,發(fā)現(xiàn)燈泡發(fā)亮的電路和金屬材料的導電現(xiàn)象。
2.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質準備:
1.教具:一塊展示板(圖一),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的圖片各一。
2.學具: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積木、鑰匙、晨檢牌、紙片等若干。
經驗準備:通過PPT對電池有了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1.導入:以問題的形式,激趣引題。
。1)教師打開沒有插上電源的錄音機,咦,今天錄音機出了什么問題?(“錄音機沒有電”、磁帶壞了……。)
。2)教師插上電源,驗證幼兒猜測的結果。
。3)師:電能讓錄音機轉動起來,電還有什么用呢?(電能讓電動玩具動起來,電能使燈泡亮起來,電可以讓電風扇轉動……。)
2.嘗試:選擇材料,探索燈泡發(fā)亮的電路。
。1)師: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出示圖一,在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樣材料可以讓小燈泡亮起來,請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認為是那二樣?最好能說出理由。
。2)師:這二樣材料是不是真能讓燈泡亮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3)幼兒盡情地操作,教師觀察、鼓勵、引導(圖二)。
。4)師:請告訴我們,你是怎樣讓燈泡亮起來的?用這個圖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來(圖三)。
(5)師:你們用電線的一頭與燈泡接上,另一頭與電池的頂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燈泡觸到和電池的另一頭,燈泡就亮了。
。6)師:是不是這樣?這樣連接真的能讓燈泡亮起來嗎?讓我也來試一試?
。7)教師有意選擇金屬絲不露的電線操作。咦!怎么不亮?
3.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情景,操作中發(fā)現(xiàn)金屬的導電性。
。1)師:你們的燈泡都亮了,我的為什么不亮呢?
(2)師:“小朋友,你們都認為是電線的問題,同樣是電線,為什么這根電線可以,而這根電線不可以呢?”
(3)比較二根電線的不同處。
。4)幼兒比較操作,描述操作結果,大膽表述材料與燈泡是否亮的因果關系。
。5)教師對幼兒的結論進行描述:“小朋友,你們都認為,電線露出金屬絲接在電池上燈泡就能發(fā)亮,有塑料包著的電線頭接在電池上不能使燈泡發(fā)亮。是不是這樣?(6)教師再次設疑,讓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金屬的導電性。
師:出示杯子,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屬)如果把它接在電池上,燈泡會不會亮?
。7)幼兒操作,發(fā)現(xiàn)金屬的任何部位都能導電。(圖四)
師:請小朋友試一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8)猜想驗證:再次探索
、倜鞔_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檢牌、積木、紙片、鑰匙,先等請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電路后燈泡著?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里!
②幼兒操作記錄猜想結果,教師進行觀察指導(圖一)。
、蹘**流猜想結果。
教師對幼兒的猜測結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問,進行統(tǒng)計:(圖五)
提問語1:“晨檢牌接在電路上有幾個孩子認為亮的,幾個孩子認為不亮,(教師與幼兒一起統(tǒng)計)說明一共有幾個孩子在活動?(16個)
提問語2:“紙片接在電路上有8個孩子認為亮的,有幾個孩子認為不亮?”
提問語3:“鑰匙接在電路上有1個孩子認為不亮,有幾個孩子認為亮?
、苡變翰僮,驗證猜想結果,交流發(fā)現(xiàn)結果。(圖六)
4.拓展:提供電工用具,觀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導電與安全的'關系。
明確操作要求。
師提供電工用的鋼絲鉗、尖嘴鉗、起子、活動扳手、.電工刀、電工小錘、電鉆、電烙鐵等:“接下來我們來找一找他們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屬材料?“
5.活動延伸:
師:那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做一做這個實驗,找找什么材料能導電,什么材料不能導電?
小百科:一般認為電燈是由美國人湯馬士·愛迪生所發(fā)明。但倘若認真的考據(jù),另一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bel)比愛迪生早數(shù)十年已發(fā)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fā)光,他亦在1810年發(fā)明了電燭,利用兩根碳棒之間的電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fā)光。他的發(fā)明在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經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滑輪的結構和功能,初步認識摩擦力;
2、技能目標:動手操作制作滑輪,習得問題解決的方式;
3、情感目標:提高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發(fā)展綜合性思維。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
了解滑輪的結構和功能,初步認識摩擦力;
活動難點:
動手操作制作滑輪,習得問題解決的方式;
活動準備
一切幼兒可以查找的圖文資料,以及可以尋找到的物質資料(保證使用安全)
活動過程
一、生成活動
幼兒圍繞著“鳥巢摔壞了”的事件,萌發(fā)出“用幼兒園的籃子給小鳥做鳥窩”的想法,在討論中生成了“如何將籃子成功的放到樹上?”的問題。
二、探究活動
(一)問題一:如何將籃子成功的放到樹上
1、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用直升機、消防車吊上去——找不到
(2)用桿子把籃子杈上去——放不穩(wěn)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夠高
。4)像升旗那樣把籃子升上去……
2、風暴結論:用滑輪把籃子升上去,方便隨時投食和觀察小鳥的窩
3、收集信息:
(1)觀察旗桿,總結升旗所用材料——繩子、滑輪
。2)詢問升旗的饒老師,國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繩子
(3)了解滑輪的構成及功能
4、尋找材料:繩子、瓶子、溜溜球、啞鈴、滾輪……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輪的組成與功能。
。2)選擇摩擦力較小的材料。
。3)按所選材料制作滑輪。
。ǘ﹩栴}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輪
1、頭腦風暴:
。1)圓形的柱體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轉動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資料認識滑輪
3、風暴結論:
。1)中間輪軸可以轉動
。2)有凹槽
(三)問題三:如何制作滑輪
1、如何使礦泉水瓶轉動
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用毛線穿過礦泉水瓶——毛線太細
。2)用鐵絲穿過礦泉水瓶——鐵絲太細、會變形
。3)用木棒穿過礦泉水瓶
2、木棒怎樣穿過礦泉水瓶
頭腦風暴:
。1)用剪刀剪——礦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爛
。2)用刀割——礦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爛
。3)用火燒過的鐵絲或者釘子燙
3、如何制作凹糟
頭腦風暴:
。1)買有凹槽的礦泉水瓶——礦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夠
。2)把礦泉水瓶中間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轉動
。3)用麻繩綁住礦泉水瓶兩端,使中間形成凹槽
4、繪制藍圖——設計滑輪
。ㄋ模﹩栴}四:繩子的長度為多少合適
1、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跟樹一樣長——沒有考慮到繩子會對折
(2)比樹長一點——還是不夠長
。3)兩個樹那么長——測量樹的長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測量
。2)用桿子丈量
。3)用繩子比量
3、尋找材料:
直尺、桿子、繩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選材料分小組進行測量
三、安裝與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裝滑輪
2、再次安裝有鈴鐺裝飾的滑輪
活動總結
經過此次項目活動的開展,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的探究欲望很強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設,幼兒愿意動手驗證但欠缺動手操作能力,這是幼兒長期缺乏探究和動手實踐操作所造成的,同時,此次項目活動的開展,我們也發(fā)現(xiàn)自身欠缺相應的引導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苯處煹闹R儲備量還不夠,在幼兒探究過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還不好。在面對幼兒的操作困難時,教師的智慧性引導還不夠。
當然,探索至此,幼兒們關于此項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續(xù),他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小鳥并不會去自己做的鳥窩里。由此,提出來“什么樣的小窩是小鳥喜歡的”問題,這也成為了我們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思考:
生活中的許多用品都需要用到電池,如各種遙控器、門鈴、手電筒、玩具、手機等。玩具與孩子關系最密切,有時候玩具遙控車不會動了,孩子還會把電池拿出來左看看右看看,拿著電池在地上推滾,或是放在嘴巴里咬。而這些行為都有可能讓孩子們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就此組織相關的活動幫助沙子們正確地認識電池。
活動目的:
1.通過擺弄、拆卸電動玩具,讓幼兒對電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樂意用短句進行表達。
活動灌餐:
每個幼兒一個電動玩具,內有電池;另備電池若干;講解廢舊電池危害自光碟。
活動過程:
1.尋找會動的玩具
導入教學主題,幼兒自由玩帶來的電動玩具。
2.找電動玩具能動的原因
教師:為什么電動玩具會動?(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找找看電動玩具里的電池在哪里?
3.了解干電池基本特征
(1)出示實物,請幼兒觀察它的外觀。
教師:我們一起看看電池是什么樣的?
(2)電池有正負極之分,凸起的地方是正極(+),平面的地方是負極(一)。
(3)電池產品可分一次干電池(普通干電池)、二次干電池(可充電電池,主要用于移動電話、計算器)、鉛酸蓄電池(主要用于汽車)三大類。我們最常用的是普通干電池。
(4)電池有3號、5號、7號等不同型號。不同的生活用品也不一樣。
4.干電池的作用
教師:電池有什么作用?(幼兒自由回答。)
5.于電池的危害
(1)播放廢舊電池給我們造成的'危害的光碟片段。
教師:電池主要含鐵、鋅、錳等,此外還含有微量的汞池不能隨地丟棄,要放進專用的廢舊電池回收箱里
(2)講述幼兒因為電池而受傷的新聞。
一個叫浩浩的小朋友晚上回家后,一個勁地嚷“耳朵疼”,家人詢問后才得知,下午在幼兒園,浩浩將一個紐扣電池塞進了左耳朵里。于是,家人連夜將浩浩送進了醫(yī)院。根據(jù)給浩浩動手術的吳醫(yī)生介紹,直到第二天上午,浩浩耳中的小電池才取出。取出來的電池直徑有7毫米,當時藏在距外耳道口2厘米的骨部與軟骨部相接處,是外耳道狹窄的地方。電池雖已順利取出,但浩浩耳朵有點充血,需要消炎處理。
教師:電池里面是有毒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危害很大,小朋友們千萬不能把電池放進嘴巴,也不能像浩浩那樣放到身體的某個器官里。
6.正確使用干電池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怎么安裝電池嗎?(幼兒嘗試安裝電池。)
教師總結:先檢查電器和電池接觸面是否清潔,必要時用于布擦凈,再按電正確極性裝入。不要將新舊電池混用,同一種型號但不同種類的電池也不能混用。
活動延伸:
1.在科學區(qū)提供“我會玩電池寶寶”的游戲材料,讓幼兒操作。
2.發(fā)放“變廢為寶好辦法”記錄表,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
活動動評析:
幼兒對周邊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喜歡通過手口等去觸摸和感知。通過游戲、實物操作和觀看光碟等活動讓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和危害,學習正確使用電池的方法。
活動建議;
1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正確使用電池。
2此活動適合大班孩子以小組形式進行。
安全兒歌:
電池,個頭小,作用大。
電筒,遙控器,電玩具,
沒它,動不了,響不了。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10-07
科學教案[精選]09-19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經典】科學教案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經典]科學教案08-02
科學教案(經典)08-13
(經典)科學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