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社戲》教學反思1
教完《社戲》,我又找到了舊課新教的途徑,那就是教師不應拘泥于教學參考書提供的那些資料,也要獨立思考,頓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元素。
我以為,在教法上,老師要勇敢打破傳統(tǒng)的那一套教法,爭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舊布新,給保守迂腐的思維定勢注入新的血液,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讓教材不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工具,而是變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階梯或拐杖。
過去,我教《社戲》經常是從課文分段和歸納段意入手,而這一次,我是從縮寫課文開始,段落劃分和歸納意思只字不提,學生反而更能整體把握文章的`主體,我說到后面,學生能馬上聯(lián)系到前面。
過去,我講課從介紹魯迅開始,而這一次我從提問“為什么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開始,魯迅介紹等結束課文之前,聯(lián)系文章末段深刻含義與中心意思的時候再聯(lián)系起來一起說。
過去,我極少注意文章對一系列兒童心理的細微刻畫,此次特別關注了,還挑出來板書于黑板:“郁悶——興奮——急切——煩躁——依戀——歡暢——回味”,并合理建議學生應正確調控課堂情緒,聯(lián)想到“人是情緒動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點撥引領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
最高興的一點是,我能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實際,給學生適機的點撥: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本文雖然只寫小孩和老人,不寫一般成人,但讀者可以推想到大人的為人態(tài)度與孩子一樣是熱情好客、真誠純樸的,于是,我們才那么堅信平橋村的的確確是個民風淳樸、風光優(yōu)美的江南水鄉(xiāng)了。由此我們可以推廣來聯(lián)想,你們在學校的言行表現(xiàn),等于是從另一個側面暗示老師:你們的家長是怎樣在家對你們進行辛勤引導的。
有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一點點改變,生活就變得更美好”。沒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主要就表現(xiàn)在隨時隨境改變自己教學思路,去適應不同背景下的學生更快的發(fā)展需求。
《社戲》教學反思2
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
小伙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艙里,多么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特別是可愛的阿發(fā),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并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后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fā)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群多么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xiāng)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比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币环N偷偷做了壞事后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講到此處時都相視莞爾,課后布置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的同學對六一公公送豆的行為不以為然,覺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結之嫌,我就和學生談起人的種種需要:人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這和其它的動物來說是沒有區(qū)別的,但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來說他還要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負需要等。別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六一公公為什么還要再送豆“巴結”一個孩子呢?因為這個遠方來的小客人夸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得到認可,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況且在中國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國度里,讀過書里的“迅哥”的夸獎又有了更高的意義,中國崇尚“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蹦敲戳还乃投咕陀斜蛔鹬睾蟮膱蟠鹬。
教學這課時,學生的熱烈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
《社戲》教學反思3
設計目的:鑒于本篇文章共有40個段落,讓學生養(yǎng)成有目的預習的好習慣,培養(yǎng)超前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效率。
一、五“讀”俱全
【一讀文章】認真讀文章,推薦你認為重要的生字詞(字形、字音)。
推薦:
【二讀文章】
A 速讀文章,用一句話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B 文章講了那幾件事?
【三讀文章】 細讀文章,找出標注你最喜歡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細研讀,簡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他。
【四讀文章】文中所寫的社戲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結尾卻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
你怎樣理解這段話?
【五讀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的語句,體味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復朗讀,用自己的聲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來。
二、相關資料
1.關于社戲
《社戲》中的社戲:關于社戲演出的內容,據(jù)徐淦(gàn)《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游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于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云: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臺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jù)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是什么戲文來”。
2.《社戲》刪減的部分
我在倒數(shù)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fā)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lián)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guī)С鰜砹。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⑶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⑷!”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2,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上也恢涝趺匆粊,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3.魯迅作品集相關知識: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吶喊》:《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后得到很大回響。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說集。
《社戲》教學反思: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jù)文章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知識能力的傳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教材的處理,我也一直堅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則。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考慮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閱讀要求是“閱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钡@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于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xiāng)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jié)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xiàn)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系。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文章特點。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么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睘槭裁醋髡呷绱穗y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fā)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致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于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社戲》教學反思4
學生向自主學習又靠近了一步。這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沉下心來讀書。教師并沒有由自己帶著他們走進。也沒有帶他們要分析哪些句子,發(fā)現(xiàn)某種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導學生在自我的閱讀狀態(tài)中遵循閱讀規(guī)律去發(fā)現(xiàn),尋找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課前的閱讀心理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渴望這樣的嘗試。因而,學生在課堂中簡直就像《社戲》中那群沒有大人羈絆、享受看戲樂趣的孩子,享受著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現(xiàn)的快樂;教師就像站在橋頭的母親默默地關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權威式地駕馭,而是尊重和真誠地指引;課堂也像這些童真的記憶更加充滿溫情的關懷。學生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放開的是思維,收攏的'是閱讀的興趣。因而在本節(jié)課里,教師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很多獨到的地方,如關于景物的、聲音的,關于看戲時的;有的是教師在備課時都沒有發(fā)現(xiàn)的,而他們發(fā)現(xiàn)了。而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比如偷豆,他們可能覺得過于平常而避開了。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給他們畫地為牢,而是讓他們在自己的天地里翱翔,因而眼界和胸懷都變得寬闊了。我想,愛他們,就要給他們飛翔的天地。
范例六教師在角色的轉變上也邁出了一步。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師生的關系。本案例試圖通過對話的方式,達到課堂的一種理想境界: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成為孕育智慧的沃土;教師與學生和文本之間實現(xiàn)真正的對話。在這堂課里,我驚喜地感覺到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著,也相互啟示著。當學生隱約發(fā)現(xiàn)了聲音描寫的美、看戲時紅紅綠綠的動的感覺時,教師能很好地傾聽,并給予肯定、引導和啟示,歸納總結方法,站在一個高度,帶領他們往更深層的方向前進。這時,教師是一個領路人,領著他們向著更高的目標走去。當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串串火花,別人的想法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看法也被別人的看法所喚起時,真正的課堂交流開始了。這時,教師是一個真誠的聽眾——真的,有什么比用心傾聽更能表達我們內心的贊許呢?當學生的交流遇到障礙時,教師給予疏導、示范,與學生交換意見,并在他們的話題中適時地表達自己的一些見解,履行自己的職責,使課堂對話更堅實地向教學目標走去。這時,教師是首席,也是朋友,把眾多的力量擰成一股勁,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真誠地助一臂之力。當學生與學生、教師交流時,教師需要直接地引導探究活動,又要融點撥、校正、概括、提升、評價、贊賞于一體。這時,教師是課堂的促進者,適時運用教學策略,促進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更好地體現(xiàn)教學現(xiàn)場的活力與真實。這節(jié)課中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在閱讀教學中于無意中有意引導,在發(fā)散思維中提升高度,使課堂有了我們課前期待的效果。
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感到,如果教師能更好地孕育發(fā)現(xiàn)的土壤,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的眼睛能被擦亮的話,那么,學生那顆體悟的心便會光芒四射:對作品的發(fā)現(xiàn),對自我潛在精神的發(fā)現(xiàn),對“人”的發(fā)現(xiàn)。正如所謂的“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只要發(fā)現(xiàn)意會,自然界的花鳥魚蟲皆可悟道。經典的作品也就散發(fā)出永遠的清香。
《社戲》教學反思5
本課“學習目標”確定為:1、品味作者“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中留露出的真淳感情。2、品味語言,賞析小說清新、細膩、優(yōu)美的景物描述。3、感受農家老人少年的淳樸善良。學習透過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描述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設計的主要問題為:
1、小說圍繞“社戲”寫了幾件事?
2、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說“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實際上,那夜的戲好看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用以下句式說話:“我認為,那夜的戲好看/不好看,你看課本,(闡述理由)”舉出示例:我認為,那夜的戲不好看,你看課本第18段,鐵頭老生并沒有表演絕活,那夜的戲并不精彩,不好看
3、社戲講述了“我”小時候在鄉(xiāng)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透過激烈的辯論,我們得出結論,其實那天的戲本身并不好看,一場并不好看的戲何以讓“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幾十年后還在說“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钡降资悄睦锝o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呢?
、旁乱剐写、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多么詩意的畫面!作者是怎樣把這份詩意、這份美展現(xiàn)出來的呢?把自我認為精彩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然后多角度進行賞析,旁批在課本上。
、圃倜赖木吧残枰褪娣娜嗽谝积R才感受得到,閱讀文本,你喜歡和誰在一齊?為什么?請把你的理由闡述旁批在課本上。
問題1目的是為了理清思路和主要事件,從整體上了解故事資料,感知文章。問題2、3的設計是為了從這個悵然若失的結尾里,解讀隱藏了整篇小說的密碼:戲、豆、夜、人。當我們沿著作者的情感脈絡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們才由衷地感嘆: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由社戲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一切的人、景、事、情都由戲而起,戲不好看,但是“我”卻感受到伙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卻“偷”出了淳樸、童趣、真誠和無私的友誼。詩意的風景美,淳樸的人情美,從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為“我”的精神故鄉(xiāng)。
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取至關重要。切入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取。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著意外和精彩,本課的設計使得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了教學目標。
《社戲》教學反思6
花了三個課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上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總感覺意猶未盡,總感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教給同學們?墒庆o下心來,仔細揣摩,卻又無法知曉到底還有什么東西…… 當下,雖然魯迅在各類教材中的地位急劇下跌,可是我依然對之敬重如故,所以每次上他老先生的文章,我都會認真?zhèn)湔n。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從整個單元來看,都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文章,單元導讀明確指出:“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并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睘榇,在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樣一個總體性的學習方法和目標,“品味、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成為了我確定的首要教學目標,其次便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而教學方法則以教師的'講授、啟發(fā)為主,進而引導同學們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第一個課時以本文寫作背景、梳理文章的字詞為主要內容,同時給部分沒有看完文章的同學留出一定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這個課時進展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講解字詞的時候,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積累,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更有解答問題的。第二個課時則以梳理文章內容為主,并輔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梳理文章的內容是難點,因為這篇小說篇幅較長、所寫的事情與同學們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因此,我事先把每一個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標了出來,然后讓同學們據(jù)此概括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杉幢氵@樣,最終完成任務的還是我自己。特別是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內容時,同學們更是低頭不語,F(xiàn)在想來,還是自己引導的不夠,同時也與一些同學課前沒有認真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有關系。第三個課時,則主要品味文章的語句。這個內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為主線來展開。這一個課時,同學們發(fā)言積極,而且好幾位同學的發(fā)言都讓我喜出望外。在講到人情美的時候,我自己的預設主要是以阿發(fā)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現(xiàn)為佐證?赏瑢W們則認為“釣回的蝦都歸作者吃”以及“雙喜在同作者母親談判時敢寫包票的理由”這兩個依據(jù)也可以成為人情美的佐證。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贊美的微笑,這也可以看作是這節(jié)課的最佳生成、閃光點了。在講到“人性美” 的時候,從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難,同學們也都做得很好。但一個同學的發(fā)問頓時讓我驚喜萬分:“老師,既然人性美,可為什么還要干偷豆這類壞事呢?”問題一出,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同學,他問的問題不僅有助于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還為我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探討課文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這篇課文最終是在我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結束的,F(xiàn)在細細想來,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討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時間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交給同學們粗略地談論一番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沒有留給同學們發(fā)問的時間。而這篇課文原本計劃在一位同學由本文所引發(fā)的童年往事中結束,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這樣的學生,也許是時間太緊的緣故吧?v觀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了,上完之后,依然心神不寧,因為我從課堂上同學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于魯迅的那種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對魯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讀魯迅、讀懂魯迅,從而敬重魯迅。然而,這一次教學實踐再一次告誡我:之所以會產生“魯迅過時了”的無稽之談,魯迅文章的基層教育者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社戲》教學反思7
教完《社戲》,我又找到了舊課新教的途徑,那就是教師不應拘泥于教學參考書供給的那些資料,也要獨立思考,頓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元素。
我以為,在教法上,教師要勇敢打破傳統(tǒng)的那一套教法,爭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舊布新,給保守迂腐的思維定勢注入新的.血液,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讓教材不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工具,而是變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階梯或拐杖。
過去,我教《社戲》經常是從課文分段和歸納段意入手,而這一次,我是從縮寫課文開始,段落劃分和歸納意思只字不提,學生反而更能整體把握文章的主體,我說到后面,學生能立刻聯(lián)系到前面。
過去,我講課從介紹魯迅開始,而這一次我從提問為什么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開始,魯迅介紹等結束課文之前,聯(lián)系文章末段深刻含義與中心意思的時候再聯(lián)系起來一齊說。
過去,我極少注意文章對一系列兒童心理的細微刻畫,此次異常關注了,還挑出來板書于黑板:郁悶――興奮――急切――煩躁――依戀――歡暢――回味,并合理提議學生應正確調控課堂情緒,聯(lián)想到人是情緒動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點撥引領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
最高興的一點是,我能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實際,給學生適機的點撥: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本文雖然只寫小孩和老人,不寫一般成人,但讀者能夠推想到大人的為人態(tài)度與孩子一樣是熱情好客、真誠純樸的,于是,我們才那么堅信平橋村的的確確是個民風淳樸、風光優(yōu)美的江南水鄉(xiāng)了。由此我們能夠推廣來聯(lián)想,你們在學校的言行表現(xiàn),等于是從另一個側面暗示教師:你們的家長是怎樣在家對你們進行辛勤引導的。
有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一點點改變,生活就變得更完美。沒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主要就表此刻隨時隨境改變自我教學思路,去適應不一樣背景下的學生更快的發(fā)展需求。
《社戲》教學反思8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渡鐟颉愤x自《吶喊》,看社戲是《社戲》一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
那么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fā)現(xiàn)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渴望看的是“能連翻84個跟頭的鐵頭老生”,但他偏不翻跟頭,“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也始終沒有出現(xiàn),最怕看到的“老旦”卻令人頭疼地唱個沒完,此時的“我”真有點失望。但學生從“回望”一詞中讀出了“我”的'留戀,我追問學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許已經進去了”的幻想之外,難道沒有別的原因了嗎?學生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實際,讀出了戲前波折的鋪墊作用,如此難得的看戲機會,“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慮、失望、欣喜,就算戲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頭也不回。「螞r期間還有伙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個“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僅僅是“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似的”戲臺,更是因想看社戲而產生的種種經歷和體驗!魯迅先生的一個“回望”能勾起我們多少似曾相識的回憶。
小伙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艙里,多么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特別是可愛的阿發(fā),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并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后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fā)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群多么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xiāng)下孩子。‘斎唬麄円彩切U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币环N偷偷做了壞事后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講到此處時都相視莞爾,課后布置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
教這課時,學生的熱烈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如果一定要說有一點點成功,那就是嘗試的結果。
《社戲》教學反思9
學習《社戲》一文,在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時,我要求學生們找出對該人物的有關言行描寫的語句,進行討論評價。有個同學對這句話“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中的“阿阿,阿發(fā),”的說法提出疑問,問該怎么理解?我當時便以“表示說話時正在思考中”回答了?蛇^后細細一想,又覺得不妥。
經查閱,原人教版課文和《吶喊》中的《社戲》原文也都是說“阿阿,阿發(fā)”。
那么,不妥何在呢?
首先,既然有學生提到這個問題,看來它也是代表了部分學生的疑惑。編者、審查者可能為了保持原作,對此未做改動便選入教材。筆者揣測,原作或許表達的是作者本意,但選入教材,需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課文,去認知、感悟和學習。為避免造成學習的誤區(qū),是有必要對需更改的地方做出適當改動的。課文是學習的范例,在教材中出現(xiàn)這樣的說話方式,對學生是有消極影響的。難道能讓學生學習這樣說話嗎?
其次,從文中“雙喜”說的話語來看,都是直言快語,表達流暢的。惟有此句說話吞吐,前后語句對照,也顯得不夠協(xié)調、一致。
《社戲》敘寫的是幼時的“我”與農村小伙伴們看社戲的往事,抒發(fā)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在這些淳樸可愛的小伙伴中,雙喜可謂是個當之無愧的“領袖”。你看:在眾人都為“我”沒能看上戲都嘆息表同情時,是“最聰明”的他提議,“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解決了看戲難的問題之一,工具;又是機警的.他,在外祖母和母親的遲疑中,看出了底細,大聲地許諾,“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點點想到,言之鑿鑿,有理有據(jù)。解決了看戲難的又一問題,陪客。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微笑了”。能干的他,“跳下船”“拔前篙”擔負起舵手的重任,點開船,前進。完全是他才促成了小伙伴們前往趙莊看社戲。
看戲中,他解說人物和表演的精彩處。在“我”看不到鐵頭老生翻筋斗時,善解人意的“雙喜”解釋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也是他,在大家吁氣、打呵欠的時候,提議“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得到“大家贊成”。
偷羅漢豆時,心細的他提醒倘阿發(fā)的娘知道哭罵,又各人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吃完豆,他又顧慮到了八公公的罵,想好了對策。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他向在橋上等候的“我”的母親報平安。有始有終,順利完成任務。
第二天,面對六一公公的責問,機智的“雙喜”又坦誠而氣壯地說:“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蝦跑了!”句句有所指對。又“狡猾”的追究“蝦跑了蝦”的責任。
從以上表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明亮的形象。在“雙喜”的話語中哪里有“思而后答”的呢?哪一句不是干凈利落,展示了他的聰明機智。
筆者以為,將“阿阿”改為“阿發(fā)”好。
一方面,語言表述流利,不給學生以誤導。符合原文人物語言先后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阿發(fā),阿發(fā)”也以反復的修辭,體現(xiàn)出一種急迫語氣,合乎原作實情。
“偷豆”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返航途中,因為劃船太用力,夜晚了許久沒有東西吃,正是“又饑又乏”,所以對桂生的“偷豆煮吃”的提議,“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毕嘈欧岛街,“雙喜”也是劃船賣力氣最多的一個,自然也是吃豆的積極擁護者,并且還一馬當先。因為他“先跳下去了”!半p喜”自會知曉“阿發(fā)”和“六一公公”的田,是不會也不用顧及“阿發(fā)”的面子,先考慮考慮再問。再者,都是常在一起的伙伴,他還能不了解“阿發(fā)”的為人嗎?但由于擋不住“饑乏”之苦,吃豆的愿望強烈,才會有急切的心情,喊出“阿發(fā),阿發(fā)”。以便在征詢“阿發(fā)”的意見后,可好馬上動手。
《社戲》教學反思10
魯迅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留給世界一個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吶喊: “掀掉這吃人的筵席”!“毀掉這廚房!”“打碎這鐵屋子!”“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稱為匕首和投槍,因為他總是那么無情地解剖自己的丑陋(如《風箏》)、解剖社會的丑陋(如《》)、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給麻木的國人看。他給人的感覺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魯迅畢竟不是天生的戰(zhàn)士,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魯迅自有他溫情的一面,象戰(zhàn)士在未褪盡的硝煙中遙想和平。
七年級上冊《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魯迅是文學大家,他的深刻不是瀏覽所能體會的!渡鐟颉分械那槿ひ约暗啦槐M的“人生經驗通感”是它令我產生鑒賞教學嘗試的根源。
看社戲是《社戲》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那么,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fā)現(xiàn)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渴望看的能連翻84個跟頭的鐵頭老生偏不翻跟頭,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也始終沒有出現(xiàn),最怕看到的老旦卻令人頭疼地唱個沒完。我是不是煩躁之下義無返顧地拂袖離去呢?學生從“回望”一詞中讀出了“我”的留戀。我追問學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許已經進去了”的幻想之外,難道沒有別的原因了嗎?學生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實際,讀出了戲前波折的鋪墊作用,如此難得的看戲機會,“我” 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慮、失望、欣喜,就算戲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頭也不回!更何況期間還有伙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個“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僅僅是“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似的”戲臺,更是因想看社戲而產生的種種經歷和體驗!反觀自己,我們誰不曾有過費盡心血擁有卻悵然若失,但決不肯輕易拋棄的情感經歷?瞧,魯迅先生的一個“回望”,能勾起我們多少似曾相識的回憶啊。
小伙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渴望,小伙伴拍著胸脯“打包票”!決不吹牛!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白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艙里。多么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歸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雖 “打包票”大人也會惦記。特別是可愛的阿發(fā),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并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我們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發(fā)般的由衷呢?后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fā)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群多么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xiāng)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賽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后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談到此處時相視莞爾,課后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同學對六一公公送豆的行為不以為然,覺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結之嫌。我就和學生談起人的種種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這和一般的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來說,他還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負需要。別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六一公公為什么要再送豆“巴結”一個孩子呢?因為這個遠方來的小客人夸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勞動被認可,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況且,在中國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國度里,讀過書的“ 迅哥”的夸獎又有了更高的意義。中國崇尚“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報答之意。
魯迅先生寫孩子之間的純真,是在成年的“我”對都市生活失望的對比中突出的(這是編輯刪去的內容),這不由得使我們認同,只有在對現(xiàn)實極度不滿的情況下,才會更傾情地留戀逝去的歲月!罢娴,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濒斞噶艚o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哪怕是痛,也會在心頭永恒的綻放。
學這一課時學生熱烈的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
《社戲》教學反思11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么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睘槭裁醋髡呷绱穗y忘呢?
我想,作者在寫社戲的時候,也僅僅是把社戲作為一個引子而已,真正要寫的是他們自己表演的戲,自己演的戲那才是真正難忘的好戲。
趙莊的戲在文章中只是一個引子,他們的戲才是文章的主體,在這出戲里,主角是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戲臺是大航船。戲份是月下行船、趙莊看戲、歸航偷豆。舞臺背景是月下河流、豆、麥田。(我把這個板書在黑板上)在這樣的背景中,再這樣的舞臺上,一群朝夕相處的孩子,他們心里是快樂的!
小時侯,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時侯,臨村放電影,村里的伙伴們老早就知道了。相約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媽一般是不會讓我們出去,更何況是去臨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沒說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說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臨村。一路上,腳下高低不平,但也沒能阻止我們的興致。有時候,等我們跑到的時候,電影都快散場了,又跟著人群往回趕,在人群中東奔西突,快活無比。當然了,在路上也會埋怨今萬拖后腿的那個伙伴,相約下次一定早些出發(fā)。早到的時候,大伙擠在一起,席地而坐,很興奮?粗粗,銀幕上的人物就漸漸依稀了。等到人聲鼎沸的時候,才知道電影散場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還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舊快活,F(xiàn)在才知道,看什么電影無所謂,看電影那只是一個借口,關鍵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戲里也是如此,到趙莊看戲也只是一個借口,一個引子。骨子里,他們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樂無比!
你看那月下行船,大伙搖擼的搖櫓,陪我說話的說話,不亦樂乎!船外,月色如水;夾岸,豆麥清香。當真令人心曠神怡了!至于在趙莊看的戲那就不用說了:我看不清、聽不見,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依稀了。伙伴呢,年小的在大哈欠,大的在說各自的話,都沒心思看戲。而回去的時候,大家又象來時一樣踴躍,拔櫓、搖櫓,大船快的就象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或笑或罵,又都興奮了!至于那水煮羅漢豆真的好吃嗎?未必,只不過是伙伴們自己動手做的罷了,才覺得食之如飴。小時侯,在家鄉(xiāng)放牛,荷花塘干涸了,許多的'小魚小蝦,都躲在一個個水窟里茍延殘喘。我們找來幾個大的河蚌殼,洗凈,再舀上些水,架在土塊堆的灶上。把那些抓來的小魚小蝦放在蚌殼鍋里煮,等魚變白了,蝦變紅了,沒鹽沒油的抓起來就吃,而且還你爭我搶的,好似什么龍肝風膽似的。吃完以后,發(fā)現(xiàn)手上全是黑灰,臉也成了大花臉,F(xiàn)在回憶的時候,覺得那時侯真快樂!
這篇文章,我象這樣講的時候,同學們都很活躍,都回憶說他們都有個類似的經歷。書中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感悟書中的內容,比起我們空洞的說教好得多了!
《社戲》其實就是孩子們自己演出的一出快樂的夜戲。
《社戲》教學反思12
教學《社戲》已經很多遍了,這一次教學,我在總體上依然遵循以往的思路,首先劃分結構,然后從月夜航船的美景入手,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兒時水鄉(xiāng)純凈的景色,再聯(lián)系到文章前面所寫的純樸的鄉(xiāng)村生活,進而品讀文中所出現(xiàn)的質樸的人,由此來歸納全文的主題?墒窃诒敬谓虒W中,我異常突出了文章中的一些細微之處,讓學生細細體會,從中去認識魯迅先生這個人的精神。
在教學月夜航船這一段時,我依然是強調了主人公迅哥心理變化,以此作為教學這一段的線索。我的心理從沉重到簡便,再到焦急,再到陶醉,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體現(xiàn)對小伙伴們開船的動作描述上,對周圍夜景的描繪中,與水鄉(xiāng)迷人的夜景相互映襯。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景物,他們很快就注意到豆麥在這一部分中出現(xiàn)了三次,從第10節(jié)的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到11節(jié)的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再到12節(jié)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之香的.夜氣里,幾乎貫穿了整個夜航的過程,與我的心境變化相伴,并且作者運用了視覺、嗅覺及觸覺多角度來描述。為什么它會反復出現(xiàn)?我提示學生們,此刻的水鄉(xiāng),正處于深處,輕輕的霧氣蕩漾,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山也是淡黑的,一切都是模糊的,而自我所見的最主要的景物就是一片片似乎沒有盡頭的豆麥田地,它為水鄉(xiāng)夜景渲染上了一片主色調,并且伴隨著船行的始終。在這片田地中,沒有典雅的亭臺樓閣,更不會有喧鬧的市鎮(zhèn)集會,碧綠的田地是最單純的景物,同樣也使得鄉(xiāng)村顯得格外純凈,沒有沾染上一點塵世的繁華與喧囂,而這正是作者夢想中的故鄉(xiāng)最美的地方。此刻,笛聲傳來,宛轉、悠揚,并非喧囂的合奏,更顯出環(huán)境的靜謐與純凈,也使我陶醉,以至于忘卻了前面的焦急,看到了前面誤以為是戲臺的漁火、是趙莊的松柏林也不顯得失望,反而想起了過去游玩的趣事。
這一段中的幾個景物也出此刻下文船頭看戲中,例如月色在14節(jié)和22節(jié)都出現(xiàn)了,橫笛聲在22節(jié)中再一次出現(xiàn)。月色中出現(xiàn)的戲臺宛如仙境一般,離開時回望戲臺,皎潔的月光下戲臺又如同仙山樓閣,純凈的環(huán)境使戲臺顯得格外美麗,如夢如幻,即使是在離開時,也同樣完美,這讓剛剛還急于離開戲臺的我與小伙伴內心的失望與不滿又消散了,甚至動了繼續(xù)回去看戲的念頭。只是在這一部分,我異常強調了14節(jié)最終一句話,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船篷,我把這句話與下文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聯(lián)系起來。我特地提到了周作人的《烏篷船》,烏篷船是土財主的家眷雇的私人船只,而他們所乘的白篷船是村子里公共的船,兩者的差別顯而易見。作者在那里看似閑淡的一筆,實際上就把自我從夢境帶回了現(xiàn)實中來,而下文現(xiàn)實中的社戲也并沒有自我盼望的那么精彩。只是在離開時,回望月光下的戲臺,才又重回到夢境中去。
在歸航中,作者同樣也有著夢境般的描述,我讓學生把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與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句除了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外還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們發(fā)現(xiàn)兩句中的喻體都是神奇的動物,伴著孩子們、帶著孩子們飛奔,這是僅有在童話中才會出現(xiàn)的場景,而童話正是最純凈的文學,兩句話突出的同樣是水鄉(xiāng)純凈無暇的景色。而景色的純凈與那里的生活也是相互映襯的,接下來我就自然引申到了那里的生活與人上。
在教學平橋村的生活時,我特地將之與前面三味書屋的生活相比較,在三味書屋雖然也能夠玩,但必須是靜悄悄地沒有聲音,受到束縛。何況孩子們念得書不加標點,說明他們根本也不懂得讀的資料,沒有興趣。而在那里,打了太公也沒有人會想到犯上,能夠自由自在地玩耍,自然是我的樂土。而在后面講到人物時,我異常把六一公公與《故鄉(xiāng)》中的楊二嫂進行比較,兩人說得話有相同之處,一個說我將來必須要中狀元,一個則說我已經闊了?墒莾扇苏f話的目的卻不相同,六一公公是發(fā)自內心感激我,而楊二嫂只是想來占便宜而已。一個人質樸,一個人世故,童年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的差距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從中我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年年都隨母親歸省消夏,為什么這一年社戲令我難忘呢?
我提示學生,這一年在時間上有什么特殊之處?細心的學生立刻就發(fā)現(xiàn)這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而我給學生們補充魯迅先生的早期經歷,指出這一年就是他童年即將結束的一年。因為在他十二歲那年,家里遭遇了一次極大的變故,使他們家從當?shù)氐拿T望族一下子跌到了社會的底層,他作為家中的長子,也從人人羨慕的王子變成了被到處鄙視的棄兒,當然,這也造就了魯迅執(zhí)拗、堅硬的性格。此后,他可能再沒有機會,也沒有心境去看社戲了。所以,他所懷念的自然就是那已經遠去無法回來的純真的童年歲月。
我在此進一步補充,魯迅先生之后在生活還遭遇到了一系列打擊夫妻陌路、兄弟反目、同志相斗,可是他越戰(zhàn)越勇,依然堅持著堅強的精神,這是因為在他的心中還有一個溫暖的地方,童年純真、質樸的生活依然在他的內心深處,給予他繼續(xù)戰(zhàn)斗的勇氣,這也就是他為什么時時懷念那個在現(xiàn)實中早已消逝的故鄉(xiāng)的原因所在。
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覺得魯迅的文章是需要細細品味的,這種品味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對魯迅及其生平了解的深入會越來越深。隨著這種理解的深入,我們對作品的解讀也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變化。雖然這篇課文已經上過多遍,但上頭所講述的一些資料我在此前教學時的確沒有想到過。老課文是能夠上出新東西來的,可需要我們在細微處下功夫。
《社戲》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的教學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生互動進取,探究比較深入,能夠說到達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本節(jié)課也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學困生的進取性沒能調動起來,他們基本上充當了合作探究過程中的看客。如在歸納三個波折三個轉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他們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品味結尾時草草收兵。如果有機會重上此課,我將重點研討如何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讀懂課文,都能真正有所收獲,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上一個新臺階。
《社戲》教學反思14
《社戲》是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魯迅小說中為數(shù)不多的充滿溫情的一篇,從理解難度上來講也不艱澀。教材做這樣的設置,我認為有利于減輕學生對魯迅文章的畏難情緒,讓他們在文章的學習中,看到魯迅深刻冷峻背后溫情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朝花夕拾》,從這些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中,讀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這將為以后學習魯迅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戲》的教學成功與否十分重要。所以,這篇課文我用了4個課時,備課也下了工夫,整體上到達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其一,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小說體裁的基本文體知識不扎實。普遍認為小說中的我即作者本人。這可能和這篇文章體裁特征不鮮明有關。所以我又結合文章將小說的虛構性這一知識點講解了一下,對這一知識點個別同學的理解程度不高,具體體此刻答題的時候,還是用作者二字來作答。所以在以后的小說學習中,還是要反復強化文體特征。并且許多學生的作文也存在著文體不清的問題,例如在記敘文中穿插很多議論,本末倒置,文章所以變成大雜燴。由此看來,目前淡化文體界限、按資料來來編排教學資料的做法還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知識點,引導學生按照行文規(guī)范來寫作。
其二,《社戲》這篇文章的教學,最終一個自然段十分重要。這一段既是文章的切入點,也是文章的題旨所在。我設計教學過程時,安排學生在第一課時先談談自我對這一段落的理解,在第四課時學完整篇課文以后,再重新來談這一問題。經過比較考察學生對課文關鍵點的理解程度。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能就真正懷念的不是豆和戲這一點闡述自我的觀點。由此,在教時上我做出了調整,較快地引出人生經驗通感這一深層次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自我童年生活的回憶,聯(lián)系自我以往歷過的事、相處過的人、吃過的東西、聽過的歌等等,談一談對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卻并沒有昨夜的那樣好吃兩句話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比較忽略的問題,有時為了趕進度或者想盡快地將學生引到正確的答案上,自我講解和灌輸?shù)牟糠炙急壤,學生容易走神和倦怠。所以多設置一些活動和討論環(huán)節(jié)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緊之后學生在交流中大致能體會這樣一種感覺:物是人非,每每回憶卻再也找不到那時的感覺,令人悵然若失。因為即使一切都沒有變,但歲月無痕,當時的情感和體驗已一去不復返了。就在學生若有所悟的時候,趁熱打鐵點出魯迅作品的高妙之處,就
是能喚起大家人生經驗的通感,寫到每個人的心里去。這樣使學生在認識到魯迅溫情一面的同時,對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強大的洞察力也有了感性的直觀的認識。水到渠成地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
《社戲》教學反思15
魯迅的小說《社戲》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教學前,我看了相關的教材分析,明確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我還是采取以往開放式的教學,我先范讀,而后引導學習掌握生字生詞,安排學生瀏覽課文。然后,就課文談感悟、評點或是疑問等。
馬思宇首先站了起來問:為什么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她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這個問題是理解《社戲》這篇課文的的鑰匙。其實,那夜的戲,并不好看。我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不好看的內容。學生回答的很散亂,我點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正面描寫,二是側面描寫。于是,學生多少的明白了些突破口。在我們師生共同的探究得出結論:戲真的不好看,正面的描寫是:(1)老生本能夠翻筋斗,卻沒有翻;(2)“我”最愛看的“蛇精”、“跳老虎”的節(jié)目沒有出現(xiàn),很失望;(3)最不愛看的老旦出來了,而且還“咿咿呀呀”的唱個沒完沒了。側面描寫是以小朋友們的神情、語言、動作等進行烘托,即是: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等。這是戲。而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包含這作者的深意的.,具有象征的蘊涵: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xiàn)對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反思:學生提這個問題是太早了些時候的,而既然提出來了,就只有引導學生解決。采取從結尾切入,研讀課文也未嘗不可以的。這樣的開放式的教學,很具有生成性,卻總是會打亂老師正常的預設。那么,作為老師的,就必須的精確的熟悉文本,有著自己的解讀;而也要具有高度駕馭課堂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進行有效的教學。
后來,學生又陸續(xù)的提出了幾個問題。孟凡坤的問題就很沒有質量,他問:“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中的“免念”什么意思。我笑著沒有說什么,而學生們卻爭著搶答。之后,我批評了孟凡坤,希望他要動腦思考問題。我們不能一味的賞識,這樣的不動腦思考問題的學生,必須的進行批評。
再后來,學生就不能提出問題了。我知道是課文比較長的緣故,很難以在短時間內熟悉,就沒有過分的依賴學生的生成。我于是就按照文本的順序,慢慢地講起。效果很不好,我自己都非常的不滿意。
反思:這樣的講授小說,不好。我怎么就忘記了板塊式教學了呢?很疑惑不解。想來想去,還是自己備課不精心,便慢慢的陷入了自責與愧疚之中。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抓住文本的文體特點來建構我們的教學流程。譬如,《社戲》是小說,就完全的可以按照小說的三個要素來建構教學設計,即從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入手,形成三個或是四個板塊的教學形式;四個板塊就要加強“雙基”的夯實。板塊式教學,能夠化繁為簡,而且環(huán)節(jié)清晰,建構合理,深符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溫習與強化。
《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是圍繞著“社戲”展開的,分別寫了“戲前”、“戲中”“戲后”;情節(jié)波折跌宕,充滿了可讀性。戲前的一波三折,戲后的偷豆情趣,無一不引人入勝。
環(huán)境有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也有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平橋村一段的描寫,就是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寫出了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簡直也是一個世外桃園。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是凸顯了江南水鄉(xiāng)夏夜的旖旎風光。
文本的第11段是本文的重要的景物描寫,從多種感覺來寫的。有嗅覺、視覺、聽覺,也有想象。我上課的時候,安排了學生仿寫,收上練筆來看,效果很好。王文晶的就很好,細膩入微;毛乃樂的更加好,尤其是想象,句子是這樣的:那淅淅瀝瀝的雨,莫非也是李白的在洛城春夜聞笛而黯然流下的思鄉(xiāng)的眼淚吧……真的很有想象力,又學以致用,引古詩,化解詩意,為我所用。我很贊嘆,給予了極大的表揚。
小說的景美,而人更美。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fā)、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也表現(xiàn)的很友愛無私:“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磻驎r,桂生殷切地為“我”買豆?jié){,豆?jié){沒有買到,很不滿意,又要為“我”去舀水,其情之真之誠,好感人。回家的路上阿發(fā)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憨厚無私的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以上這些都是平橋村小朋友們高尚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xiàn)。而雙喜又是這些小朋友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大人、好兄長一般的呵護著小伙伴們。作者雖說是用了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的,而對于雙喜的描寫是不惜筆墨的。雙喜的性格表現(xiàn)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而又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三個的理由:(1)船大,(2)迅哥兒不亂跑,(3)都識水性。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安慰“我”,表現(xiàn)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那個討厭的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fā)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表現(xiàn)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凝聚了很多優(yōu)秀的美好的品質,是那么的彌足珍貴。
我們不能因為成長而就漸漸的喪失了我們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
反思:而我沒有按照板塊來教學,以上的這些就不能很好的凸顯出來,所以,在我看來,我的《社戲》一課,上的不好,是不成功的,最起碼是自己很不滿意的一課。
【《社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反思06-09
社戲的教學反思02-18
語文《社戲》教學反思03-08
社戲教學反思15篇02-17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10
《社戲》教學反思(15篇)08-13
社戲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05-15
社戲教學反思(15篇)02-19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