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與自己獨處經典美文
美國心理學家雪莉·特克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科技的發(fā)展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自身。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需要別的東西來分散悲傷或胡思亂想,科技產品挖出的陷阱,無形中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我們和自己的聯(lián)結——獨處。
為此,心理學家提出:現在,看似人們聯(lián)系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卻把自己隔絕了起來。思緒總會被他人的話語而波動,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而導致隔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能培養(yǎng)獨處的能力,一種與外界隔離、集中自己思想的能力,這恰恰是時下很多人的癥結所在。
我們在一起獨處
“我經常一個人呆著。”李晶不以為然地說道,“比如,一個人泡咖啡館,一個人去吃飯,獨自逛街買家具等!鄙钪,大多時候他都是獨自一人,但是眼睛和手指卻一直沒閑著。QQ連線,刷微信,就連在餐廳等著上菜的工夫,都已經上傳了數張餐廳照片,并在朋友圈里往來若干信息了。
以前,我們有一個新想法會趕緊打電話告訴別人;現在我們有一個新想法,則會馬上發(fā)信息告訴別人。如果中斷了和別人的聯(lián)系,感覺就不再是自己了,甚至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這是一個“我分享故我在”的時代。雖然獨自一人,卻是在和一大堆人一起獨處。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起獨處的價值在于:隔著某種技術或科技產品來交流,可以避免一些人際沖突,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具有可進可退的操控性,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很多人容易在直接的關系中受傷或者傷人,但在高科技制造的遠距離在一起的關系中,他們變得很從容。在一起獨處,又讓很多人遠離了孤獨這個最具殺傷力的狀態(tài)。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渴望呆在一起,同時又利用科技產品心處別處,連線到他們想去的任何不同的地方。人們想要定制自己的生活,想在不同的地點和場合間切換,因為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就是控制和分配自己的精力。結果,微小、簡短的片段式在線交流填補了生活中的每個空隙,每個人都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沒時間看書,甚至沒有整塊時間來好好想問題。
喪失的自我感
人們的內心變得日漸脆弱,對技術的期望越來越多,對彼此的期望卻越來越少。“當我們缺乏獨處的能力時,我們聯(lián)系別人僅僅是為了減少焦慮感或為了感覺自己還活著。這時候,我們不能真正地去欣賞別人,而是把別人當作消除我們脆弱的自我的備用零件。我們簡單地認為只要和別人保持聯(lián)系就不會孤單,但這種認識是有風險的。因為事實恰好相反,如果我們不能夠獨處,我們會變得更加孤單!毖├颉ぬ乜颂貏e強調。
當我社交生活幾乎降為零時,我在朋友眼中就被視為古怪、缺乏交際能力的人。所以,一些人只要是自己待著,無論是在上班路上,還是銀行里排隊,都在翻找通訊錄,想想又該跟誰聯(lián)絡聊聊天了。
在心理學看來,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青春期,每個人都要完成三方面的整合:生理我、心理我和社會我,還有統(tǒng)一性的認知。這時就需要一個人能靜下來思考自己、感受自己,和自己相處,這是比較關鍵的能力。更好的人格發(fā)展狀態(tài)是既能高朋滿座,又能獨享清福,在二者間自如轉換,而沒有太多的痛苦。只能獨處的人,會經常郁悶。
給自己空間
很多時候,獨處是一種反省自我,讓自己成長的狀態(tài),當人們和自己的關系和諧時,就可以獨處;沖突時,則需要面對他人以緩解痛苦。而和諧的自我關系,來自早年的關系。無痛苦的獨處,是心靈健康的標志。當一個人能夠無痛苦地獨處時,就有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而不是想要在關系中確定存在感、自我價值,然后不可避免地過度操控,導致關系破裂,最后被逼無奈地回到獨處中。
主動地為自己爭取時間和空間,靜下來,和自己呆在一起,感受自己,并且意識到這段時間有可能發(fā)生什么,這就是積極主動有建設性的獨處。
和自己在一起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種,并不是把自己關在一間屋子里就是獨處。照鏡子,獨自走在路上,想想自己的感覺,就是和自我緊緊在一起,不是非要有時間地點和行為。雪莉·特克說:“每個人所處的年齡階段和需求對獨處的感受是不同的。在獨處時不要強迫自己,也不要為難自己。有不好的反應和感受都無需害怕,也不用特別處理。在有限的生命里,愉悅自己,也愉悅他人,不管你是獨處,還是在一起獨處時。”
【學會與自己獨處經典美文】相關文章:
拜兒子為師學魔方美文06-23
多批評自己,不批評別人美文06-23
如何做真實的自己美文06-23
抱怨世界,其實就是在抱怨自己的美文06-23
更美的自己需要寵愛,而不是敷衍的美文06-23
給自己獻一朵玫瑰美文06-23
有了勇氣去追求,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美文06-23
嫉妒別人,實際上是承認自己不如人美文03-23
打開另一個維度的自己的美文(精選26篇)11-08
軍訓心得體會與感想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