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教學突出了“湊十法”的教學,幫助學生轉化思想。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操作、演示,幫助學生形成“湊十法”的表象,通過口述湊十的過程,在數學語言的不斷交鋒、碰撞與合作中,形成操作過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思維程序,通過想湊十的過程,在頭腦里形成原來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識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智力活動。在教學時,讓學生多次口述湊十的過程,激活學生思維,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鍛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可以減少學生大腦加工數學概念、作業(yè)題目意思出現理解錯誤的概率,提高學生隨機應變理解知識點的水平,發(fā)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本文根據小學生理解力發(fā)展水平,簡要闡述了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的方法。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時候比數學計算對學生生活幫助更大。數學閱讀能力是一種理解知識的能力,不僅體現在理解數學作業(yè)題目的能力,也體現在理解數學知識潛在表達的含義能力,減少學生死記硬背、套公式的學習誤區(qū),讓學生融入到數學當中,跟隨課本的介紹和老師引導,學會“理解數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閱讀理解的意義
數學除了具有計算意義的符號,也包含很多語言知識。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為小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基礎。一切知識都離不開文字的傳遞過程,在學習知識文化時,閱讀理解在知識傳遞過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老師解釋“加法”的意義,加法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或者量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數或者量的計算過程。這些涉及數學本質的概念知識就需要學生有比較好的理解力,才能在課堂上理解數學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小學生智力發(fā)育不均衡階段,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劃分,認為每一個學生都不需要數學閱讀能力鍛煉,就能理解數學表達的意思。簡單粗暴對那些閱讀理解能力發(fā)育較慢的學生給予“笨”的評價,會消耗掉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強化小學數學閱讀的方法
。ㄒ唬┨岣呃蠋煂祵W閱讀的認識
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育一直圍繞計算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沒有得到開發(fā),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發(fā)展。教師應提高對數學教學閱讀理解的認識,根據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語言閱讀理解的教學內容,教育學生學會信息加工、信息篩選、信息重新組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條形統(tǒng)計圖知識時,除了教給學生認識統(tǒng)計圖,繪畫統(tǒng)計圖能力之外,還要注重對概念和方法的教育,不能將知識單純的變?yōu)橛嬎愫屠L圖,這會脫離實際生活。當老師讓學生畫出一個統(tǒng)計三個蘋果、兩個梨子的統(tǒng)計圖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統(tǒng)計圖所表達的含義,學會用語言表達統(tǒng)計圖的內涵。老師應科學的看待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數學課堂上適時加入閱讀訓練內容,讓每一個學生數學水平得到提高。
。ǘ┦褂每茖W的方法提高學生數學閱讀水平
數學閱讀教學內容不像語文教學內容一樣貼近生活,數學閱讀教學更專注數學知識,顯得專業(yè)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數學閱讀時,一般是根據老師的教學活動和課本知識點介紹,才能理解書本和老師講述的含義,因此,老師在教學當中對于數學概念,要咬文嚼字、圈點化批,逐字逐句教會學生數學語言想要表達的`知識內容。例如:在學法時,老師說將6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面,一定要重點講解什么是“平均”,因為,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立即明白“平均”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小學語言能力發(fā)育較慢的男孩子,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成人不同,應多理解智力處于發(fā)展當中的孩子。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智力發(fā)育特點,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講述題目的意思,可以帶六個蘋果兩個盤子,向學生演示平均分配蘋果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每個盤子放3個蘋果是“平均”,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平均”,使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題目中的意思。
(三)師生互動創(chuàng)設多彩的數學閱讀環(huán)境
現代教學一直提倡教學質量,主張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采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采用繪畫幾何圖形、線段圖形、數量關系式模式,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感性,從多個方面激發(fā)學生潛在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可以有生活經驗這個切入點,讓學生在閱讀時就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數學教學也可以借助這種經驗,增加學生生活中數學經驗。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加減乘除”的含義。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做活動,將學生分成小組,拿著課本中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活動表達出課本題目的意思。老師問學生3個學生加2個學生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5人一組,表達出課本中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老師詢問學生:6個人除以2是多少個人?學生迅速組成3人一組,通過游戲過程提高學生對數學能力,能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每一個孩子思考問題方式不同,同一種方式不能奏效,使用另一種方式學生或許就能融入學習當中,提高數學成績。
三、小學數學閱讀對學生數學能力培養(yǎng)的好處
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整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課本和題目的理解能力,減少學生概念題、判斷題、操作題、應用題丟分情況,提高學生綜合成績。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種改變學生思維的過程。很多小學生表示題目會做,但是在看題時,不知道為什么馬馬虎虎、走馬觀花的看錯了題目,原因就是學生閱讀能力不高,根據自己以往經驗理解題目意思,導致出現各種粗心大意的事情。閱讀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學生能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文字,很快明白題目的要求,理解知識點內容。結束語提高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減少學生在文字加工過程中,題目意思的曲解和錯解概率,幫助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作者:楊霞紅
單位:江蘇省寶應縣白田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今天這堂課其實是有點匆忙的。課前的一個小游戲忘了,忘了讓學生體會因數和倍數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依存關系了。明天的課上補上。
滿意的一點:模式的提練
在讓學生根據算式說了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題,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讓學生用一道算式提練出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系。結果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表達。我把算式板書上黑板上,是因數×因數=倍數。而后,我又轉過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來讓學生找一找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學生的反應都不錯,馬上就明白了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系。
不滿意的地方在于:對于找出36所有因數的有序思考沒有強調。當我讓學生們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數時,許多學生就茫然不知所謂,但是他們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寫,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選了一些學生的作業(yè)加以板書,讓學生進行比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常丁拢矗剑,36÷6=6
尤其是最后一種方法,我特別注意讓學生評價一下這種思考方法的正確性。得出結論是這樣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著告訴他們,這樣思考的確是可以,不過,缺少的因數的提取,由此過渡到評價第一種方案和第二種方案,在這兒,我特別示范了一下寫因數的方法,即從兩邊向中間包圍。學生們在比較中找出了寫因數的方法,明白了寫出因數的格式。本來可以相機在這一步讓學生體會尋找因數的有序性,結果一急,只是帶過了一句。今天在補充習題上出現了問題,我抓了幾個學生問為什么強調有序性,學生告訴我:因為可以看得清楚,因為不會遺漏?雌饋戆嗌系膶W生有這方面的意識,在做題目的時候還應該再稍稍提點一下,應該也就不成問題了。
《因數和倍數的練習》教學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學了因數和倍數,我覺得課上學生表現還可以,很會說,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時,問題很多。今天進行了練習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練習前,首先對昨天的內容進行了復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1、講因數和倍數時應該講清誰是誰的倍數或因數。2、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時,倍數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數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學生書上練習時,提醒學生弄清每題的具體要求,有些題只要寫出一個數部分的倍數,而有些題需要寫出全部的倍數。有些符合要求的數不止1個,要盡可能把這些數都找出來。但學生有時找不全,我就教會學生這樣思考:找一個數的倍數時用乘法,找一個數的因數時用除法。效果還可以。
今天教學了因數和倍數一課,這節(jié)課的內容關鍵是讓學生在掌握因數、倍數的`概念的基礎上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就總體情況而言教學效果還可以,但多少還是存在遺憾。
存在問題:在寫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數,4也是12的因數;12是3的倍數,12也是4的倍數!焙笞寣W生閱讀,復述后讓學生觀察尋找記憶的方法,學生總結:像這樣的乘法算式我們可以說兩個乘數都是積的因數,積是兩個乘數的倍數。再讓學生用因數、倍數同桌復述算式2*6=12,1*12=12中數與數的關系,全班交流復述,學生說的蠻好的,可是在分層練習時再讓學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數的關系時,又部分學生混淆了因數、倍數的概念。看來開始的復述學生純粹是無意識的模仿,是為模仿而模仿,教師沒有在學生模仿復述后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可以這樣描述這些數之間的關系,例如: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數,還能說12是2和6的倍數?……如果加了這層思考,學生就會理解只要是兩個整數相乘等于12,12就是這兩個整數的倍數,這兩個整數就都是12的因數。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數之間的關系。
滿意之處: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時花費的時間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時我舍得花費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比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選出不會重復、遺漏的簡便方便用學生的名字命名這些方法。再讓學生分別使用這些方法尋找,真實感受這些方法的好處。學生郵箱比較深刻,在后面的分層練習和檢測中沒有學生出現漏或重復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積極性的大小與他獲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關系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異質同組的兩人搭配,也是平時我們最常用的合作方式,來達到一對一的互助和全員參與共同發(fā)展的目的。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變成豐富統(tǒng)一的、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同時,這種合作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fā)展,這樣就給不愛發(fā)言的學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現空間,差異就不會被當作教育中令人頭痛的問題,而是當作教育的一種財富和底蘊。在這個過程中,我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自己的手,在他們爭執(zhí)不下時給予理性公正的評判,幫助他們反復建構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展示學生的才華。同時,我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重視小組匯報交流、自由答辯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時,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
例如:在認識中位數、眾數之后要求學生同桌合作,舉出一組數據互相找找中位數和眾數的這次合作更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本來老師出兩道題也行,在這里為什么要讓學生出題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動中一人出題另一人判斷,并能有理有據的說明理由,把小問題解決在大組匯報之前,激發(fā)了學生說出問題并想解決問題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發(fā)揮學生的巨大的潛力引發(fā)特殊情況的呈現在小組解決不了的同時反饋到大組來,能使學生產生高度重視,有利于特殊問題的解決。在學生說不出來的情況下,我也做了預先的準備,這又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補,這樣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學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另外,《中位數和眾數》這部分內容,是傳統(tǒng)教材上沒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學教材里的內容,不但對我,對所有小學數學教師來說,都是陌生的,全新的。為了能駕馭教材,我反復閱讀課本和教師教學用書,領會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資料,力爭琢磨透徹,但是,遺憾的是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很不到位,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存在著很多不足,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匯報中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又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由于自己經驗欠缺,沒能及時隨機應變,則錯過了不曾預約的精彩。
總之,“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是我在一篇雜志上看到的一句話,把它作為我這個案例的結尾,是希望能給自己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讓自己更好地捕捉課堂中的“意外”,讓它成為亮點,給我的數學課堂創(chuàng)造精彩。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的確又非常重要、運用廣泛。在本節(jié)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采用了讓孩子通過“聯系實際、感知建模;分類整理,生成模型;發(fā)現規(guī)律,舉例驗證;表示規(guī)律,建構模型;概括規(guī)律,完善模型;應用規(guī)律,感受模型”的探索過程,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切入點,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自己的教學教訓,在平常的教學中,總是發(fā)現學生在學習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現(a+b)×c=a×c+b的現象仔細研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學的記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對公式只不過是表面膚淺的忘記,而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內在的數學意義。因此,我就打破通過觀察 發(fā)現 猜想 驗證 概括的傳統(tǒng)教學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認識規(guī)律(教材意圖),又從乘法的意義入手,使學生進一步從算式意義方面得出了(a+b)×c=a×b+b×c這樣確鑿無疑的結論。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進入“質”的深化。這種教學建立在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實現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節(jié)的第一個難點。從課后作業(yè)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效果明顯好于以前。
在突破本節(jié)第二個難點: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結合律混淆的現象時。敢于挑戰(zhàn)自我,不再泛泛地講兩個規(guī)律的區(qū)別與聯系,而采用反式教學寫出25×(4×8)=25×4+25×8的現象,讓學生既懂得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的區(qū)別,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點。
在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上,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的知識延伸,出示擴展型的練習,對分配律的概念加以升華。
這些方面,只是我對自己原來的教學在反思與對比中覺得是對我而言較為進步的一點點。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整個教學過程也出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課堂上由于緊強導致只顧自己思路,而忘了對學生的回答或知識的恰當與否做出及時評定。還有,恐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而把“總結”與“拓展”放錯了位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么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等等問題。
深入思考,覺得還是自己的業(yè)務不夠熟練,駕馭課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后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深入鉆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二、多聽課,學習別人長處,多查閱資料學習,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上狠下功夫,讓學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師,甚至忘記“傳統(tǒng)”形象,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fā)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起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感官的直接認識。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二、創(chuàng)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chuàng)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為教學新概念創(chuàng)造良好的氣氛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并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guī)律,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請會折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著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杯、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fā)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 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jié)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 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guī)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折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杯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后,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并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jié)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tǒng)的認識之后,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本節(jié)課最大感受是由于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分數混合運算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小數混合運算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中,我力求突出兩大方面的特點: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將解決實際問題與分數混合運算的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計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結論。
2、注重分析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我非常注重指導學生分析問題中的數學信息和數量關系。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得失,有亮點,也有很多不足,同時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點有:
一、注重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
我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jié)課我注重引導學生回顧整數混合運算順序等知識。學生因為有了牢固的舊知,把過去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學習中來,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學生學習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和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任何人都不會否認這樣的事實:如果一個人不能將知識表達出來,是不能算是對知識已經理解和掌握的。本節(jié)課我特別注重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審題,分析題意,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本節(jié)課,我對數學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有效引導,巧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探索和發(fā)現的學習過程,學生參與到了認知的自主構建中來,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掌握了一些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自我欣慰之后,我發(fā)現自己的教學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分別是:
一、課堂上,自己放得不夠開,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偏少。
比如,剛剛提出一個問題,我便會急著讓學生回答,或宣布小組合作討論等。這樣就會造成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偏少,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學生不會回答時,我也會急著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學生不會,其實這樣做很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包辦代替、急于求成,都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在課堂教學中,我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
比如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言上,還有在評價學生的回答上。這就 造成了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去實小聽課后的幾點體會
前幾年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推理清晰,學生聽得輕松、明了,但稍做變化就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多練,課堂上教師出示不同類型的習題,但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的只注重部分優(yōu)等生,大部分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這些課不加以改進,勢必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筆者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面向全體,絕不丟掉一個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王梅老師在教5的乘法口訣時,先讓程度一般的學生,說出4個5相加的結果,再指名其它同學得出5的乘法口訣,并滲透了乘法交換律得出4乘5或5乘4,結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開火車的形式,輪流說出1—5的乘法口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二、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想縱身發(fā)展?琢⑿吕蠋熃虒W有余數除法一課,出示問題情境后,先讓學生將23個小棒分成4組擺開,結果余3根,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得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桌蠋熢诮虒W有余數除法,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時,引領學生嘗試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結果,并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最后得出余數小于除數的結論?桌蠋熢谶@一過程中,做到了凡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師絕不帶講。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嘗試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加強數學的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yè)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的應用,注意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fā);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運用數學知識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張芳老師在教學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時,引導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如磨面機上的主動輪、從動輪的皮帶,打字機上的色帶等,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張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以驗證。
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認真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更要關注學生,注意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提高同學們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1.運用已有經驗,理解抽象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弱,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理解知識。周長這個概念是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如果教師直截了當地讓學生解釋這個概念,他們會感到無從談起也很難表述清楚。但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物體,他們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結合這些特點,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通過學生指一指,說一說理解周長概念的過程,。事實證明:教學中有效運用直觀性原則,尋找直觀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連接點并通過遷移原則,有效疏導學生思維障礙,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組織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現代教育學也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tài)度。因此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教學中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此時,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里,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fā)現。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推薦,展開辯論等多種形式,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長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通過本節(jié)課的`實踐,我發(fā)現學生的思路是活躍的,有時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放手讓他們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研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精心設計練習,激發(fā)探索興趣
練習設計的開放性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讓練習內容開放,具有選擇性;讓練習時空開放,具有廣闊性。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激發(fā)起學生探索興趣。在練習時,我只設計了幾道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的選擇研究的課題,既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于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小學數學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jié)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三節(jié)。整理和反思這三節(jié)課,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當前無論是創(chuàng)優(yōu)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tǒng)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么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于“機械、重復”,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說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說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說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范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發(fā)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并不發(fā)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說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征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里。每一個形中多蘊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征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于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后,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么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
3.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訓練的地形式
數學訓練的內容應該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數學訓練的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枯燥的,應該結合訓練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突出趣味性、靈活性、競爭性、多樣性。
根據以上的思考自己在這三節(jié)課的教學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節(jié):1.通過計算訓練整合分數乘法法則。2.口算訓練(直接寫得數),通過觀察發(fā)現分數乘法的因數與積之間的關系,在通過圖形表征,應用分數乘法意義理解這種關系,深化對分數乘法意義的認識。3.單位轉化,初步應用分數乘法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節(jié):1.解決具體問題(求一個數得幾分之幾是多少),感知分數乘法意義的應用。2.集體交流,剖析解題的思路。3.專項訓練,理解分數條件(圖形表征、語言敘述)。4.鞏固練習,滲透對應思想。
第三節(jié):綜合練習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后”,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師:“誰有更好的方法?
師:“匯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那么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系用其他算式來表示。有些同學反映很快。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提問:誰知道一條長加一條寬的和就是什么?
逆向思維較好的同學或看看觀察說出是周長的一半。
老師在對照圖來解釋。同時告訴孩子長加寬就是一組鄰邊。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比較以上幾個算式,你認為哪個最簡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四條邊相加的和,但最后一種比較簡單。
反思:以往的教學,都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F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要讓學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正方形周長公式就順其自然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思考,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策略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教師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總之,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可以從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三個層面去探究。
一、課前反思
1.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課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往往都在沿襲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它卻有著某些不足,需要我們改進。所以我們在課前進行反思,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是否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這樣才能做到揚長避短。
2.是否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課前反思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創(chuàng)造者,
才能全面盤活教育資源,全方位優(yōu)化教學資訊,在開放的、多樣化的教育情境中促進學生發(fā)展。
課前反思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學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預期的。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時處于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tài),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教學行為是否得當等問題,并積極思考如何利用課上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后反思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在上完課后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較成功或對今后的教學有幫助、啟發(fā),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
1.實話實說——記成敗
課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也有可能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變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結局如何,得失成敗,皆應實話實說,將其
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學工作中考慮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彎路。
(1)記載成功之舉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教師要抓住教學中哪怕是稍縱即逝的成功點,比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把這些及時記錄下來,堅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學的閃光珠鏈。
(2)牢記失敗之處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奔词故浅晒Φ恼n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如實記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學“長善而教其失”。
2.把握遺憾——再設計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jié)課下來,不妨靜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學規(guī)律,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fā)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然后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不妨寫寫“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保守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小學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小同學們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溢著求知欲和表示欲。
下面,我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教學反思,從同學的變化看課改,就我教學經驗談一下課改體會:
教學反思一、從生活動身的教學讓同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學期的教材有“圖形與變化”這一節(jié)課,在同學理解了旋轉和平移的前提下,讓同學多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哪里有旋轉,哪里有平移,第二天再來回答,同學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啟發(fā),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同學從這節(jié)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二、交流讓同學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克和千克的認識初步”這節(jié)課中,有一道題問什么大約重一千克,我想,假如直接給同學答案有幾種,他們不但不明白為什么,也想象不出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讓同學們從家?guī)韮纱},讓他們用手掂一掂,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千克,讓同學們從籠統(tǒng)的概念形成感觀認識,然后拿稱去稱一稱,實現了他們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和認識,大家一起分享發(fā)現和勝利的快樂,共享相互的資源。
教學反思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10個一百是一千”的問題,我想假如沒有實踐同學,是不會有立體感的。于是,我就讓同學帶來小木棒,讓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動手擺一擺,調動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課時教學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找準結合點,力求做到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上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空間。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充分匯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方位知識,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結合校園和教室的具體情況,讓學生介紹校園和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么,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
這一單元雖然內容不多,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教師多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面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2-0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7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08
小學數學“通分”教學反思04-04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04-20
有關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03
最新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08
小學數學《方程》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