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心得體會常用【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茶文化心得體會1
由于假期正好要備三年級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相約茶禮感受中華文化),之前我對茶文化的認知少的可憐,所以我大量的查閱了有關茶藝方面的資料,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通過進修,我對茶文化有了新的認知和體味,現(xiàn)將我讀后的一些感悟心得總結如下:
通過這幾天的研究,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等,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研究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fā),使我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研究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在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茶道。所謂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研究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nèi)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這其中對于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這一項是對我感觸最深的,因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喝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通過這一次的研究了解,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
目前的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茶文化有了興趣。這幾天我腦海里多次出現(xiàn)過一個畫面,那就是我想像著有一天,自己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伙在一個情況文雅,靜謐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確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們一同品茗、暢談人生。希望自己這個設法主意有一天能實現(xiàn)! 篇三:茶文化的進修心得
中國的茶文化廣博精湛,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閃爍著耀人的光芒。在XXX的率領下,我們詳細了解了中國的茶文化的發(fā)展史,通過這次進修,我深有感悟。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稱很多,“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qū)輻射,明清以后更傳至歐美,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同樣也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地。
茶文化主要有四個層面的體系:
1物態(tài)文化
人們從事茶葉生產(chǎn)的活動體式格局和產(chǎn)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分及醫(yī)療研究等等,也包括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修建物。
2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如隨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也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nèi)銷、外貿(mào)等等。
3行為文化
人們在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稱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
4心態(tài)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茶文化有四種特性:
1、社會性
2、群眾性
3、民族性
4、區(qū)域性
我們本次茶文化課程的進修主要從7個層面來進修和了解茶文化。
從原始喬木開始到半喬木到灌木。藥用:XXX嘗百草,日過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食用:做涼拌菜等。飲用:卻病強身、提神益思、去困解乏,生津止渴等等功效。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動之中的。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早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國茶文化史上劃時代的時期。從五代到宋遼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以后,茶文化進入曲折發(fā)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細的茶風再次出現(xiàn),為其中堅者是清雅文士,學人的個性茶藝充分張揚,茶風則更趨纖弱。清末民初,中國多災難,有志文人憂國憂民,已無XXX和心情去悠閑品茶,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歷史也因之完結。茶的好處
(1)茶能令人肉體奮發(fā),增強思惟和記憶能力。
(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并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感化。
(3)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
(4)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感化,飲茶能明明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6)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令人延年益壽。
(7)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增強運動能力。
(8)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
(9)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nèi)障。
(10)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
(11)飲茶能防暑降溫。
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與茶藝
茶文化是以茶道為核心的,德貫穿于茶文化的始終。關于這個德我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是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里,特別需要道德來衡量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們的”圣人“XXX就提出了倫理道德,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臣要忠君,還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這標準來做。雖然以前的倫理道德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發(fā)展,盡管它有著種種弊端,但毫無疑問是維系民族團結、統(tǒng)一和中國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原因。沒有這倫理道德的束縛,也許中國早已經(jīng)像其他的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了。
相對于古代,縱觀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道德已經(jīng)被人們摒棄了,人們的道德已經(jīng)跌到了最低點,可謂碩果僅存了。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的什么“XXX”事件無一不在挑戰(zhàn)著我們的道德底線。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的道德缺失。當然,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喚起了一些人對道德的呼
喚,重新倡導我們幾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經(jīng)領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棄的。但愿我們是社會真的可以喚起道德這面旗子,否則,一個國家是很難強大并延續(xù)下去的。
我個人對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雖然有時在他人眼中有些另類,但我依然堅持,不求影響他人,但求心中無過。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較有德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熏染著我。小時分,我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缭S做,我爺爺經(jīng)常去義務修路、搭橋等,那時我真的覺得他們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領悟到個中的真諦了。其真實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就是發(fā)明快樂,他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德行不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應該是我們?nèi)松暮诵,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
在進修茶文化的過程中,除了德,另有定和靜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靜雖然有著字面上的差別,但大體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靜,靜中必有定,兩者是不可割離的,必須連在一同。
十分贊同老師的“定能生慧”這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便可以領悟到的。我自己是把它理解為心定,心里僻靜并堅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統(tǒng)統(tǒng)問題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出格是在目前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中,能定下來更顯得可貴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浮躁的人,定下來一直是我所尋求的,但也是很難做到的,但進修了茶文化后,出格是看到我們上課時那種淡定,真的讓我感悟良多,出格是在上課時,我覺得我無法不定下來,由于上課時的那種氛圍熏染了我,使我能夠定下來,即使有時不是很當真去聽課,但老師常說的,能兩節(jié)課安靜地坐下來,一種不小的成功了。
在其他的教室上,每當我想起老師說的話,也能很快地靜下來一刻,聽課效果已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已經(jīng)做到了 呢在定下來的那另有什么比靜下來更難定能生慧”說得一點也不錯,這也許是一種境地,一種人生的最大境地。茶文化的精髓另有孝、恭敬心、謙卑等很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啟發(fā)和教育意義的東西,只有慢慢地深入體味,才能領悟個中的奧秘。
今學期選擇了茶文化,真的沒有選錯。這節(jié)課不僅是研究茶文化知識,更多的是研究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現(xiàn)在的研究中,都是以專業(yè)課為主,而專業(yè)課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讓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識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更不要說自身的內(nèi)涵了。而茶文化這門課,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平時的研究中,選修這樣一門課,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我們干枯的內(nèi)心得到一絲滋潤。
雖然在課堂上我沒有學到很多關于茶的知識,只會一點很簡單的知識,但我卻學會了比茶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茶文化真是讓我獲益良多,我盡量地讓自己可以獨善自身,讓自己的覺悟和智慧更上一層。一門讓人感悟良多,收獲甚豐的課,一門真正有意義的課.
茶文化心得體會2
我真誠地感謝于老師!是推動您引領我了解中國茶文化,是您讓我徜徉在茶的海洋里!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觸良多,從師范學校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學習班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并能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yè)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樣,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廣大,宣傳戰(zhàn)但是有膽識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這種叫三味茶少數(shù)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jīng)過重大成果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大學生作為我們前夜畢業(yè)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得知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yōu)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頗感苦后的即可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做事一樣,嚴謹?shù)皿w,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這么有幫助設法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總之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能的一生,必須經(jīng)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方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fā)出來,用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深知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tài)對待,道德素質(zhì)用素養(yǎng)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操作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包括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體育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茶點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建構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后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xiàn)在學到得醫(yī)學知識將為我基礎以后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試著迎接我接下來面對古訓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茶文化心得體會3
一個國家要興旺發(fā)達,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與滋養(yǎng)。一個民族要發(fā)展繁榮,有賴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為目標,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共同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奉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的共有精神家園,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學習傳統(tǒng)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經(jīng)典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好中國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承接傳統(tǒng)美德。因此,今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是新文化視野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范疇,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學校來說,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內(nèi)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田,養(yǎng)育學生的精神生命。對全國1500多萬名各級各類教師而言,它們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都說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兩次考察過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兩河地區(qū)參觀訪問,那里的文化非常燦爛和輝煌,而今隕落了,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息,并且在得以發(fā)揚光大。我們沒有理由數(shù)典忘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
深入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是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認真總結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成功的經(jīng)驗,分析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學什么就要精學,各級學校的課程內(nèi)容已經(jīng)較多,學生的負擔已經(jīng)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精選傳統(tǒng)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經(jīng)典、最基礎的內(nèi)容,讓學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記熟背,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乃至覆蓋全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取得生動活潑、特色鮮明、富于成效的研究成果,從而引領和推動全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健康有序發(fā)展。至于說,在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不要有專門的教室,要不要穿長衫長袍,可不做統(tǒng)一要求,各地依據(jù)本地本校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
茶文化心得體會4
摘要:茶文化具有悠遠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就已經(jīng)繁榮起來,至今久經(jīng)不衰,說明飲茶有一種特有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世人。茶道隱含著做人之道,所以認真學好茶文化也是在學習做人之道,教我們?nèi)绾翁幨罏槿,要孝順父母長輩,要講禮儀之類的,這些都將對我們終身有益。茶的總類總共有7種,為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花茶,各種茶的工序又有不同,這就是各種茶的分類標準。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制茶工藝功效
本學期在選修課的選擇中,選擇了《茶文化》這一課。是因為自己挺喜歡喝茶的,然而對茶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就選擇了這門課程。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nóng)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jù)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圣一-唐代陸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jīng)》,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jīng)驗。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推論,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老師在講到陸羽的時候,特別地講了關于他的方面,講述陸羽的一些歷程。其實是指在教育我們,茶文化是一種融合多種文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包含的道理千千萬萬,就像品茶一樣,要細細品味融會貫通,將那些東西學為己用。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zhàn)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nèi),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fā)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于日本賀滋縣(即現(xiàn)在的池上茶園),并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臺、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并寫有《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fā)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我國關于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yè)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制茶的主要工序有:采摘、殺青、干燥、加工。其中又因為茶的種類的不同,具體的工序不同。綠茶:采摘、殺青、揉捻、干燥、加工;紅茶:采摘、萎凋、揉捻、干燥、加工;青茶(烏龍茶):采摘、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干燥、加工;白茶:鮮葉、曬干、加工成白茶;黃茶:鮮葉、殺青、揉捻、悶堆、干燥、加工;黑茶:采摘、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加工;花茶: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jīng)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后,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干之后,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使花茶。這些就是各類茶的制作工藝。因為工藝的不同,所以也就分出這么多種茶。
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而各種茶的功效又不同。綠茶最大的特性是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nèi)的天然物質(zhì),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實,綠茶含有機化合物450多種、無機礦物質(zhì)15種以上,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物質(zhì)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zhì)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烏龍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龍茶,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決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龍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還具有保健功能: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龍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龍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藥療價值:烏龍茶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jīng)現(xiàn)代國內(nèi)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xiàn)在防癌癥、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陳年的白毫銀針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兒的退燒藥,其退燒效果比抗生素更好。白茶除了含有其他茶葉固有的營養(yǎng)成分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活性酶,長期飲用白茶可以顯著提高體內(nèi)脂酶活性,促進脂肪分解代謝,有效控制胰島素分泌量,延緩萄葡粉的腸吸收,分解體內(nèi)血液多余的糖分,促進血糖平衡。白茶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它被人體吸收后,能迅速轉(zhuǎn)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合成視紫紅質(zhì),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東西更清楚,可預防夜盲癥與干眼病.同時白茶還有防輻射物質(zhì),對人體的造血機能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
而黃茶的功效主要為促進消化,對腸胃有保健的作用。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yǎng)物質(zhì),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
黑茶呢,則有降脂減肥、增強腸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調(diào)節(jié)腦神經(jīng)作用,還有就是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
花茶的功效又因花的種類不同,而各不同,在此就不詳細說明,課通過網(wǎng)絡查找相關的知識。
從上述看來,茶的功效是非常好的,可以說是養(yǎng)生之佳品。幾乎都有防癌抗衰老的作用,這比現(xiàn)在市場上的那些保健藥好得多了,而且沒什么副作用,所以人們常說喝茶是養(yǎng)生之道,這是不吹的,這其中是有道理的。
在上《茶文化》這課的時候,老師非常注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時代在進步,但中國的一些好的傳統(tǒng)卻在慢慢消逝,我覺得非常可惜。好的東西為什么不可以留下來,現(xiàn)在這個社會,人有錢了,生活確實是富裕了,可是精神世界呢?我覺得倒不如從前。真的很不明白,也許跟這個世界的發(fā)展有關,現(xiàn)在全世界都是講經(jīng)濟,經(jīng)濟強了,軍事強了,那么這個國家就強大了,于是大多的國力放在發(fā)展經(jīng)濟上,而文化就被忽略了。雖然最近這10幾年國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觀念已經(jīng)萌發(fā)起來了,不是一顆樹苗長出來,然后再可以拔掉那么簡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物欲橫流啊,這個社會太多的誘惑,太多危險,身為大學生的我們該怎樣做呢?越來越不知道該怎么走了,自己某天也許也會變成那樣,金錢占據(jù)主要的位置。人們的道德已經(jīng)淪陷了,該怎樣去拯救呢?這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行的,需要全國千千萬萬的人民一起努力。這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大家應該關注應該重視,全民素質(zhì)的提升對社會的發(fā)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自古以來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受國外的稱贊,可現(xiàn)在卻一點點被拋棄,雖然近幾年來有進步,但還是不夠的,這個社會很傷我的心,這個社會的人很傷我的心。
茶道,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傳統(tǒng)美德。我覺得現(xiàn)代人少了一種敬畏心,對大自然少了敬畏心,對事情少了敬畏心如果能夠懷著一種敬畏心,那么就會認認真真的去做好。對自然有敬畏心,你就不會隨意去破壞它,對長輩有敬畏心,你就不會不尊重他,對學習有敬畏心,你就不會隨意的去應付它,對愛情有敬畏心,你就不會玩弄感情這就是我的想法。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想這些問題,但我很健忘,想過之后又不太記得,而且我也只是停留在想的那個層次。好像有點跑題了吧,回歸正傳,茶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茶藝和茶道!暗馈保窃诓杷囘^程中所貫徹的精神。而我覺得茶道中最重要的'是懷有一種尊重的心態(tài),尊重茶,尊重對方。因為尊重所以講禮節(jié),所以禮節(jié)在茶道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茶道主要表現(xiàn)為: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xiàn)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jīng)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
因此茶道包含著很多的人生道理,特別是經(jīng)過那么多年,所沉淀下來的東西絕對是無價之寶。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講到了孝道。中國人以孝為先,我覺得對于一個不講孝義的人,還值得與他為伍嗎?父母辛辛苦苦養(yǎng)大了我們,真的很不容易,孝順父母是應該,雖然這樣說很老套,但孝順是永恒的話題,它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逝。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父母徹夜守護我們,不敢沉睡;不怕骯臟給我們倒屎倒尿;容忍我們的任性;為逗我們開心,做出各種古怪的動作;拿著一個碗追著我們跑,就是給我們喂飯,而我們卻不理會也許在窮人的家庭才能看到父母的辛酸,他們真的很不容易。我父母都是農(nóng)民,我爸就是個摩的司機,無論下雨刮風出太陽,無論嚴寒酷暑,在外面搭客,為了誰?為了這個家,為了我。有次放假去看他,看到他那曬的如碳般的手,覺得有點好笑,心里又充滿了心酸,真的很不想他這樣。我媽也是如此,努力工作,導致視力嚴重下降。我真的很心疼。雖然他們是農(nóng)民,懂的不多,但我還是不會覺得他們怎么樣,他們是我的爸媽,無論怎樣,還是末日,他們是我爸媽,對我好過對自己的爸媽。我能說什么呢,言語的描述是那樣的無力。
茶文化的內(nèi)涵是多種多樣的,非常豐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是需要大家去慢慢去領悟的。自己的想法才是重要的,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需要我們用心去看,傳統(tǒng)與道德,需要和無用,傳承和拋棄,視乎于客觀的需要,要客觀的去判斷,客觀的去吸取。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從內(nèi)心發(fā)出自省,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尋求補充。
茶文化心得體會5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學到更多的是如何做人,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看待這節(jié)課的,我就發(fā)現(xiàn)這堂課是我這么多課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每次聽老師講課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享受,聽著這些令人身心愉悅的歌曲總有一種觸動心靈的感覺。會發(fā)現(xiàn)這堂課的時間走地更快的。每次下課我與我同學都會陷入深深的沉思……
記得上茶文化的第一節(jié)課,老師講的是我國燦爛的文化,講到我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我在那時才了解到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非常之早,在上古時代,指南針、火藥都是中國發(fā)明的。在王莽的時代,就有人發(fā)明滑翔機,飛行;三國的時代,諸葛亮發(fā)明的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但為什么統(tǒng)統(tǒng)毀掉,不留給后世?其實因為他們是真的有學問、有見識!機械、科學技術發(fā)明,如果不能跟倫理道德互相配合,科學技術是有害的。如果中國人早發(fā)明的時候不考慮這些問題,大概現(xiàn)在這個世界已經(jīng)沒有了,早就毀滅了。西方的發(fā)展,造成的公害、造成的污染,這種公害污染就要人命。現(xiàn)在是沒有地方?jīng)]有毒,水污染,海水的污染、河流的污染;將來的時候,科學家提出警告,可能再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后,空氣里頭都有毒?茖W家的預測,五十年之后,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科技文明會毀滅世界。這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祖先看問題是這么的.長遠,考慮的不是自己而千百年后的我們。
從茶中學做人,茶是平和、安詳、淡泊的代表,從茶中我們知道,做人要做一個淡泊名利的脾氣溫和的人,不與世俗爭論,克服浮躁,培養(yǎng)定慧。從神農(nóng)嘗百草知道,中國人的做人了理念:君、親、師。其中君是指領導,以身作則。親是指以父母愛子女之心愛大眾。師是指一切言行要做大眾的榜樣,處處引導大眾,教導大眾。我本來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女孩子,我男朋友也常叫我改掉這個壞脾氣,可是脾氣并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于是我也就一直的拖著,不想去改變,直到老師說脾氣暴躁是一種沒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且脾氣暴躁易使人容顏變老,更重要的是,想要學到茶的精髓,首先自己得有平和的心態(tài)。于是我慢慢的改變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努力地克服自己不動怒,讓自己平靜下來,要么就找一些輕音樂聽聽,其中老師放給我們聽的《跪羊圖》我就聽了好多輪了,而且越聽越有韻味。慢慢的一個學期下來我媽也說我性格好了很多呢。每當我發(fā)脾氣時,我男朋友就說:你老師不是說法脾氣不好嗎?我就會靜下來反思自己。烹茶喝茶的藝術是種以茶媒的平常生活禮節(jié),同樣被以為是修養(yǎng)身心的一類形式,它經(jīng)過泡茶、賞茶、聞茶、喝茶、加強交情,美心修德,學習禮制,是非常有好處的一類和美典禮。飲茶能靜心、靜神,有利于熏陶操行、除去邪念,此和倡導“平靜、淡泊”的東方哲學思想非常合拍,也吻合佛道儒的“自察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中心,是茶文化的魂魄。
老師講到文言文,我當時就想,文言文不就是一堆生澀的文字嗎?而且難懂,難學?墒抢蠋熤v完后我的觀點就完全改變了,現(xiàn)在想想,中國古人的智慧是何等的高深,中國在商周時期就把語言與文字分成兩條道路,語言不管怎么變文字不變,這使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一以貫之,沒有出現(xiàn)斷層,F(xiàn)在我們只要讀懂文言文我們就能知道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所以讀文言文對與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如果我們都不學文言文我們的后代講不知道我國歷史發(fā)生的事,更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一些東西。我們的祖先是有文化的,是高深的,他考慮問題總是考慮的那么遙遠,考慮的那么周全,我們的祖先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將他們的經(jīng)驗與總結流傳給后代,造福于后代,使后代不走彎路。
茶,茶的作用。茶有什么作用呢?以前我只知道,茶有提神的作用,經(jīng)過學習后我了解到了原來茶還有降火、減肥、美容護膚、護齒、預防和抗癌、調(diào)節(jié)免疫力等功效。講到茶有美容的功效,老師還講了“相由心生”的概念。一開始我覺得很假,難道你想自己美就會變漂亮?后來老師就解釋了,原來相由心生是真的,一個人,只有有自信即使自己不漂亮照樣能夠讓人覺得你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因為人們注重的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的心靈。相由心生是指相貌是父母給的,自己也無權利選擇自己的相貌,那就從內(nèi)心方面去改變,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沒人會覺得你不美。假使你很美但你是一個惡毒的人也沒人說你很美?戳送貘P儀善人性理療病就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身體不僅僅飲食、鍛煉有關。原來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你內(nèi)心是否平和、是否淡泊名利、是否心存善念……一個人如果活的兩袖清風,活的清清白白,那他的身心也是很健康的。德為健康之本。
說道茶的分類,最常見的分類有: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它們都是由于加工程序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口味,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綠茶加工和紅茶加工。綠茶的加工程序是:鮮葉處理(攤放)殺青揉捻干燥。紅茶加工程序:攤放揉捻發(fā)酵干燥。綠茶特點是清湯綠葉,紅茶特點是紅湯紅葉。講到如何評定茶葉好壞,我剛剛就去商場買茶葉來,按照老師教我們的那樣,首先是看外形,看外形我從茶葉的嫩度、形狀、色澤、整碎,凈度等方面著手。我發(fā)現(xiàn)這些茶葉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也許是我才剛開始接觸茶葉吧,現(xiàn)在還分不清好壞,也許經(jīng)過我的努力今后我一定能分辨出來的。再則我就叫老板開湯看看,按照順序?qū)⒉枧莺茫蚁瓤礈,再嗅了嗅香氣,接著嘗了一下味道,最后觀看了葉底。我發(fā)現(xiàn)從香味中和從葉底里我看出來茶葉的優(yōu)質(zhì)。沒想到剛學的知識這么快就用上了。最后我拿著我買的靚茶回來了,這次我肯定能給我爸一個驚喜了吧!因為我以前買的茶葉都是斷的而且很老。
茶與水的關系。講到茶與水,就想起老師講的水,水能看,水能聽,水能覺,水能知。水真的有生命。因此水的質(zhì)量與茶的質(zhì)量有著直接的關系。清代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有八分耳!边@以說明在泡茶時擇水平的重要性,選好茶,固然更需要選好水。唐代的陸羽在其《茶經(jīng)》中關于水也有說明:“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并將天下宜茶之水分為十二等級。隨著歷史的變遷,地質(zhì)也在變遷,化學環(huán)境的污染也在加劇,曾經(jīng)的宜茶之泉,其水質(zhì)也許早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位于大城市中心的泉水,有些已經(jīng)慢慢枯竭,遠不足人們的生活用水,取而代之的是自來水、人工水(桶裝水)等。今天,好的泉水多出自植被茂密、污染少的巖石山巒中,透過巖層、植被等滲透出來。講到水的質(zhì)量問題,老師給我們講了她的經(jīng)歷,她說她以前是能在田溝里找到能喝的水,而現(xiàn)在的江水河水,不僅不能夠喝了,而且連洗衣服都覺得臟,F(xiàn)在的農(nóng)藥化肥使用如此廣泛,不知道以后的我們還有沒有水喝呢?吹疥懹饘懙模浩渌蒙剿,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上攵湃松畹沫h(huán)境有多好,現(xiàn)在我們的水恐怕井水是屬于最好的水了吧?想到我家附近的河流在我們小時候在河里游泳、摸魚、在河邊放牛、玩耍……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河流了,就算在夏天也沒有什么水了。從中們得到什么信息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學習茶文化,我從中學到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人是根本,茶文化讓我學到很多,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還有一些我在其他課堂里聽不到的更為重要的知識,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考慮問題要長遠的思維,學習古人的感恩精神,學習古人的孝,最為重要的是學習古人的定力,慧從“定”中來。只要有定力一切事情都能夠被克服。“定”這個能力是眾多能力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感謝老師這么多節(jié)課來對我們悉心的教導。我真的學到了很多。謝謝!
茶文化心得體會6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國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內(nèi)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為核心內(nèi)容的,同時它也體現(xiàn)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學習茶文化不僅要學習茶知識,更要學習其中的蘊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于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jīng)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fā)出的清脆,有如鐘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在這一學期的選修課中學習了茶文化,于是也試著去品嘗。盡管苦澀繞于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zhì)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tài)。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jù)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于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xiāng),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何時開始飲茶,唐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這個說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茶經(jīng)》的權威性是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的。
茶葉在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許多的功能。據(jù)現(xiàn)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茶多酚、咖啡堿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富有營養(yǎng),能調(diào)節(jié)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茶葉被發(fā)現(xiàn)就是從藥用開始的!吧褶r(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說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農(nóng)本草》云:“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薄侗静菥V目》中更系統(tǒng)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绷硗獠枞~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動人們發(fā)現(xiàn)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另外,古代的文人騷客都通過品茶感受飲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為內(nèi)容吟詩作作賦,留下了不少名詞不達意佳句。其次茶葉的好壞還需要評審。茶葉的審評中要數(shù)紅、綠茶的品質(zhì)審評最嚴格和最有難度了。紅綠茶的審評主要包括:外形、嫩度、凈度、勻度、色澤這五點,其中,在審評的過程中,要步步嚴謹,不能有一絲的疏忽。而其它的茶葉審評則依照香氣、滋味、水色和葉底等來一一審評,過程也是要嚴謹,不能有一絲的疏忽。在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茶道
所謂的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nèi)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jié)現(xiàn)象。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zhì)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茶文化是以茶道為核心的,德貫穿于茶文化的始終。關于這個德,我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是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里,特別需要道德來衡量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們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倫理道德,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臣要忠君,還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這標準來做。雖然以前的倫理道德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發(fā)展,盡管它有著種種弊端,但毫無疑問是維系民族團結、統(tǒng)一和中國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原因。沒有這倫理道德的束縛,也許中國早已經(jīng)像其他的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了。
相對于古代,縱觀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道德已經(jīng)被人們摒棄了,人們的道德已經(jīng)跌到了最低點,可謂碩果僅存了。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的什么“大學生宿舍投毒”事件,無一不在挑戰(zhàn)著我們的道德底線。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的道德缺失。當然,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喚起了一些人對道德的呼喚,重新倡導我們幾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經(jīng)領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棄的。但愿我們是社會真的可以喚起道德這面旗子,否則,一個國家是很難強大并延續(xù)下去的。我個人對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雖然有時在別人眼中有些另類,但我依然堅持,不求影響別人,但求心中無過。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我周圍的人都是比較有德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感染著我。他們都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就是創(chuàng)造快樂,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德行不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應該是我們?nèi)松暮诵模袷氐滦芯妥呱狭艘粭l成功之路。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除了德,還有定和靜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靜雖然有著字面上的差別,但大體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靜,靜中必有定,兩者是不可割離的,必須連在一起。我十分贊同“定能生慧”這四個字,這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領悟到的。定,我自己是把它理解為心定,內(nèi)心平靜并堅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切問題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寥寥無幾,特別是在現(xiàn)在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中,能定下來更顯得可貴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浮躁的人,定下來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難做到的,但學習了茶文化后,特別是看到我們上課時那種淡定,真的讓我感悟良多,特別是在上課時,我覺得我無法不定下來,因為上課時的那種氣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夠定下來,即使有時不是很認真去聽課,但老師常說的:能兩節(jié)課安靜地坐下來,就是一種定了,一種不小的成功了。在其他的課堂上,每當我想起老師說的話,也能很快地靜下來,在定下來的那一刻,聽課效果已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已經(jīng)做到了,還有什么比靜下來更難呢?“定能生慧”說得一點也不錯,這也許是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最大境界!!茶文化的精髓還有孝、恭敬心、謙卑等很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啟發(fā)和教育意義的東西,只有慢慢地深入體會,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今學期選擇了茶文化,真的沒有選錯。這節(jié)課不僅是學習茶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現(xiàn)在的學習中,都是以專業(yè)課為主,而專業(yè)課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讓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識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更不要說自身的內(nèi)涵了。而茶文化這門課,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平時的學習中,選修這樣一門課,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我們干枯的內(nèi)心得到一絲滋潤。雖然在課堂上我沒有學到很多關于茶的知識,只會一點很簡單的知識,但我卻學會了比茶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茶文化真是讓我獲益良多,我盡量地讓自己可以獨善自身,讓自己的覺悟和智慧更上一層。一門讓人感悟良多,收獲甚豐的課,一門真正有意義的課
茶文化心得體會7
“茶禪一味”的真有人說:茶文化屬于農(nóng)耕文明,與現(xiàn)代化格格不入。我以為此論大謬。在我看來,茶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不但不會消亡,相反,還會發(fā)揚光大,為什么?因為茶無論作為一種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剛好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溝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與最基層的民間文化的一座橋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個說法,叫做“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七種修養(yǎng),屬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國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開門七件事,其中也有茶。茶在兩種文化層面里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實上,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確實扮演著溝通高雅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們多幾分民間情懷,也可使百姓們多幾分文人情趣。這實在是一個很可愛的角色。
其二,茶是撫慰人們心靈的清新劑,是改善人際關系的調(diào)節(jié)閥。現(xiàn)代社會,人們常常處于極度緊張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人們變得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在這種情勢之下,以茶會友、客來敬茶等傳統(tǒng)民風,便顯現(xiàn)出特殊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往往內(nèi)心浮躁,充滿欲望,當此之際,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腦,滌除煩燥,使心情恢復平靜?梢哉f,茶是最適宜現(xiàn)代人的“時代飲品”,它可以使許多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與宗教境界之間的中介體。佛教與茶的關系堪稱水乳,古來素有“茶禪一味”之說。茶禪如何一味?首先是淵源有自。茶之興,得益于禪。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可見,茶的驅(qū)除困魔的功效,恰好為禪家所利用。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產(chǎn)好茶,近水樓臺,茶為禪用,也是順理成章。但是,光有淵源還不夠,茶禪之所以能夠一味,還有更深的禪機。禪宗講究頓悟,頓悟強調(diào)的是“當下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恰恰就在這一點上,禪與茶“神合”了。想想看,茶的滋味,誰能準確地描述出來?
恐怕是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體驗。這,不就是禪理嗎?所以,禪宗常說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手捧茶杯,欣賞著一片片翩然下墜的茶芽,品味著集香甜苦澀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汁,體驗著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境時,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種“虛融淡泊”的心情呢?那或許就是“茶禪一味”的真諦吧?
本來,茶是屬于凡人的,卻被賦予如此濃重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現(xiàn)代社會,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茶這樣具有宗教特性的神奇的物質(zhì)了。
其四,茶是通往詩化生活的重要媒介。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帶給人類的最大缺失,是使我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遠離詩意,F(xiàn)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個個鋼筋水泥所建造的“籠子”里,割斷了人類與山水田園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也只能是促使人們想出越來越多的點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類自身索取,致使人們同機器越來越親密,同計算機越來越親密,卻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大自然、與我們的同類越來越疏遠。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追求現(xiàn)代化,就是為了換來人與人心隔壁壘,越來越像機器一樣單調(diào)、呆板嗎?”這種情況已經(jīng)引起西方許多智者的擔憂。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就此提出一個有名的命題,叫做“人需要詩意的安居”。這成了許多發(fā)達國家的人們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國各地(包括臺港澳)茶文化的勃興,恰好反映了中國人面對現(xiàn)代化的挑戰(zhàn)和社會的急劇轉(zhuǎn)型,迫切需要以某種具有示范作用和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來平衡民族的心態(tài),凈化和靜化人們的心靈。這個文化符號,可以是中國書畫、可以是氣功、可以是京劇,但是,我認為最廣泛和最典型的,莫過于茶——茶是最容易誘發(fā)詩意的精靈,它與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與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幾分詩意,使人脫俗近雅。
其五,茶是東方倫理和東方哲學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將倫理道德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當了這樣的中介。日本茶道講究“清、靜、和、寂”;臺灣的“紫藤茶藝”講究“正、靜、清、圓”;中國茶學大師莊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國茶德”講究“廉、美、和、靜”……這些精辟的概括,無不體現(xiàn)了東方人在茶身上所寄托的理想境界。它們是茶德,是倫理,同時也是哲學。周渝先生曾提出中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耐人尋味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臨終之前口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所作出的最大貢獻,他說:“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指“天人合一”——引者注)實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并強調(diào)“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卞X先生的這段話被中外學術界稱為他的“文化遺囑”。我在這里并不想把茶文化抬舉到不適當?shù)母叨,但是,在體現(xiàn)“天人合一”這一點上,茶的確是達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層次。
現(xiàn)代人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以上五點,自然會做出自己的一個理性選擇,那就是如當年趙州僧人所倡言的:“吃茶去!
茶文化心得體會8
3 月18日—20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傳統(tǒng)文化教育論壇,第一天上午是音樂的來自兩岸老師的同課異構課程,下午是美術的同課異構課程;第二天是海峽兩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xiàn)狀及大陸和中國臺灣嘉賓的致辭與授牌儀式;第三天是一堂來自中國臺灣體育老師林泊瑩的體育課。
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老師講的都是初一教材里的一篇《小調(diào)集萃—沂蒙山小調(diào)》,之所以選擇這一課的內(nèi)容,因為兩位老師覺得,民歌曾經(jīng)和人們息息相關,但是現(xiàn)在卻越來越遠,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田園生活,而且隨著交通的便利,人們的地域性特征逐漸淡化,民歌就失去了發(fā)展的沃土,而且現(xiàn)在的孩子喜歡潮流、喜歡搖滾、喜歡周杰倫、喜歡t-fboy,民歌逐漸走向了末路,怎樣保護保護民歌,并使它發(fā)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兩位老師鼓勵老師們的學生們學習民歌,因為民歌是我們的歌,走到哪里也不要忘了根。針對孩子們不喜歡民歌,兩位老師也給出了建議,可以把民歌進行包裝下,讓民歌更加國際化,讓孩子們更喜歡。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針對我校開始勛的課程,我咨詢了來中國臺灣的張萬苓老師,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剛開始開展勛的課程時,我朋友圈的家長,有的就開始質(zhì)疑,家長們認為勛的課程不適合在小學開始,他們覺得勛吹起來沉悶,不符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氣質(zhì)……,我就請教了張老師,問張老師,您認為勛是否可以在小學進行開設呢?張老師回答了四個字:非常合適,因為勛比較便于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表演,隨時可以拿出來秀一秀,這樣就會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個問題,我問張老師:中國臺灣的小學的音樂都開設了哪些呢?張老師回答:中國臺灣的孩子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先學習五線譜。小學階段八成的孩子會彈鋼琴,讓孩子們都學會的一項樂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是美術課,先是來自清華附小的張婷婷老師對清華附小的美術課的開展現(xiàn)狀,她說藝術不僅要畫出來,還要運用到生活中。清華附小低年級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感情與生活,會讓孩子們認識校園的雕塑、植物、建筑等,并讓他們畫出來;中年級的孩子們會讓他們關注生活與社會,會讓他們畫一些學校附近的社區(qū)、菜市場等;高年級會讓孩子們關注歷史與文化,借助清華大學的便利和優(yōu)勢,帶領孩子們參觀清華大學,會讓他們畫出一些古老的景點,比如:清華大學的校門等。
中國臺灣的美術老師是采用表演的方式看圖書畫,我在現(xiàn)場錄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播放)視頻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羅身邊的小鳥,讓孩子進行兩分鐘的介紹米羅的作品,這樣不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還鍛煉了孩子們的.口才表達能力。
體育課是由中國臺灣的體育老師林柏瑩,為大家獻上的一節(jié)精彩的體育課,在參加培訓之前,知道有一節(jié)是體育,心想中國臺灣體育老師會講跑?跳?投?……但是,當我拿到主辦方發(fā)的內(nèi)部資料的時候,一看是龍拳,隨即百度查閱有關龍拳的相關信息,但是并沒有任何關于龍拳的相關信息,直到聽林老師的課后我才知道,原來林老師所在的學校叫龍門中學,龍拳就是林老師自己創(chuàng)編的龍拳操,并且的中國臺灣火的很!(欣賞有關林老師的龍拳操的視頻)龍拳操,也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青澀期-蛻變期-成熟期。
大家欣賞林老師的龍拳一步一步的改變,(視頻播放)整堂課林老師灌輸?shù)闹R并不多,只學習了龍拳的第一節(jié)動作,著重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團隊凝聚力和體育精神。
外出學習的這幾天,一天的課程結束后,晚上回到賓館,我也會用一句話來記錄一天的所感所想,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話。
一、傳統(tǒng)文化不是走回頭路,它是一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
二、讓我們用童心對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
三、教師的最大成就感來自學生,而體育老師的心愿是看到孩子們運動后的笑臉。
茶文化心得體會9
大概是受所學專業(yè)的影響吧,日本茶道成為了我的喜好,每周一次,不論天氣如何,我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茶室中,茶室特有的幽靜而略帶緊張感的氛圍深深吸引著我。不知不覺中,學習日本茶道已經(jīng)快兩年了。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看到了網(wǎng)友們對于日本茶道的種種看法,我倒是坦然了,果然,兩國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曾經(jīng)跟導師商量畢業(yè)論文,我說想做關于中日茶文化比較方面的論文,沒想到當場就被槍斃了,老師只說了一句話,性質(zhì)不同的東西沒有可比性。說實話,當時我并不是很服氣,可是現(xiàn)在想來,老師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和茶友聚會的時候,我很少主動向別人提及有關日本茶道的東西,這是因為,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其中三昧的。朋友之中反而是對于禪有些研究的`人更能體會日本茶道的意味。
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很高興,因為大家的真誠的評價也說明了對日本茶道的關注,最怕的就是沒人理會了。
茶文化心得體會10
低調(diào)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yōu)雅背影。——馬德《低調(diào)》
《茶經(jīng)》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藥用的,神農(nóng)才在民間普及。陸羽閉門十余載著述《茶經(jīng)》,影響天下聲名海外,世尊為茶圣。陸羽是棄兒,被竟陵籠蓋寺住持僧智積收養(yǎng),成年后與皎然結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學僧,傳世文集10卷,詩文中多處提到與陸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陸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許多佛家思想。
品茶的環(huán)境宜清、宜靜、宜閑、宜空,而不宜過雅。徐渭說:“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靜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边@里青藤講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環(huán)境,似乎過于雅致,而難達禪宗論道“自心是佛”的空靈之境。我以為陳繼儒強調(diào)的“一人得神”和張源講的“獨啜日神”更近茶道之道。
論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傳入東瀛,至十五世紀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簡單樸素的茶道儀式,十六世紀經(jīng)千利休進一步完善,堅定確立了閑寂、枯淡的茶道美學觀點,并使之升華到民族藝術的高度。日本是島國,偏安一隅,民族單一精致,善于吸收、總結、沉淀、堆積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也不像中國茶道受儒道釋三位一體的綜合影響,而最終歸于“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侶引進,始終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自宋代禪宗東布,更使茶、禪融會貫通,達到 “茶禪一味”的三昧之境。
多情而善感的文人對茶情有獨鐘,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fā),留下許多佳句。盧仝在《走筆謝孟諫儀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豹q如習習清風拂面而來,讓人精神頓爽。
閑來約三五知己,遠離城市的喧囂,攜一把古琴,彈一首妙曲,泡一壺好茶,在“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中享受美好時光,暫且拋開一切世俗煩惱,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閑情逸致。望遠處漫山清涼的翠綠,任思緒掙脫世俗的束縛,在無盡的天際飛揚。
品茶的確是一種美的景致,茶道的確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與禪的確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很多時候我們不妨靜下心,暫且從一天的喧囂中解脫出來,好好的喝一杯茶。
又逢選課,在室友們熱烈的討論著選修課的心得體會時,我沏了一杯濃茶,凝視著茶葉的浮浮沉沉,卻無什感觸,平淡的生活,恬靜的心情,無所謂快樂和憂傷,欣喜與悲慟。一個學期的茶文化課,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體味人生。在浮躁的大學期間,靜下心來,喝一杯茶,思考人生,讓我可以很好的放松,也就能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我們總感嘆生活太單調(diào),學習太糟糕,做人太窩囊。其實我們的`生活可以很豐富,學習可以很順利,做人可以很瀟灑。因為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只可惜繁重的學業(yè),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無暇去顧及精彩的瞬間罷了。而飲茶能使人凈化心靈,凈化的心靈才能欣賞到心情的那道風景線。
品茶就像品人生。品味生活,把握生活節(jié)奏。人不能總是斤斤計較于生活中的瑣事,把心胸放開點,那么生活也會流光溢彩。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會發(fā)現(xiàn),平凡后面的樂趣也讓人留戀。
生活本身就充滿了陽光與快樂?鞓酚谖覀兡酥辽魄易匀恢非蟆H欢M管如此,我們并不去追求每一種快樂,而是偶爾放棄快樂,因為在忍受了短暫的痛苦之后,更大的快樂便隨之而來。 一盞茶后,細細品味著那些平凡、痛苦和簡單,如茶,亦如人生。 品茶,品的是一種平實、無華、靜如止水的人生心態(tài),但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將一種對人的關懷和善意的舉措升華為意境。生活并非平平庸庸的過完期日,而是追求一種心態(tài),一種自我的信仰。 飲中國之茶文化,品淡雅之閑情,悟生活之真諦;一片寧靜,一份悠然,一絲感悟,盡在一杯清茶之中。
茶有很多品種,我唯獨對鐵觀音和龍井茶情有獨鐘,喜歡它低調(diào)的清,不張揚的淡,它特有的清香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平淡的生活。懷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所有的煩惱與挫折都成為生命中的禮物,上天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挫折能使我們更堅強,煩惱讓我們更珍惜片刻的寧靜。
雖然說起來,我還是不懂茶的,但是我認為茶品五花八門,不需全懂,找到自己喜歡的就好;茶藝豐富多彩,無需樣樣精通,會泡便好;茶道高深玄妙,無需參透,有感便可;茶文化博大精深,懂或不懂都不打緊,喝一杯輕松茶就好。
就像周作人曾說的,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
茶文化心得體會11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xié)調(diào),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diào)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diào)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xiàn)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huán)境與心境方面表現(xiàn)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崩献雍颓f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芭P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jīng)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nèi)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茶文化心得體會12
上完茶文化課后,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yè)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樣,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shù)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jīng)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yōu)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shù)皿w,高貴典雅,研究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jīng)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fā)出來,用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XXX的心態(tài)對待,用修養(yǎng)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
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后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xiàn)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后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茶文化心得體會13
茶與畫,兩者都與詩歌、文學以及宗教、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彼此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我在創(chuàng)辦并主編《中國書畫》月刊時,曾擬了六個字的宗旨口號"文化之為文化",史樹青、周汝昌、袁運甫、周紹華、馮其庸等多位文化界前輩就都當面對我盛贊這六個字的口號,認為有格調(diào)有境界。林健、馬士達、鞠稚儒、蔡元林諸位篆刻家還惠贈了同題印章以示支持與鼓勵。有一些人不大能理解這幾個字,其實很簡單,我的意思是用辦刊的每一個細節(jié)來闡釋、整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移用在這里,我畫茶畫,是用筆墨丹青來表現(xiàn)我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與心得。
中國的文化特別重視"通",詩文書畫,琴棋茶酒,都有相通之處。對于每一位志在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所謂通,就不是一般的了解或掌握,就是興趣廣泛,就是轉(zhuǎn)益多師,就是博采眾長,在相關、相鄰的幾個領域能夠同時汲取知識、技能與精神上營養(yǎng)。無論是從文還是做藝,通則靈,不通則不靈。我畫茶畫,想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實說也就是一個"通"字。當然,"通"是何其難的事情!
每個畫家都有意無意地會給自我定位。我所從事的專業(yè)與行業(yè)不止一個,身份頭銜也不止一個,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學者、專家、官員、作家、文人、教授或畫家哪一頂帽子都可以套在我的頭上,不過,說實話,哪一頂帽子我都覺得不完全合適,都是或多或少的以偏概全。如果非要有個頭銜標簽的話,庶幾為"士"乎!
中國自古以來以士立國。與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學者"、"文人"等稱呼相比,"士"的分量要重得多。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才能,是一種品格,士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胸懷、勇氣與品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么?因為"士"不同凡庸,三日不見,在學問、技能、際遇、處境上也許就有改天換日的變化。
"知識分子"、"學者"、"文人"都有職業(yè)分工的意思,有的甚至被蒙上了若有若無的貶義色彩。而"士"則截然不同,沒有職業(yè)、專業(yè)的意思,請看"士可殺不可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格言,就可體味其中差異。如今,"士"的根基被全面動搖,"士"作為一個群體被消解掉了,只剩下似乎總是處在受特殊待遇的"知識分子"了。所以上世紀80年代冰心老人曾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無士則何如》,呼吁重建士的傳統(tǒng)。"士"這個概念,對于理解認識中國書畫傳統(tǒng)是至為關鍵的,美術史論往往把中國書畫分為宮廷、民間與文人三大體系,又以文人畫為正統(tǒng),這種表述其實并不準確。事實上,在書畫發(fā)展史上,真正的主角是"士"而不是所謂文人。我們能看到古代經(jīng)典,基本上都是士夫字、士夫畫,而不是職業(yè)作家性質(zhì)的文人的書畫。
在書畫印美術界、文藝批評界、新聞傳播界、新聞學術與教育界、茶學界等領域,我不止一次被分別稱為"黑馬",這當然是對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種肯定或表揚,不過,能在幾個專業(yè)性極強的領域都能當黑馬,卻絕非偶然巧合,而是付出了相當?shù)男燎谂。戲諺有一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內(nèi)行過來人的經(jīng)驗之談。還有一句諺語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有沒有什么?功夫,天分,悟性,本領,實力也。我個人很信奉新聞業(yè)的一個行規(guī)--"見官大一級",當然,空有架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做到"見官大一級",殊非易事,要有資歷、學養(yǎng)甚至聲望與成就才支撐得住,個人的修為必須達到藝壓當行的境界。
我于茶于畫,都是自幼喜愛,不敢說有多大天分,然而可以說下過不少功夫。這些年來,于茶有專書,于畫有論著,僥幸頗蒙兩個專業(yè)的認可錯愛。我畫茶畫,結合了茶學與畫學兩方面的專業(yè)研究心得。
茶畫在中國有上千年歷史,自古以來不少畫家留下了以茶為題材、以茶為背景的作品,既有人物、故實,又有風俗、禮儀,還有山水或文房清供,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門類都不乏經(jīng)典杰作,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反映了茶文化與書畫藝術結合的親和力與生命力。我在畫茶畫時,只想畫出對茶的感覺,想表現(xiàn)出"茶味",筆墨之間想傳達或營造的是由茶引發(fā)或伴生的詩意與禪意。如果就作品而論,我的茶畫中除少數(shù)以茶具為題目的可歸入花鳥博古畫一類,大都是山水寫意,畫的是茶的產(chǎn)地、名泉所在地或者飲茶的名勝,都是我曾走訪過的,有著個人的印象、體驗、感受。當然,還有一類是懷古題材或是仿古臨古的。
中國畫與其他國家的繪畫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與詩文的結合。西方畫以文學性為大忌,不唯在題材選擇上避免文學性,更不會在畫面上題寫文學性文字--其實除了少數(shù)簽名與日期之外,西方經(jīng)典畫作基本上是見不到文字的。中國畫則顛倒了過來,以文學性為美,在畫面之上題寫詩文,在元代以后蔚然成風。在文人畫也即士夫畫成為美術史主流之后,書畫與詩文哪項也不可偏廢,否則就被視為藝術上的缺憾。在一幅畫上,同時創(chuàng)作一篇有意味的隨筆或札記、題記,或是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在技術上大大提高了難度。而歷代的茶畫,就大都遵循著這一有著相當高文學門檻要求的書畫創(chuàng)作模式,如文征明的《茶具十詠》、唐寅的《事茗圖》,就都是美術與詩文的復合作品。
前輩名家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所以,創(chuàng)作起來詩、書、畫各顯神通,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和古今大師相比,我有自知之明,之所以選擇在畫上題詩或文,其實是出于一種樸素的想法,也就是讓自己作品中的詩、文、書、畫彼此攙扶幫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總之,讓人看了之后,多少能從作品中找出一點有意思或有趣之處來。當然,詩文與書畫都是極難蒙混過關的,根本無法取巧,事實上,我自己對作品的詩文書畫幾方面都滿意的,就少而又少,幾乎是沒有。若說有何可取,大概也就是"還不俗"吧。
為了與《功夫茶話》相區(qū)別,同時,也是為了與其他茶書有明顯的不同,《閑閑堂茶話》最終是作為插圖本而面世的--圖文本茶書在坊間已經(jīng)比比皆是,而插圖本,也就是書中全部畫作都是為了該書而創(chuàng)作的,《閑閑堂茶話》可能是頭一本。這幾十張茶畫,有一半是舊作,而在李瀟瀟編輯與我商定了這個方向后,我又專門突擊畫了近一個月。我不喜歡重復別人,也不喜歡重復自己,所以,我畫茶畫,常常是數(shù)易其稿,產(chǎn)量極低,計算起來,我用在幾十幅插圖上的時間精力,比寫十五萬字的文字所花費時間精力還要多。
茶尚質(zhì)不尚量,尚精不尚多。這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非常一致,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質(zhì)是唯一重要的,量相對而言無足輕重。這也就是所謂"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近些年來,書畫家被市場中的外行買主以尺論價的商業(yè)誘惑所左右,以至書畫作品越畫越大,四尺對開幾乎成了下限,而古人字畫四尺對開已經(jīng)接近于上限,傳世的古代字畫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在四平方尺以下。對這種風氣,我不敢茍同,我認為,從性質(zhì)與藝術效果出發(fā),茶畫不適合過大尺幅。因此我畫茶畫,就多是小品。
畫上的題詩,一半是我所特別喜歡的古今茶詩名作或名言雋句,一半是自己有感而發(fā)的順口溜,偶爾有兩句算得上打油詩(自唐代以降,打油詩實在很少有寫得好的,一般人喜歡自謙己作為打油詩,那是不熟悉中國詩史的誤會。因為打油詩最難寫),這樣一來,同一冊書在文字之外又兼有茶畫選與茶詩選的性質(zhì),目的是增加閱讀的樂趣,以茶喻書,便是希望能更耐人咀嚼玩味,不過,對作者來說難度大大提高,所謂言多必失,因此,不當之處想必不少,還望行家多多指正!
茶文化心得體會14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yè)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樣,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shù)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jīng)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yōu)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shù)皿w,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jīng)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fā)出來,用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tài)對待,用修養(yǎng)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后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xiàn)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后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茶文化心得體會15
我以前就對茶文化很干興趣,但都沒有系統(tǒng)的學過,只是自己借了一些書看看而已;蛟S真正意義上說,我當初不是對茶文化感興趣,而僅僅是對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興趣吧。不過這次選課的時候,我首先就選了《中國茶文化》,因為我想真正意義上的去了解茶,學習中國茶文化,F(xiàn)在真正上了一學期的課后,感覺茶葉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簡單的東西卻讓人意味深遠,F(xiàn)在我就茶的文化歷史,談談我學習《中國茶文化》后的體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fā)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fā)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飲茶制茶最早的國家。數(shù)千年前就在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發(fā)現(xiàn)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chǎn)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chǎn)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并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發(fā)展本國的茶葉生產(chǎn)。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戰(zhàn)國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上說:神農(nóng)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nóng)氏時期,偶然間發(fā)現(xiàn)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后,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飲茶由藥用轉(zhuǎn)變?yōu)轱嬃,究竟始于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jù)載: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聯(lián)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后,巴蜀所產(chǎn)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飲茶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并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jīng)作為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后,經(jīng)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干,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里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唐代時,隨著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說。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fā)展成了斗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宋代斗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并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diào)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zhuǎn)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斗茶來比賽茶葉的質(zhì)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斗茶者的茶技、茶藝。
至清代,鄉(xiāng)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于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于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后發(fā)明了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和經(jīng)過發(fā)酵的紅茶,并出現(xiàn)了白茶,傳統(tǒng)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jié)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fā)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xiāng)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關于中國的茶文化的一些簡單的了學習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淵源,還需要更多進一步的學習,當然還有關于茶文化課上的其他知識,如茶道,茶禮,茶具等等,我都很感興趣,但無法一一論述。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這門課結束后,我也會繼續(xù)學習中國茶文化,慢慢地領會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喝茶
國人嗜好喝茶,無論南北東西,隨處可見有人泡上一壺或一杯四溢飄香的濃茶,翹起二郎腿,微微地抿上一口,從中品出個味來。
抑或是有些人只是想小憩愜怡心境,獨個自斟自茗,小口小口地啜,或悶思發(fā)呆,或想入非非,以解心中茫愁。更多的人則習慣于約上幾個哥們圍坐一桌,拿出久藏的珍品茶葉,配以上佳凈水佐泡,細茗慢聊,促膝共蹉,博古論今,漫話人生,甚至是指點江山,這奠成了生活中茶文化的'原衷。感受這些,也就開始閑蕩生活中的漫漫長路了。
茶客們每每茗茶,總習慣于唇中發(fā)出嘖嘖的品茶聲,以示自己對杯中茶葉和水質(zhì)的認可。他們不時地一口又一口啜茶,任由茶葉芳精油去油膩,醒腦提精神。喝到興頭上,更會端上幾盤果點瓜子,磕瓜子剝花生,嘗蜜餞品小點。茶桌上雖果殼滿桌一片狼藉,但茶水卻在此時喝出個味來,可謂是賞茶品味消遣零食兩相宜。
兒時,小住江南水鎮(zhèn),常見農(nóng)耕者與小商戶喜好一早孵茶館。在那,老友相聚,新識相交,大家以茶代酒,煩事樂事順帶家事,侃個痛快。
那時的水鎮(zhèn)街上少有路燈,唯有茶館昏暗的燈泡還亮著。剛從隔日乏力中恢復大半的老農(nóng),趁著黎明前夜暮尚未褪盡,就早早洗簌后,到枕河的茶館孵上一兩個時辰。他們沏上一壺廉價的草青,便海闊天空地東拉西扯起來。說到肚子餓了,化費幾個小錢叫上一個大餅或一根油條啃上幾口,與先前的茶水攪和在一起,也算騙飽了肚子。
茶館門庭若市,店內(nèi)人物薈萃,有不少活躍人物時常露臉,是流傳各種新聞和小道信息的始源地。趣聞謠傳成為茶客競相議論的談資,關注程度絲毫不遜色于當今的新聞聯(lián)播。誰家的媳婦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誰家小子偷了哪家的菜,這些都是有分量的新聞。說者徐徐道來,有鼻子有眼的刻畫得入木三分,有時說到關鍵時刻還賣個關子,讓周邊的人趕快為其遞煙,添加茶水。茶館內(nèi)眾茶客生相各異,唧唧喳喳聲仿佛掀翻屋頂,或竊竊私語或哄堂大笑,調(diào)侃牢騷,打趣插諢,交錯于此。
比起普通農(nóng)者喝茶,寓居在家的雅士賞茶品茶則固然悠閑自得得多,但少了茶館里的茶客相陪相聊,喝茶的情趣雅致隨之褪色不少。
喝茶是平民百姓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中唯一緊扣休閑類的事。如此說來,對百姓來說,有茶喝有空閑聊,真乃人生調(diào)劑自己的一大快事。僅此嗜好,若不能滿足,豈不冤了自己,枉為人生一場。
未知曾有人想過否,能使自己享受的還有幾多選擇但國人喝茶聊天不可不算是感受人生雅韻中的一大機會。退一萬步說,僅限于一般喝茶聊天,這也為加深彼此間的了解,籠絡感情創(chuàng)造時機,這是誰都不愿輕易放棄的事。
茶有余香
靜夜,自己坐在電腦前,泡上一壺濃郁芳香的茶,品味它的茶香,聆聽朋友親切的而質(zhì)樸的話語,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牽掛和對愛的詮釋。
茶如生活,茶如情感,有人說:樂觀的人愛酒,悲觀的人愛茶。其實不然。茶有酒里不具備的那種飄逸的氣質(zhì)。久別重逢朋友喜歡圍坐在飄散著裊裊茶香的小桌旁,敘昨日之事,手足之情:而要分別的人卻喜歡不住地勸君更進一杯酒。在迷醉中忘記宴席散盡的痛苦。我害怕分別。所以喜歡在綠葉清水中品嘗歲月的味道,所以喜歡茶香彌漫的那份從容那份率真,所以自己很喜歡茶。茶水融進了友情,糅進了生活。
日子亦如茶,微苦。卻令人百品不厭。在那淡淡的茶香營造的氛圍里,我的心沉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那壺新沏的茶,在充分滲透自己的潛能,向生活奉獻出最美好的真我。我在茶香中領悟了生活,樂在其中......成不了那豪飲作詩的詩仙,但,做個筆捉的飲茶人,也樂也。我愛茶,但不大懂得茶道。然而,我并不遺憾,因為茶本身包含了許多讓人不懂又讓人去體味的東西。
茶恰人間的情,朋友如茶,細品才知道其中的滋味,細想才解萬種風情......
【茶文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1-08
茶文化心得體會08-08
茶文化認識心得體會12-07
對中國茶文化的心得體會04-19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3篇11-08
茶文化學習心得優(yōu)秀12-09
茶文化主持詞06-14
茶文化主持詞7篇12-05
茶文化主持詞(7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