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所見》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所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所見》教學反思1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故事性強、有情節(jié)的內(nèi)容。古詩的學習一般難以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這首古詩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詩。我利用這個關系,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小孩子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愛動腦筋,因此,設計了好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注重喚醒孩子的生活體驗,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開始時牧童的心情如何?她捕捉時的表情會是怎么樣?他能捉到禪嗎?讓他們從牧童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活潑機靈的影子,從自己深受牧童機智可愛的形象。
《所見》教學反思2
【情景說明】
回顧古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讀古詩──解詞義──釋詩意──背古詩。看起來,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缺乏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機械地感受,時間長了,就會忘記。學習了新課程理念,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在教學古詩《所見》時,嘗試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片斷一】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畫面)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fā)現(xiàn)了圖上有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圖上有一頭牛。
生:我發(fā)現(xiàn)圖上有一頭黃牛。
。ü室獍腰S字讀重些)
師:你的眼睛真亮,看圖看得很仔細,看看還有沒有小朋友觀察得更仔細。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圖上有一個小孩子騎在黃牛的背上。
生:我看見黃牛兩邊的路上有許多樹。
生:我發(fā)現(xiàn)一棵高高的樹上有一只知了……
〖教學反思〗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
我們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需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的小朋友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課一開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畫面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自主地學習狀態(tài)。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nèi)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統(tǒng)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教學片斷二】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ù笃聊簧铣鍪竟旁姟端姟罚
師:你會讀這首古詩嗎?如果會讀就大聲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ㄉ杂傻刈x古詩《所見》)
師:好,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那么,你讀懂了什么?告訴大家,好不好?
生:我讀懂了,“牧童”:就是那個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騎黃牛”:就是那個小孩騎在黃牛的背上,你看,圖上就是那個樣子。
生:我讀懂了,“歌聲”:就是那個小孩子在唱著歡樂的歌聲,但我不明白,他為什么“忽然閉口立?”
師:這個同學遇到了困難,大家來幫幫他。
生:我知道那個小孩子為什么忽然閉上嘴巴站在那里,因為他想捕捉那樹上的知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圖中知道的,因為那個小孩眼睛望著樹上的知了,嘴巴閉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聲會把知了嚇跑了。
師:哇!你說得太好了,大家給他掌聲,表揚他。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是從“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閉上嘴站立在那兒。
〖教學反思〗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課堂上把學生當朋友,平待相處,笑臉相對,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你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說說你有什么不同想法?”一個一個地問題,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繩子引著學生去探究,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學片斷三】
品嘗成功的喜悅:
師:剛才我們看了圖片,也讀了古詩,并且明白了詩意,下面,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一講,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組編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組合編故事,合演小品。)
師:哪個小組來把合作的結果,給大家講一講或者演一演。
生:我來講,從前,有一個放牛的小孩坐在黃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興,就唱著歡樂的歌兒,唱著唱著,他不唱啦,因為他看見一棵高高的樹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連忙閉上嘴站在那兒。
生:我們小組來演一演,好嗎?
師:當然可以,大家掌聲有請。
。ㄉ菀谎莨旁姷膬(nèi)容。)
師:大家來當評委,評一評怎么樣?
生:我覺得第一小組講得好,因為他的聲音很響亮。
生:我也覺得第一小組故事講得好,因為聽了那個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詩的意思是什么。其實,我也會講,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認為第二小組演得也可以。不過還要努力。
師:《所見》這首詩,大家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生:(所見)這首詩,大家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生:(異口同聲地說)沒有!
生:(搖頭晃腦地齊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ㄒ还(jié)課在瑯瑯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币雽W生主動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創(chuàng)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合編故事、合演詩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發(fā)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所見》教學反思3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后設計了“續(xù)編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chuàng)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搞笑的事。首先,我說:“同學們,老師明白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這天這節(jié)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之后,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后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fā)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必須能講好的,我就等著聽故事啦!”于是學生開始自我練習講。幾分鐘后,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fā)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后,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之后,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說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xiāng)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蔽揖徒榻B了詩人,開始學詩。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讓學生續(xù)編故事:“這個搞笑的故事我們透過看圖和讀詩已經(jīng)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呢?你能發(fā)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說,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明白學生已經(jīng)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后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說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說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說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說蟬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嘆: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fā)、培養(yǎng)。我還追問學生:“那你期望看到什么結果呢?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說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后的可憐樣,期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么好的理由。∥蚁耄哼@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就應到達了。
《所見》教學反思4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它寫的是:詩人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不僅回憶起自己得故鄉(xiāng)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感所代替。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這首詩要讓學生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音韻、完整得意境和蘊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據(jù)這個教學目標,我是通過讓孩子們反復的讀來體會詩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這樣的:我先按照題目的意思板書了夜、書、所見,讓孩子們借助詩文和課下的注釋來弄明白這樣板書的目的。接著就是讀詩。由于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讀的時候語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這我借鑒了一下別人得經(jīng)驗。給孩子們簡單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識,告訴孩子們每個節(jié)奏中最后一個字讀的時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長一些。我先范讀,引導孩子讀好第一句。后讓孩子們配合我的手勢去讀,把快慢、節(jié)奏讀出來。然后我從“動客情”入手來感悟詩歌的意境。是什么牽動了詩人得感情?客游在外得他會想些什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和孩子,他又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孩子們?nèi)ハ胂,去體會。最后我適時地進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詩國里,思鄉(xiāng)、思親歷來都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詩人通過詩歌來抒發(fā)他們心中的離愁別緒。這樣的詩也有很多,同學們不妨課下去收集一些,來感受一下。
縱觀這節(jié)課,優(yōu)缺點并存。
1.本節(jié)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是孩子們的讀書。他們不僅讀出了詩歌的輕重緩急,還把自己的感受也讀了出來?磥碛袝r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們身上實現(xiàn)的`,關鍵在老師的引導。我就是和鄭州的那個老師一樣,配上手勢,讓孩子們根據(jù)手勢來讀書。雖然沒有大家做的那么完美,但讀的效果還是有一點點的。由于孩子們很好奇,詩歌還可以這樣得讀,他們都很興奮,反復誦讀,沒有覺得很厭煩。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讀書,也為后面理解詩歌做下了鋪墊。孩子們的理解也很好?磥磉是得讓孩子們多多讀書。
2.不足也有很多。由于讀書的時間太多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沒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點。時間得把握不好,我的課堂調控能力不是很強,以后還需要多多努力。讀書和課堂這兩個方面該怎樣協(xié)調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還有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過于瑣碎,不簡潔,不像別的老師上課干脆利落。評價語也是干巴巴的,就像我這個人一樣。
總之,語文課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嘗試,努力地為孩子們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積極地實踐。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會努力的。
《所見》教學反思5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游客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學這首詩時,更加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范讀,小組、男女賽讀,以游戲形式激發(fā)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我讓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請班上的外地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xiāng)來這里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學生那根思鄉(xiāng)的弦被觸動了,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從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的語言積累還需加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培養(yǎng)。
《所見》教學反思6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夜書所見》,我注重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讀,如: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小組、男女賽讀,以游戲形式激發(fā)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請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這時播放音樂,渲染氣氛)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隨著音樂,學生容易進入古詩的意境,仿佛與詩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風的涼意,感受到了詩人的孤單寂寞和思鄉(xiāng)之情。并請班上外地來的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xiāng)來中山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觸動了學生那根思鄉(xiāng)的弦,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情感。
另外,還重視背誦積累,“腹有詩書氣自華”,積累一些古典詩文,這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的同時,還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思鄉(xiāng)的古詩,多讀,多記,拓展文本,豐富學生的積累。朗讀古詩不僅是語言的積累,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
這節(jié)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學生在朗讀方面還缺了一點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讀方面還需要多加指導,深入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味,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句時還不夠透徹,有些蜻蜓點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結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別人請教,仔細鉆研教材,正確把握教材內(nèi)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所見》教學反思7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xiàn)一些跟現(xiàn)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
《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后兩句出現(xiàn)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lián)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說說“書”字到底怎么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說出是“寫”的意思了。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理解。
《所見》教學反思8
今天,我教了《夜書所見》這首詩。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夜書所見》,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范讀,小組、男女賽讀,以游戲形式激發(fā)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
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我讓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請班上的外地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xiāng)來威海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學生那根思鄉(xiāng)的弦被觸動了,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我還重視了背誦積累,這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朗讀古詩不僅是語言的積累,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
《所見》教學反思9
【教學情景】
袁枚詩作的《所見》描寫了一個鄉(xiāng)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有趣的畫面。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我是這樣騎黃牛的。
(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么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 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
哦!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么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啊?(讓學生觀察畫面和聯(lián)系詩句。)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后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本褪钦f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
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 你說捉住了,怎么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這只“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臺后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夠不著,怎么辦哪?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蟬,然后讓它爬下來。
師:好主意,那你來試一試!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著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也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蟬。)
師:小牧童終于捉住了這只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只“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吧!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教學反思】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薄端姟分心莻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么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jié)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優(yōu)美的笛聲,情趣的畫面,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xiàn)于牧童腦中的念頭……于是,整首詩不再是 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反復的多種形式的吟誦來完成的。學生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 “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所見》教學反思10
不知為何,古詩總是上不好,也參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來教,課效果就是不理想。
細細想來,是因為自己教得太細了,總覺得什么都要教給學生,抓不住重點,如此“細嚼”,課堂拖沓不說,學生也學得無趣。
譬如《所見》一詩。學生先讀了幾遍,我讓學生讀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學生提出為什么歌聲振林樾?我便問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實想想,這種較為生僻的詞沒必要問學生,師直接說是樹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問學生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時候聲音是振動的?有學生說山上,我解釋說那是回聲,不是振動,這下課堂就冷場了。我只好自己說,比如放鞭炮,工廠里機器聲,打雷的聲音都是振動的,振動表示聲音很響。觀察學生的反應,對于這個“振”字,孩子們還是一知半解。
課后想想,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古詩也不一定要字字懂,關鍵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種詩情畫意能帶出來就行。譬如“振“字,學生的經(jīng)驗不充足,也確實不好講,那就干脆不要讓學生講了,老師一語帶過:“振動”表示聲音很響,詩中用“振”字便說明牧童的歌聲很響,把整個山林都振動起來了。講解完了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牧童歌聲的`響亮,在朗讀中去理解,這樣的處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還有“意欲”一詞,我問是什么意思?這又是一個難解釋的詞,學生回答不上來,不如讓學生觀察插圖,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詩句表達出來,這樣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覺得,一年級教古詩不需要細嚼,有時需要囫圇,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過反復朗讀去理解。如此“細嚼”“振”、“意欲”等詞,只會嚼得無味,嚼進去的也未見得就被吸收。
《所見》教學反思11
《所見》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赡镣纳铍x學生很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一、感性接觸,走近牧童。
上課伊始通過一首《馬蘭謠》感受牧童的自由快樂。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xiàn)于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
二、誦讀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學古詩。再通過反復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為詩人。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在這節(jié)課中我重點加強了誦讀的指導即詩歌的節(jié)奏和“平長仄短”的規(guī)律。
三、拓展閱讀,理解牧童。
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展示給學生其他描寫牧童的詩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崩渍鸬摹洞逋怼罚骸安轁M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眳螏r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钡鹊。學生在自讀了這些古詩后自然加深了對牧童的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理解與感悟。
《所見》教學反思12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獨在異鄉(xiāng),觸景生情而寫下的一首古詩。整首詩歌所見之處無不觸動著作者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思,所聽之處無不撩動著作者孤獨郁悶的心緒。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走進詩歌寂寥惆悵的意境之中,感觸一位孤獨異客的悠悠思鄉(xiāng)情,我想就從這所見、所聽入手吧!
多種渠道解疑惑
堂伊始,讓孩子們獨自吟誦、有節(jié)奏吟誦、全班齊誦,在聲聲誦讀聲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領悟詞意、詩意。顯然,若要領悟詩意,僅靠誦讀是單薄的,同時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借助同伴,最后借助老師理解詩意。這不僅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具體指導。在此過程中,相機提問:詩人所到之處見到了哪些景物?有梧葉、秋風、兒童、燈火、籬落、秋江等。繼而提問:同學們是否能描繪這些景物是怎樣的?飄零在空中泛黃的梧葉、蕭瑟的秋風、一縷隱約的燈光,稀疏的籬笆等。如此再度深入提問:你能這一幅幅畫面中感受到些許什么呢?果不其然,班級中有不少孩子感受到了寂寥的氛圍,這就為孩子們走進詩歌意境奠定初步的基調。
情境渲染悟情感
我試圖設計情境,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展開想象。想象眼前凋零的梧桐樹葉在蕭瑟的秋風中四處飄落,面對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詩人會想些什么?想象夜深人靜,寒意正襲向詩人之時,可他卻看見遠處的'人家閃耀著一縷燈光,籬笆下閃動著兒童玩耍的身影,料想著兒童正在捉蟋蟀,此時客游在外的詩人又會想些什么?如此一問一答,一一往,學生順理成地被帶入情境之中,而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這節(jié),我有幾點感悟:在語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古詩教學不僅要渲染情境,還應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備時要準確設計教學中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所見》教學反思13
《所見》是一首充滿了童趣的古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古詩還是初步接觸。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學這一課的重點及難點是: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詩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捕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么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是這樣做的: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jié)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課文插圖,把學生帶到綠色的樹林中,林蔭小道上,牧童和黃牛是那樣的充滿田園的氣息,感受著初夏的新綠和泥土的芬芳,學生的情緒瞬間萌動起來。
2、借助錄音帶,播放《快樂的小牧童》,在悠揚的笛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緩緩走來,一下子讓學生融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
3、與此同時,我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走在這林蔭小道,你仿佛聽見什么?很多學生一下子就說,聽到了牧童的歌聲,還有的說聽到知了的叫聲。我繼續(xù)追問,還有耳朵靈敏的'同學還聽到什么?學生們楞了一會兒,馬上就有人回答說,聽到了黃牛的叫聲,風吹過樹林的沙沙聲,甚至還有的學生說聽見山澗溪流的嘩嘩聲。他們在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中來到了詩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騎牛,玩耍。
第二,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吟誦,才能完成對它的全方位理解體會。在本課教學中,對于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通過集體吟誦,男女聲吟誦,師生吟誦,分組吟誦,表演吟誦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反復回環(huán)吟誦中,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蟬又生怕嚇跑蟬兒的憂慮以及“忽然閉口立”的機靈;在吟誦中,孩子們將自己化為牧童,真真切切地領會了農(nóng)村孩子鄉(xiāng)間生活的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备挥袀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中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悟詩意。教學中作為教師稍作點拔,旨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nèi)心掀起情感的波瀾,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所見》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節(jié)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為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本節(jié)課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當然,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xiàn)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反思15
今天的這節(jié)師徒結對課,通過幾位老師細致的點評,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我們通常說古詩難教,實則不難,只是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和技巧。南宋詩人葉紹翁這首《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這節(jié)課本來我的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反復朗誦,感受詩歌意境和體會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可實際呈現(xiàn)出來的課堂重點卻是理解詩歌的句意。教學的目標出現(xiàn)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能力估計過高
剛接手三年級,我還不是完全的能夠了解學生的學情,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到的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不理解,如“倒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這些是我上課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所以,在講解詩歌句意的時候有些困難。在給學生講解“促織”一詞時,我講了有關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學生有沒有聽清楚,因為我講故事的語速有點快,這一點也是值得以后改進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會出現(xiàn)“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聲,同學們有的居然說是蟬叫,我當時就覺得很突然,所以沒有處理好這個細節(jié),只是馬上糾正過來,F(xiàn)在回想,其實當時我可以這樣回應:同學們,你們知道蟬的叫聲和蟋蟀的`叫聲有什么區(qū)別嗎?再次播放蟋蟀叫聲,很快學生就能聽出來,蟋蟀叫聲是短促的,而蟬的叫聲是連續(xù)的。
二、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太少
雖然我在課堂上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課堂老師講的多,學生讀的少,所以在學生對詩歌不熟悉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句意理解,就難上加難了。朗讀的方式有很多,齊讀、泛讀、領讀、誦讀等等,形式多樣,其實多讀并不難,關鍵是要如何通過讀,讓學生體會詩歌感情。今天我就嘗試了用配樂朗讀,效果雖稱不上完美,但起碼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讀還要講求循序漸進,反觀這節(jié)課,重新安排教學流程,可以以讀貫穿始終。先是回憶誦讀學過的詩歌《所見》,引出詩歌題目;輕讀題目《夜書所見》,讀出夜的靜悄悄;初讀詩歌,掃清文字障礙;再讀詩歌,讀的通順流暢;三度詩歌,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男女生比賽讀;小組合作互相讀;指名個別朗讀,老師再作指點;老師示范朗讀,學生仿讀;配樂朗讀,力求能誦讀;句句細讀,理解句意;句句品讀,感悟詩情;整體誦讀,注意節(jié)奏有緩慢到明快的變化,是隨著作者的心情而變;拓展閱讀,補充積累;課外導讀,搜集有關思想的詩句。
【《所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04-27
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學的反思12-08
《關愛他人》教學反思 關愛他人的教學反思06-08
觀潮教學反思06-27
《匆匆》教學反思07-26
尊嚴教學反思08-06
長城教學反思08-06
爭吵教學反思08-05
檢閱教學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