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書心得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jīng)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書心得論文1
這組學院重點對待,答辯會上評的是一批老師,對他們論文審閱打分的又是另一批,簡直就是天之驕子的對待。相比之下,其他同學的論文評改真的很隨便。要說他們有什么過人之處吧,其實也差不多,就題目而言,其他同學和他們的大概差不多,但他們有個很突出的特點,他們的試驗設計都是很不錯,一看就明白,圖表清晰,立題依據(jù)都是十分有說服力。但他們有些地方還是和其他的同學差不多,比如那些沉悶的ppt,沒有動感性,那些讓人想睡覺的語調,特別男生,問題尤為嚴重。很多學生的導師都是我不曾聽過之前答辯的,他們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大概名師打出來會有讓人敬畏三分的感覺,但評委的老師個個都身經(jīng)百戰(zhàn),你也只會是樹大招風。
有些老師提出的問題是我之前完全沒有見識過的,比如說“你的甘薯是從超市買回來的.,如何確定其確切品種?你如何保證不同品種的甘薯的老嫩程度相當?你怎么保證所有人的口味都是如此,說不定年輕人喜歡比較粉的甘薯,老年人喜歡比較韌的甘薯呢?……”這些東西若對于一般同學的論文答辯,是不會有的,因為其他人的論文里大概有些更明顯的問題。而這是優(yōu)秀論文,所以要“特別對待”。其實老師們提的問題都很正確,但要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又似乎是不可能,難道所有甘薯都必須去有關部門要種嗎?!如果要豬肉的話,豈不是要到豬的專門養(yǎng)殖場,然后同時宰一些不同品種的?似乎真的要這樣做太苛刻了。
其實我覺得跟吳老師的那個師兄的感官評定部分真的做得很不錯,無可挑剔,但就我看來評審團對感官評定這東西不怎么完全信任,他們覺得那東西太主觀了,不可以把那東西做為最有力的依據(jù)。去年的感官評定課讓我知道了在中國這東西一點都不發(fā)達,很多國內實驗的感官評定只停留在描述性的水平,沒有分析,沒有標準,我說好就好,到底好成怎樣你就自己琢磨。經(jīng)過今天之后我決定要繼承這個被挫敗的師兄的優(yōu)點,繼續(xù)把優(yōu)秀的感官評定帶給下一屆的評審。雖然我自己的試驗不可能涉及感官評定,但我希望使用我的方法的人能走得更遠。主觀的感官評定搭配科學客觀的分析方法,再加上很有說服力的理化指標和“身世說明”,老師們還有什么可說呢?!
聽了那么多的答辯以后,我突然覺得,一個優(yōu)秀的畢業(yè)論文未必需要什么地方都絕對優(yōu)秀,就如優(yōu)秀的人物并非什么方面都完美。論文的閃光點很重要,如果那個閃光點已經(jīng)把你的眼球完全吸引過去了,瑕疵難道就不能暫且放一邊。的確,尖銳正確的問題是要提出的,但很多場答辯老師們都似乎沒有給我們指出該論文的閃光點,論文的過人之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如果老師對論文的?yōu)點加以點評對上面的同學是個安慰,對下面的同學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像我這樣的旁聽人一定會走得更遠更好。如果老師單純是點評不足,那么答辯給我們的感覺就只有恐怖,我們只會渴望那些鉆人痛楚的“魔頭”離我們越遠越好。
畢業(yè)答辯是個好東西,對答辯的人是個好事,是個展示和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的好機會,對我們這些旁聽的也很不錯,看著他們我似乎看到了一年后的自己。成王?敗寇?一年后見分曉!
讀書心得論文2
1.導讀領航
在人類教育史上,有個人占有光輝的一頁,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一次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他因此被尊為教育學的鼻祖,被稱為“現(xiàn)代教育之父”。這個人,就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
蘇聯(lián)教育學家凱洛夫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夸美紐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獨立見解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博學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學和教育理論實踐上完成了一場革命。”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給現(xiàn)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啟迪,他的教育學體系也為現(xiàn)代系統(tǒng)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他第一個關注人民大眾的教育問題,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他第一個系統(tǒng)地制定分班上課教學制度;他第一個認識到教科書在兒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個探索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則,提出了著名的直觀性原則和循序漸進性原則。他在教育史上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大教學論》是作者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和思索而寫成的。此書在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從而達到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學校充 滿快樂、社會增加和平的目的。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限制,書中存在一些神學原則和《圣經(jīng)》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但書中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措施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2.作者簡介及該書影響
夸美紐斯,17世紀捷克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獨立、消除宗教壓迫及教育改革等事業(yè),曾擔任捷克兄弟會牧師及兄弟會學校校長。
他吸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教育成果,結合自身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教育問題,奠定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基礎。除《大教學論》外,他還有許多重要著作如《語言學入門》、《母育學!贰ⅰ斗褐菍W!贰ⅰ墩撎熨x才能的培養(yǎng)》、《教育論著全集》等。
《大教學論》是作者的代表作,于1632年成書,是教學論誕生的標志。此書總結了前人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論述了教育理論和實踐各種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見解和教育措施。它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本劃時代的巨著。早在20世紀初期,我國學者王國維對它的內容進行過簡要的介紹,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譯成中文,后又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改版印刷,暢銷不衰。
3.內容梗概
本書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學制度、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紀律等。全書共33章,每一章都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既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又有生動的事例。
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fā)展的作用,認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tǒng)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議
(1)通過教育才能形成一個人
作者認為知識、德行與虔誠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和虔誠要通過祈禱、教育、行動去取得。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家伙!
夸美紐斯為證明這一觀點舉了幾個例子,例如大約在1540年的時候,有個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村里丟失了一個三歲的孩子。幾年后,有人看見一只奇怪的動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這只動物有四只腳,但有一副人類的面孔。農人們設法活捉到了他,并送到方伯那里。方伯讓他受教育,讓他不斷和人相處,他逐漸變得文明,并學會了兩足行走,最后他學會了說話,行為已經(jīng)像一個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賦的,這些天賦將如何發(fā)展,關鍵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發(fā)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無論貧富貴賤,所有的兒童都應該進入學校,人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發(fā)展的可能,作者反對那些借口“智力遲鈍”而拒絕教育兒童的言論。他的結論是“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應用建議一:教育必須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兒童,更應當建議他們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我們要堅信通過教育,任何孩子都會得到提高,都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應用建議二:天賦要依靠后天的培養(yǎng)才能發(fā)展,孩子的潛能得不到開發(fā),他就無法得到發(fā)展。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能,并為他們提供一些有利的機會
。2)教學的三大原則
夸美紐斯是探索教學工作規(guī)律最早的教育家。他以遵循自然為一切教育原則的基礎,一切教育原則和規(guī)則都是從這個總原則上推演出來。他所揭示的一些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性,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最著名的有三大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這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的事物都應當盡量放到感官跟前。關于此點,他總結出三大理由:感官是獲得知識的開端;感官是證明科學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最重要的;感官是記憶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際事物來學習,如果看不到事物本身,可以借助模型圖像,本著先整體后部分的規(guī)則呈現(xiàn)給學生。
循序漸進原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這里的“序”具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學習過程的序,通過感知、記憶、理解、判斷這樣一個順序,從而達到牢實掌握知識的目的;二是指學習材料之序,材料的學習應當秉承先易后難、從簡到繁、由近及遠、從一般到特殊的'原則;三是學生的能力之序,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必須與他相應年齡階段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相適應。
鞏固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并可以靈活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適當?shù)臏亓暸c練習或者教導別人等方式使知識更加鞏固。
應用建議一:讓學生易于記住學習的內容,可以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過程中,不僅用口教,還可以通過圖畫去闡明,利用眼睛發(fā)展想象,把感官都調動起來。
應用建議二:教給學生的知識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但不能難度過大,要在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之內,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
應用建議三:鼓勵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給他人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自身也能獲得提高。
(3)根據(jù)年齡與學力區(qū)分為四種學校
一個人的身體可以持續(xù)生長到25歲,25歲之后便是長力量了?涿兰~斯認為學習應該從嬰兒期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成年,這期間可分為四個明顯的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并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段建立相適應的學校。
嬰兒期(1~6歲),在家庭設立母育學校,由母親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重點練習外感官,教導幼兒如何辨別周圍的事物;兒童期(7~12歲),每個村落都設立國語學校,對這個時期的兒童進行初等教育,通過閱讀、書寫、圖畫、唱歌、計數(shù)、量長、測重以及記憶各種事物等方法去訓練內感官、想象力與記憶力等;少年期(13~18歲),每個城市都設有拉丁語學;蚋叩葘W校,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進行利用辯證法、文法、修辭學及其他根據(jù)因果法則的科學與藝術,去領悟感官收集來的信息,并進行判斷;青年期(19~24歲),每個國家或每個省都設有大學,對這個階段的青年進行高等教育,學習與意志密切相關的四科,即神學、哲學、醫(yī)學、法學。其中,母育學校與國語學校收納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語學校對于志向超出工場以上的學生給予更徹底的教育,而大學則訓練未來的教師和學者。這種統(tǒng)一學制的設想,為人的教育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
夸美紐斯劃分這四種學校的思想與教育應適應自然的思想緊密相連。在他看來,人的教育活動必須遵循適應自然的原則。這四種學校的劃分一是根據(jù)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大自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教育也相應分為四段,母育學校相當于春季,國語學校相當于夏季,拉丁語學校相當于秋天,大學相當于冬天;二是根據(jù)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齡特征,母育學校適合1~6歲的孩子,國語學校適合7~12歲的學生,拉丁語學校適合13~18歲的學生,大學適合19~24歲的學生。
應用建議一:學習內容應當與學生的年齡相適應,如果不適合,低于或高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就很難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不愿學的情緒。
應用建議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一個階段都應當認認真真地學,為后一個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5.對學校建設和發(fā)展的啟迪
。1)相信教育能夠改造一個人的命運
無論是怎樣的學生,學校都應當接納他,而不是排斥他,要相信他在這個充滿樂趣、充滿愛的氛圍之下,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2)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學會研究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學校應為教師提供這樣一個教學研究的平臺,讓教師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導教師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這三大原則,讓教學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教師和學生兩者在課堂中都感受到快樂。
6.精彩語言輯錄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對于一個人,我們可以說,不管他因犯了罪惡以致?lián)p壞得多么厲害,靠著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舊可以恢復和諧的。
。3)誰也不可相信一個沒有學會按照一個人的樣子去行動,即沒有在組成一個人的因素上受到訓練的人,真正能成為一個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
。5)人人應該受到一種周全的教育,并且應該在學校里面受到。
。6)人們往往埋怨很少有人離校時受到了徹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數(shù)人所記住的只是一種外表,只是真知識的一種影子而已。這種埋怨是有事實為證的。
。7)所教學科若不常有適當?shù)臏亓暸c練習,教育就不能徹底。
。8)教師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變。
。9)感官既是記憶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這種感官知覺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識一經(jīng)獲得之后,永遠得以記住。
。10)產生一個藝術家的是實踐,不是別的。
讀書心得論文3
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辭刷了屏,我看了很有感觸。這是一個典型的從社會底層通過求學爬出來的年輕人,其間經(jīng)歷過的艱辛與苦酸非親身經(jīng)歷不能體會,也并不是一篇只言片語的致謝辭所能涵蓋全部。
雖然求學不一定能完全改變自己的人生,但對于窮人的孩子來說,這算是最好的途徑了。在資本大行其道,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的時代,你,一個窮鄉(xiāng)僻壤出來的苦孩子,無論你學歷有多高,能力有多強,在某些堅厚如墻的社會階層的屏障面前,你渺小如螻蟻。
到一定年齡,經(jīng)歷過更多的事情,你才會漸漸明白魯迅說的那句話:“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人在社會上立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能走多遠,爬多高,絕大多數(shù)要靠你的機緣,但假如你不努力,那么你只能慢慢或快速的墜下去,或者在原地掙扎著打轉。
社會上的人,有的人很冷,用“狠”立足,渾身散發(fā)著寒氣逼人的冷酷。但讓人慶幸的是,有的`人很暖,用愛心和善意持續(xù)散發(fā)著溫暖,讓這個社會不那么冷漠。
黃國平博士的文字里提到很多幫助他的老師和學校,這就是他能走到今天的力量;仡櫸覀兊囊酝鶜q月,我們會發(fā)現(xiàn),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給我們很多溫暖,很多勇氣和前行的動力,感謝那些人,他們也許很渺小,但正是他們,給世界增加了溫度。
做個溫暖的人,無論你有錢還是沒錢,有權還是沒權,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當你向別人釋放善意的時候,你和他都亮了。
讀書心得論文4
這次疫情宅家期間,最大的收益之一,就是來自于線上的專業(yè)營養(yǎng)輕創(chuàng)業(yè)課程,以及課程后布置作業(yè)的執(zhí)行!這是第三本書,之前在喜瑪拉雅上聽了兩遍,知識永遠是溫顧知新!
文章開篇”用知識指導生活,別讓無知害了自已和家人”,這句話在自已深度學習和營養(yǎng)學后,我知之甚深!回想自已從出生到現(xiàn)在,知識體系構建中,在校學過語數(shù)英物化生等等,從大學內的職業(yè)前教育到從業(yè)后的在職教育,但想想我和絕大多數(shù)人,所學的知識中,有教我們如何的嗎?又有哪些知識說可以用來指導自我的健康管理的呢?
書中說,一個完整的人,具有三性——生理性,心理性和社會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心理和人際關系,三性都健康才是完整的人。
書中講的非常實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少人把自己的專業(yè)搞得清清楚楚,但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長什么樣的;多少人把自行車、汽車的結構搞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胃、肝、膽不知在哪。正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知識,所以我們無法用知識來指導生活。
問題出來了,那我們怎樣才能活到今天呢?
模仿——可以說大多數(shù)人是靠模仿活到今天的,你覺得呢?
一天的生活開始了,早上起來刷牙洗臉,這些是不是模仿別人的,孩子模仿父母。吃的呢?也是看人家怎么吃是吧!比方看到了人家喝酒抽煙,沒看到直接死亡,就覺得不會死。很多人就學起來。喝敵敵畏的人直接會造成生命危險,那人就不會去模仿。殊不知喝酒抽煙對人體傷害大,而不是一下子的事,是常年累積的過程,最終疾病都會來臨。
正因為靠模仿而不是靠知識活到今天,所以身邊的人都死于無知,相信今天有這本書在手,會幫助到大家,做好自已及家人的健康管理。
書中提到,人體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它的存在就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它的構成又是一部全世界最精密的儀器,我們重視金錢重視名利,卻很少重視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讀名著,讀小說,看影視,研究遠離疾病,生命是個奇跡——【失傳的營養(yǎng)學】讀后感各種世間萬物等等,卻沒想過好好研究自己的身體,我們想掌控的東西很多很多,金錢,愛情,友情,親情……卻從來不曾想到掌控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沒有真正成為身體的管理者,放任著對身體的損害而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還不斷地對遠離疾病。
生命是個奇跡,對身體進行破壞,這是多么可悲啊。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卻一點也不在乎,只有等到身體放棄我們的時候,才想到身體重要。
“藥食同源”,這是再自然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但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已經(jīng)丟棄了它!先進的醫(yī)療設備和治療手段,早已讓大家習慣有病治病,沒病撒歡的境地。生命本身是個奇跡,也是個奧秘人體本身有著驚人的修復功能,只要你給足生命的原料—營養(yǎng)素,就能恢復健康!很多慢性疾病都是一步步損傷導致的.結果,如果前期去干預的話,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給予細胞,身體會有一個很好的自我修復的功能。書中還講到一些慢性病需要用到的各種營養(yǎng)素,一些調理的例子,通俗易懂。
文中有許多章節(jié),非常具體的指出各種營養(yǎng)素與多種慢性退化病疾病的關系,以及相關的營養(yǎng)調理方案,由于內容涉及廣泛,我不再在讀后感中一一列舉,如果大家身邊有相關慢性退化疾病的人群,可以推薦他們來閱讀,相信會幫到許多人,通過知識的學習,重獲新生!
遠離疾病,生命是個奇跡,也是奧秘,人體本身有著驚人的修復功能,只要你給足原料——營養(yǎng),就能恢復健康。損傷——修復——原料——營養(yǎng)素。它讓我們看到了營養(yǎng)在生命內循環(huán)中的作用和影響,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觀將拯救我們病弱的軀體和靈魂。各種疾病,有來的路就應該有回去的路,沒治好,是因為沒幫它找到回去的路。
也請你務必抽出時間來好好讀讀這本書,相信你同我一樣受益匪淺!
讀書心得論文5
祖父一天天的老去,“無論如何,得讓翠翠有個著落”。一開始,祖父并不知道,茶峒最優(yōu)秀的兩個年輕人都巴著傳承做個“擺渡”的,儺送二老甚至不要“碾坊”要“渡船”。這時對于祖父又或是翠翠,都是一個幸運而又悲慘的遭遇。
爽直的天保大老對祖父自白:“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致,象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閑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弊娓赴涯请p小眼睛瞅著大老,他正是想要尋找這樣的人的?墒谴罄系闹卑鬃屪娓赣殖钣窒玻娓笢亓曋切┏鲇谝粋男子口中的真話,實在又愁又喜,他在心里想:“這個人是不是適宜于照料翠翠?當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祖父尋找的是一個能夠代替他照顧翠翠的人,古樸的老人自不能擅做決定,他得依著孫女的態(tài)度。不久,儺送二老也上門探起了口,像哥哥那樣開門見山的`說道:“伯伯,你翠翠象個大人了,長得很好看!”其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翠翠長大了,到了談婚嫁的時候,儺送不是在暗示嗎。
若要比較分析,天保是不及儺送的。天!昂婪呕磉_,不拘常套小節(jié)”,他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理所應該的要繼承起家族的事業(yè),所以他向祖父說的很明白,“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照料家務的媳婦!彼皇且粋細膩的人,大概是繼承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是跟一個稍有家產的白臉黑發(fā)的小寡婦結的婚,在天保眼里,家族的事業(yè)是放在第一位的。儺送卻不同,他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感情”,他前來不只是向祖父表明心意,甚至邀請翠翠到他的家里,為她安置了一個最利于看賽舟的位置。翠翠起初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聽人說起:“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勁兒,就可以猜想得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翠翠這才明白過來,“心中不免有點亂”。
車路和馬路,都是走向同一個地方,然而并非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也不管你是怎樣的辛苦付出。或許對于決定結果的翠翠來說,不在乎誰走的怎樣一條路,在乎的只是一個人,一個存在于心的人。
讀書心得論文6
最近一段時間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對我的啟發(fā)很大,解決了困擾我的許多問題,如語文教學的性質,語文教材的選文問題,語文教學不是文學的教學,閱讀教學的方法,語文課為什么要重視口語交際,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等,在盛夏中讀來猶如一泓清流,洗滌著我干旱的心靈。下面就葉老先生關于寫作教學談一些我的學習想法。
“作文教學”在本書中是有專門的一輯來闡述的,說得全面而透徹。對今日作文教學猶有很大作用。他在《論寫作教學》一文中提出的觀點“(學生)所積蓄的正確度與深廣度跟生活的進展而進展,在生活沒有進展到某一階段的時候,責備他們的積蓄不能更正確更深廣,就犯了期望過切的毛病,事實上也沒有效果”“(教師)唯平時對于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么,而就在這范圍內擬定題目”等。他在此文中強調了作文就在于寫出自己平時的“積蓄”,只有寫出了自己的積蓄,這樣的文章才擺脫了八股習氣。這些觀點讓我思考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
目前從小學到高中,學生視作文如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頭痛。這種厭惡是學生自己的原因還是我們教師的原因?我覺得我們老師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葉老先生說的,作文題目不管是否是學生的積蓄,作文要求不論學生的認知的深廣度與正確度,而硬是要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學生厭惡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呢?我覺得第一,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寫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兩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給以寬松的`時間范圍,只要是兩周內完成了,不管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為想說的話就是好文章。第三,學生要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是流水帳,是記下一天中最為可記的內容。內容可多可少。
說到寫日記,有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好寫的,這是因為我們老師指導或堅持的不夠。日記題材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遙不可及。如這一天里,記下我們一時的心里想法,記下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xiàn)象或一個動作,一個場景,我認識了一種花,我學會了一個詞,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一種習慣后,他就會不自覺地堅持下來了,這對于他自己來說是受用一生的。日記不嫌瑣碎,一切皆可入記,這也就是葉老的所說的積蓄了。它們會使我們的作文有物可寫,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筆千言。
我再說說作文題目的制定,我們老師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個單元之后,寫一篇與單元內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鑒所學過的寫法,但學過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別好的才會被學生自動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個句式或某個寫法,很少會關注所學文章內容與所作文章內容的聯(lián)系。讀后感()那么如何讓學生進行作文呢,我以為,只要是學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事寫出來,作為本次作文的內容,而不必依賴于單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種寫法,長短皆由學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們教師再加上一些合適的要求和一些技巧,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使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了作文和寫作技巧,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會真正地提高,寫作才有意義。
最后我再說一說寫作輔導,我們老師往往會投機地認為讓學生學會開頭和結尾就能得高分,因為閱卷老師他們往往關注的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這樣投機取巧的做法是損害了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造力,這些程序化的東西,不是出自于內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開頭和結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萬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開頭和結尾,不要為得高分而做無用功。
葉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語文教育家,他談的語文教育從自己的教學和創(chuàng)作體會出發(fā),這本《語文教育論集》是我讀到的第一本關于語文的專著,對于我的語文教學會有巨大的指引作用,這些精粹的思想或許我一輩子都不能完全領會,但我會像螞蟻搬東西一樣,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讀書心得論文7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fā)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飄浮??景致柔美而寧靜,
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里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炊嗔烁邩侨A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tài)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干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石頭森林里,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凈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jīng)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 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吹阶优c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于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于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于父母蔭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jīng)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背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jié)。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于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作者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盎蛟S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yōu)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yǎng)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么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
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jīng)預知屬于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采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么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后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shù)乃朗勾浯涑蔀橥耆墓陋,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zhí)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里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jīng)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么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shù)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里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xù)下去了。請記。旱却拖M!
讀書心得論文8
引言:
讀貝弗里奇報告感覺是即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它構建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提出了三種社會保障方法、六項改革原則、二十三項改革的理由和具體建議以及六類人群;復雜的是它對各種各項社會保險、各類人群的各種待遇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系統(tǒng)的考慮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英國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是與我國存在相似之處的,因此根據(jù)貝弗里奇報告的內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四點啟示。
一、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普遍缺乏社會保障的意識和觀念
我國社會保障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以企業(yè)和個人繳納基金的形式進行籌集。但長期以來社會保障費用全部由國家和企業(yè)包攬,沒有個人的參與和積累,個人過分依賴國家,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識和責任,不愿負擔社會保障的有關費用;許多民營企業(yè)不繳納社會保險費,職工負擔部分更無從說起;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難度較大,缺少必要的強制手段,導致職工的合法權益難以保證,造成基金收不抵支,影響退體金的社會化發(fā)放,影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總而言之,社保資金的吸收速度還是跟不上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社;鸬陌l(fā)展速度并不能跟隨得上我國社保的發(fā)展速度,造成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并不能徹底的貫徹到實處。
(二)政府基本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社會保障管理缺乏統(tǒng)一性,政出多門。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利益關系的驅動,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運作出現(xiàn)了政出多頭,管理多門,條塊分割,政事不分的格局。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保障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經(jīng)辦機構負責,撫恤、救濟由民政部門負責;鸾y(tǒng)籌有市縣統(tǒng)籌、省級統(tǒng)籌、行業(yè)統(tǒng)籌,統(tǒng)籌形式、統(tǒng)籌辦法多種多樣,不夠規(guī)范。同時我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又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的循環(huán)和運轉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失控狀態(tài)。這種多頭管理、缺乏監(jiān)督的社會保障體制往往導致議而難決、決而難行,降低了社會保障管理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有效性。
(三)社會保障對象的非全民化,且不同對象的保障水平差距大
傳統(tǒng)的城市社會保障的實施與就業(yè)單位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因所有制性質不同,社會保障的水平也不同。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yè)保險、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未能覆蓋到城鎮(zhèn)全體社會成員;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險主要覆蓋了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和部分集體企業(yè),且繳納的統(tǒng)籌款少,標準低,職工退體金難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醫(yī)療保險起步晚,覆蓋面狹窄,許多城鎮(zhèn)人口無法負擔巨額醫(yī)療費,部分國有或集體企業(yè)無力支付醫(yī)療費,私營企業(yè)則不支付醫(yī)療費,導致了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現(xiàn)象。而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造成不同對象的保障水平差距極大。中國近80%的人口在農村,長期以來他們的全部保障依賴于家庭和土地,直到1992年才開始實施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但僅僅是一個開端,農村社會保障仍以家庭自我保障為主,絕大多數(shù)村鎮(zhèn)尚未建立社會保障網(wǎng)。除城鄉(xiāng)差別之外,社會保障政策中還存在著部門差別、職工身份差別等等,與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全民性原則相背離。
(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頂層設計存在缺陷
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科學性不足,制度自身定位并不明確,部分社會保障項目未按照普惠標準,導致覆蓋水平有限。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歷史原因,同類社會保障項目制度設計之初并未考慮有序銜接,再加上社會保障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國家并未給出具體的統(tǒng)一要求,各地根據(jù)本地區(qū)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具體措施,造成制度“碎片化”現(xiàn)象。具體為:一是造成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機制不暢,主要在于按繳費工資的12%轉移統(tǒng)籌基金,地方利益不易平衡。二是針對跨險種轉移接續(xù)的具體操作辦法尚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繳費年限
和待遇的折算、資金的清算計算辦法。三是部分社會保障項目多部門管理,信息之間不對稱,缺乏有效的協(xié)作機制。四是現(xiàn)有的高保障需求與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未實現(xiàn)有效匹配。五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多數(shù)情形下,局限于本單位、本部門,缺乏與其他相關領域改革同步實施,造成治標不治本,又引起一系列新的問題。
二、貝弗里奇報告對我國的啟示
(一)重視發(fā)展商業(yè)保險,鼓勵國民積極入保
在《貝弗里奇報告》中第五部分 —— 社會保障計劃中提出了三種保障方法。計劃由三個不同部分組成,社會保險滿足基本需要,國民救助解決特殊情況的需要;自愿保險用于超過基本需要的額外需要,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主要手段,但不能單靠這一手段,還需要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作為保障。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中,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全民的覆蓋,但是商業(yè)保險的發(fā)展卻遠遠落后,這與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緊密相關,公民沒有更多的錢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觀念的落后也使我國參加商業(yè)性養(yǎng)老保險的發(fā)展遇到瓶頸,在下一步發(fā)展中,我們應該更加科學的引導公民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政府也可以通過提供擔保來提高公民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社會化建設,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整體的保障水平,豐富社會保障的類型,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
(二)設立跨部門委員會來管理統(tǒng)一社會保障事業(yè)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 —— 管理中認為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各利益集團的利益,提出社會保障計劃(包括社會保險、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的管理工作將由內閣部長領導下的社會保障部承擔。該部要建立地區(qū)或地方的社會保障辦公室,形成組織網(wǎng)絡。地方社會保障辦公室負責管理現(xiàn)金待遇和救助,并承擔其他相關工作。社會保障部不負責醫(yī)療服務,該項工作由衛(wèi)生部門承擔。但要成立一個聯(lián)合委員會,負責采取措施預防疾病已減輕社會保險基金負擔。聯(lián)合委員會由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醫(yī)療保險和福利的所有相關部門組成。
我們可以借鑒貝弗里奇報告中的設想,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協(xié)助民政部門開展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主席由民政部部長出任,委員會的成員可以由相關
政府部門專門的副部長兼任,抽調一些有經(jīng)驗的學者擔任委員會的顧問,委員會獨立和凌駕于政府各部門,對全國人大負責,收受全國人大監(jiān)督,從而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效率化和科學化。
(三)堅持社會保障的普遍性和類別性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中提出了社會保障計劃的六條基本原則:基本生活待遇水平統(tǒng)一、繳費率統(tǒng)一、行政管理職責統(tǒng)一、待遇水平適當、廣泛保障、分門別類。貝弗里奇還把參加社會保障的人員分成六大類,分別是:(1)雇員;(2)其他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3)家庭主婦;(4)其他在工作年齡段卻沒有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5)尚未達到工作年齡的人員;(6)超出工作年齡的退休人員。
我們說公平應該是所有原則的基礎。如果不能實現(xiàn)公平,則其他原則就失去了依據(jù)。公平并不是要消滅差別,恰恰相反,有差別才更體現(xiàn)公平。貝弗里奇報告考慮到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差異,考慮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建議實施分門別類的保險方案,充分體現(xiàn)了差別化原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應實行差別化原則。首先,應考慮到城鄉(xiāng)生活的差別,社會保險的繳費標準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應該有所區(qū)別,建立統(tǒng)一的城市繳費標準、農村繳費標準。其次,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對于特殊貧困人群和困難人群實行“豁免繳費”或“視同繳費”的政策。再次,應考慮不同部門的生產效率,在基本待遇相同的前提下,體現(xiàn)部門效益?梢酝ㄟ^增加補充待遇如企業(yè)年金或職業(yè)年金等方式,使不同部門的人待遇有所區(qū)別,但差別不應很大。
(四)完善頂層設計,合理處理各制度間的銜接
《貝弗里奇報告》首先對英國現(xiàn)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批評。報告指出,英國現(xiàn)行社會保障制度中,每一種社會問題在處理時都是單獨進行,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相關社會問題,這使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彼此孤立,有時造成重復,有時出現(xiàn)空白點,從而影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實際效果。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應該堅持三項原則:第一,社會保障制度未來改革與發(fā)展不應該僅限于局部利益的考慮和以往的經(jīng)驗,而應該是一種革命性變革;第二,社會保險應成為綜合性社會發(fā)展政策的一部分;第三,社會保障必須通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合作來實現(xiàn)。
讀書心得論文9
。蹆热萏嵋 本文是對Lewis Mumford的經(jīng)典論文《集權或民主的技術》的一篇讀后感。在這篇文章中,Mumford從技術對人性和社會的影響的角度提出了一種對技術的新的認知角度:集權抑或民主。在這個技術正前所未有地施加其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全方位影響的今天,對技術的本質及其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的反思,已不只是技術學者的事了。
。坳P鍵詞]技術,集權,民主,鏈式反應
荷蘭技術哲學家E·舒爾曼在其《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中文本序中指出,“現(xiàn)代技術在相當大程度上控制和決定了西方文化及其未來……在今天,技術已成為一種無所不在、動蕩不居的力量,影響著人類的未來。”他并且指出,技術最危險的不利之處似乎是環(huán)境污染和對自然和社會的扭曲甚至破壞。他認為,要解決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人類未來前途的深刻沖突(無論把這種沖突看作偶然或必然),人必須在超主體的規(guī)范性原則的主導下去指導技術的發(fā)展。這就是說,人類的自主性是指導和理解技術發(fā)展的哲學原則或倫理原則。
Mumford在《集權或民主的技術》一文為我們理解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角度:集權抑或民主。事實上,他的基本看法與上述E·舒爾曼的認識頗為契合。在Mumford看來,以民主信念為總體特征的當代文明,作為其核心支柱之一的當代技術,很有可能是一種集權技術。所謂集權技術,按照他的說法,就結果而言,就是技術進入社會帶來人類個性和自主性的喪失。這種喪失在民主社會里通過非明顯強制使用的手段完成。換言之,人們在自主的情況下失去或放棄了自我和自主。按照Aristotle對人類本質的看法,這無疑意味著人類的自我毀滅或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說,Mumford的技術觀乃是悲觀主義色彩的技術“異化”論。然而,他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從本質上說,對技術性質的認識必然涉及技術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理解。就技術的起源看,Aristotle認為技術本身并非目的(ends),它只是一種手段(means),這樣,就技術對人的意義而言,就成為第二性的東西。這種視技術為“工具”的'觀點反映了相當長時期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這種認識的特點是,把技術和文明、文化作為可分開的并且在認識層次上歸于不同類別的東西來認識。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認知。然而技術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人們開始對這種技術“工具論”進行反思。人們認識到,技術本身已成為文化和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術本身同時具有“目的”和“手段”的雙重甚至多重意義。事實上,技術已不再“中性”,它反映了一種權力和意志。隨著技術對現(xiàn)代社會和生活各個層次各個角落的染指,人們感到了技術對人性的擠壓以及“動蕩不居”的本性,從而產生某種程度的不寒而栗。
現(xiàn)代技術和社會、政治和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一個不斷變化互動的相互催化過程。關鍵是,這種互動不是對等的,或者說,人們擔心的是個中和諧的喪失。一旦技術反過來成為人們命運的主宰——并非強權式的統(tǒng)治,而是一種水之于魚一般的,存在前提般的“須臾不可離”,這種民主社會以市場規(guī)律研究和擴散的技術,就成為一種“集權”技術。因為此時,對于社會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技術在“為人使用”的虛假外表下,實際上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娛樂、感情甚至思維的基本土壤——這就是說,舍此,人們將什么都不是。少數(shù)集團和個人將成為技術社會的真正主宰。然而,即使他們,也將不可避免地陷于對技術發(fā)展的失控境地。這正是Mumford等人眼中的可能的人類命運。
人類思考和認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是通過類比獲得啟示。無論自然現(xiàn)象抑或社會現(xiàn)象,其發(fā)展的過程,或其生命軌跡,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使人想到原子鏈式反應。
原子鏈式反應一開始是可裂變原子在少量中子的沖擊下進行分裂。從理論上講,起始階段,這一反應是可控的,因為中子數(shù)目很少,因此涉及裂變的原子不多。但由于裂變原子本身會產生中子,這些中子又會沖擊原子核從而導致新的裂變,因此在機制上鏈式反應是一種不斷以冪級數(shù)速率加速的連鎖反應。除非人們有控制反應中子數(shù)的辦法,否則反應將很快失去控制,裂變反應將變?yōu)榉强煽刈灾餍袨,造成核爆炸?/p>
這里關鍵是對中子數(shù)的控制。人們通過加入石墨棒吸收中子的辦法來控制鏈式反應的過程。正是在此基礎上,人們才能和平利用原子能。由此,技術為社會和人類所用,人類對技術顯出主導性。
關鍵是,是否任何技術(精確地講,是所有技術帶來的總的結果或后果)的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鏈式反應),我們都能找到一種控制力量(石墨),使人類掌控最終的主導權?事實上,當我們考慮技術和社會的未來時,技術的圖像已不再是單個的具體的技術,而是我們這一星球的總的技術文明。我們擔心的是,這種意義上的技術發(fā)展在突破某一臨界點以后,就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它們仿佛獲得一種超驗的力量,如沸騰的巖漿般在人類文明的地表下涌動,隨時可能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技術于是成為一種超越人類主導的自主的力量。
這種對技術發(fā)展的終極關懷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這種擔憂和冥冥之中的預感,是人類發(fā)展的一種集體記憶所培育的深層憂患意識,不無宿命論色彩。
我們能夠看到人們已開始作某種有意識的努力,試圖借助人類的理性和倫理對技術的發(fā)展加以引導。最明顯的莫過于對核技術使用的協(xié)議和對克隆技術使用的限制。當這種對技術發(fā)展的引導歸根到底不得不借助于人類自身的道德和良知、倫理和社會契約的時候,我們有理由對這種引導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人類作為有個人意志的社會存在,能否做到步調一致?因為只要極少數(shù)的人另作他想,整個的人類命運就可能岌岌可危。當我們說技術成為一種超越人類主導的自主的力量時,乃是基于對人類作為整體的這種特點的深刻體驗。并不是技術本身成為一種有生命的東西來主宰人類,而是說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甚至濫用,從原則上將是人類自身難以完全掌控的事情。
這使我仿佛見到多少萬年前我們茹毛飲血的祖先。就生命力而言,他們與經(jīng)過不斷進化的我們孰強孰弱,殊難比較。但有一點,現(xiàn)代人在享受技術和物質文明帶來的自動化和舒適的同時,在許多方面正在迅速退化。我們的生存不像我們的祖先,完全依賴于自身個體的生命力。相反,我們越來越依賴于整個社會和整個文明為我們提供的一切,我們甚至很輕易把思想和生活都委托給我們社會的技術和文明。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Mumford大聲疾呼:生活本身不應被托管。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個性和自主性的喪失。那意味著,身未亡,心已死。不知道人類文明在越來越身不由己的發(fā)展進程中,會不會最終不堪一絲牽掛,驀然間已飄蕩在渺渺不歸路上?
注釋:
Lewis Mumford.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technics. 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5,No.1,pp.1-8
E舒爾曼著,李小兵等譯!犊萍嘉拿髋c人類未來——在哲學深層的挑戰(zhàn)》。東方出版社。1995年10月,作者中文本序,P 1。
讀書心得論文10
近日,一篇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在網(wǎng)絡引發(fā)熱議。當我讀完這篇《致謝》時,讀完的第一感受就是感動,感動過后心底又升起一股想要奮進的力量,并且第一時間想到了“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蔽矣∠笞钌畹囊痪湓捠牵骸斑@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薄叭绻能做出點讓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掙了!敝轮x中這句話特別打動我,我們?yōu)槭裁磿绱烁袆,并非作者的貧困家庭,而是他身處苦難困境,并無半點怨念,依然心存信念,滿懷感恩之心去感謝學習本身。在這篇致謝中,我看到作者對學習本身非常純粹的表達。他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一批和命運抗爭而從不屈服的人。很多人都在說讀書無用論,但寒門學子,讀書就是窺探世界最好的窗戶,就是改變命運最大的希望。資料顯示,黃國平20xx年進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研究員宗成慶,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20xx年畢業(yè),就職于騰訊,在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AILab”擔任高級研究員。我看到資料,作者之前讀研的時候在博客寫了一篇文章《我為什么要讀研》,在發(fā)文的20xx年10月,也是開始中國科學院大學讀研的第一年,黃國平認為:起碼就此刻而言,我上學的投資是值得的。對于從農村出來的孩子而言,再加上“孤兒”的字眼,我沒有怨與悔。我坦然地做著該做的事情,知道自己身上的負擔,更清楚自己的境遇。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心若向陽,何懼憂傷。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爛。
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心得四“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這是網(wǎng)上這兩天一直熱議的中科院黃國平博士論文《致謝》的開頭,很多人看了熱淚盈眶。內容樸素無華,卻非常勵志,很多人看了后想到了自己農村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當初求學的'泥濘之路。但是他終于成功了,成了今天中科院博士,我們?yōu)樗麘c幸的同時,也在感受他活著的不易!捌D苦困苦,玉汝于成!辈30多歲的人,卻吃盡了人間的苦。我們與他相比,比他少吃了很多苦,少受了許多白眼。但這些都不算什么,最為關鍵是少了像他那樣有一個“簡單的信念,把書下去,然后走出去”。對于他來說,讀書就是破釜沉舟的命運之博,而我們也許還眷戀著父母的懷抱與家的溫暖港灣。而他“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看到黃國平博士成長過程,其實第一個跳入我腦海想到的是余華作品《活著》!叭饲槔渑,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中國人活著太難了,黃國平就像是精進版的福貴,因為他不是紈绔子弟出身,只有一貧如洗的家庭。但卻有一個游手好閑、不求長進的父親,整天花天酒地,連老婆也看不去,跑了。黃國平博士跟福貴遭遇差不多,親人們先后紛紛離開自己:早年母親離家出走,父親車禍死了,相依為命的婆婆也病故。而對自己照顧有加的計算機啟蒙老師與師母也相繼離開了他,甚至連家中一直陪伴的老狗小花也死了?吹竭@些,浮現(xiàn)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個孤苦伶仃孩子無助的眼神。他說:“高中之前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養(yǎng)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鄙钪欣渑灾,卻還有不堪的父親,真是雪上加霜:“(為了學費)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鱔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后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泵孀邮侵袊说募沽,更是讀書人的精神人支柱。黃國平博士說:“人后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因為沒有學費,他經(jīng)常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約談。我想這才是讓人最難堪的時候。而這些正如他所說:“身處命運的漩渦,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東西,每次轉折都顯得那么的身不由己!蔽ㄒ荒苤嗡氖牵骸翱荚嚭蟪D軓闹飨_領獎金,順便能貼一墻獎狀滿足最后的虛榮心,否則可能早已放棄。”黃國平博士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生離死別,就像是福貴一樣卻更加堅定地要活著,珍惜活著的每一分一秒。他說:“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塋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就像余華說的,有時感到“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余華《活著》之所以如此暢銷,正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因為故事中沒有好人壞人的區(qū)分,我們從無論是福貴還是黃國平博士身上看到的,只有從苦難中凝練出樸實的善良。中國人很苦,它就會有無窮的共鳴;在苦難中又很善良,但只要活著它又會有無窮無盡的希望。中國只要有人活得苦,余華《活著》就有市場,因為苦是我們這幾代人共情的底色。但無論有多苦,也要讓自己有重新發(fā)現(xiàn)世界的機會,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不辜負到塵世走這一遭?嚯y磨礪了我們,讓我們從中學會了堅強;但是我們從不會感恩苦難,我們要感恩的是在苦難中給予我們無私幫助的人和拼搏的自己。我們在祝福黃國平博士的同時,也在想一個問題:生活中,會不會有像他這樣因貧失學的優(yōu)秀學生呢?余華曾經(jīng)跟朋友開玩笑說,他因為《活著》而活著,也一直活著讀者心里。因為他的這一本書,從出版一直暢銷20多年,至今已經(jīng)銷售超過千萬冊。在20xx年第13屆中國作家榜揭曉時,版稅高達1550萬,位列第二位?戳松钪械狞S國平博士,讓我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讀讀余華《活著》,這是為了忘卻的紀念,也是憶苦思甜,珍惜眼前的幸福。每個人活著都不易,且行且珍惜!
讀書心得論文11
一天老師教了我們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大概講了:
作者童年時母親和父親對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評價,作者在母親的鼓勵和父親的警告下堅持寫作,然而,這兩種評價對他成長產生了巨大影響,作者就在事業(yè)上獲利成功的體會,最后作者從母親的鼓勵和父親的警告感悟到了愛。
讀了這篇文章,我仿佛也領悟到,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既需要鼓勵和贊賞,讓自己鼓起勇氣.增強信心,又需要一種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謹慎,加倍努力。缺少前者,可能會失去信心,停止不前;而少了后者,則會驕傲自滿.誤入歧途。然而我又想到,不管是慈祥的愛.鼓勵的愛,還是嚴厲的愛.嚴格要求的愛,都要有個度,不能走入極端。就像這個故事一樣:
有一對夫妻,中年才得子,寵愛有加。兒子長大后,父親對他寄予的希望很高,因此,對其十分嚴厲,稍有不對即予以重罰,輕者訓斥,重者打罵。然而,母親對于求天求地得來的寶貝兒子,有的'只是寵愛,對于兒子的要求言聽計從。嚴父的暴行總是將兒子推向愿望的對立面。這種“愛出逆子”的現(xiàn)象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讀書心得論文12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皭邸笔翘障壬簧I身教育事業(yè)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xiàn)!皭蹖W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論,真是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我常常問自己:有時候,自己的教育效果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還不夠較“真”,許多人類文明的`精華,在我的心目中,有時候可能只是“教條”,甚至只是一個美麗的包裝,而非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既不是發(fā)自內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優(yōu)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滿矛盾,左右搖擺,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對學生來說,這就是“壞的生活,壞的教育!倍挥挟斘腋械桨呀逃龔哪繕说竭^程都非常認真時才是卓有成效的當然,教師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沒有七情六欲,沒有私心雜念,要求教師人人都達到陶公那樣的境界,更不現(xiàn)實。但是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有幾點卻必須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實踐之:
首先,教師對待學生必須公正公平。這是學生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到滿意。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難。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強調“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的。這可以從陶公真心實意大辦“平民教育”、“孤兒教育”中得到驗證。
第二,教師對待工作必須認真扎實!罢J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教育就更是這樣。只要教師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學生不把學習當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師的知識能力與他的工作態(tài)度相比,我覺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7,而且那份“知識”還得依靠“認真”來學習,那份“才能”還得憑他的“認真”去發(fā)揮。所以有句名言說得好——“態(tài)度決定一切!”
第三,教師對待學問必須好學上進。這是當好教師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可能個個都是學問家,但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相關內容,卻應該熟練系統(tǒng)的掌握,以便給學生最好的幫助指導,更有效地帶領學生開展學習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學科知識、教材教法,還有教育學心理學,都要努力掌握。這需要在漫長地教育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這是當好一名教師的保證。而且更重要是,教師謙虛好學、積極進取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學做真人”就要永遠虛懷若谷,永遠好學上進。即便這樣,能夠成“家”的依然是少數(shù)。因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蘊,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進行深刻的理論創(chuàng)造;同時,還要在教育實踐中,培養(yǎng)帶領出許許多多確實優(yōu)秀的學生,并獲得社會確認。
第四,教師對待教學改革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時代在發(fā)展在進步,教育必須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什么是創(chuàng)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概括的說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币馑际侵R的形成離不開行動,創(chuàng)造也必須在實踐中產生。所以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理論,也必須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要有自己的思考。
讀書心得論文13
今天我讀了一篇成語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愚公移山》。里面講了有一個叫愚公的老人為了后人的幸福,要把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座大山搬走。但是卻有人笑話他,覺得他很愚蠢,他勸愚公:”你別挖了,你的年齡已經(jīng)這么老了,到死你也挖不玩呀“。愚公卻說:”即使我死了還有我兒子,我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死了還會有他的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坝谑撬麕е訉O去挖山,挖了一年又一年,最終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玉帝,他派來兩名大力神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這個成語比喻不怕困難,有宏大的志愿和堅強的毅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如果說知識是一座大山,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點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天都要努力去學習,那么我們的未來將是一片光明!
讀書心得論文14
建議各位好友好好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收獲!
現(xiàn)在得癌的太多了,各種各樣的癌,而且得癌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只要我們把人體的一些問題想清楚后,我發(fā)現(xiàn)得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您想得就得的。
要得癌,您得先有“資格”,就像開車,要開車得先考駕照,而得癌的資格就是您的身體里要先有慢性炎或其它慢性損傷
所有疾病都緣于損傷,而損傷分為兩種,即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就導致急性病。急性損傷的病因很明確,因為要想造成身體的急性損傷,一次損傷的力度就一定要大,所以損傷因素會集中起來發(fā)揮力量。比如被車撞傷、刀砍傷、細菌感染等等。但慢性損傷的病因就很分散,是經(jīng)常性的輕度損傷,是從輕度損傷積累到重度損傷的過程。
慢性炎癥為什么容易導致癌的發(fā)生呢?這其中包括很多學科很復雜的知識,首先說慢性炎癥本身就是很復雜的過程,當某個部位有損傷發(fā)生,炎癥就出現(xiàn)了,炎癥出現(xiàn)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把損傷部位那些死亡的組織細胞清除掉,為修復做準備;另一方面,炎癥細胞會產生很多的物質來刺激甚至是啟動修復;還有一方面,因為有損傷,會不時有外來的異物,包括細菌和病毒,從損傷部位侵入人體。炎癥細胞的存在也是為了及時消滅這些異物,以防它們侵入后對機體產生更廣泛更嚴重的影響。修復就是在這種炎癥環(huán)境下開始的。
修復其實應該包括很多個層面,即系統(tǒng)層面的.、器官層面的、組織層面的和細胞層面的修復。而這種細胞層面的修復至少包括受損細胞的自我修復和細胞再生或增生。通過細胞再生或增生,把細胞死亡后留下的空缺補上修好。當營養(yǎng)素充足時,各個層面的修復都會順利進行,很快局部的損傷修好,系統(tǒng)紊亂糾正,炎癥細胞消退,這樣疾病就治愈了。當營養(yǎng)素不足時,損傷總是不能及時修復,一些地方修上了,而另一些地方還是殘缺不全,這樣炎癥細胞就會長期存在,形成慢性炎癥,
癌癥的營養(yǎng)素治療
癌癥也是因為營養(yǎng)素極度缺乏造成的,所以癌癥患者用營養(yǎng)素治療這一方向是正確的。
癌癥患者用營養(yǎng)素有兩種不同的境界,一種境界就是支持治療。目前,癌的治療方法基本上還是三種,即手術、放療和化療。手術仍然是首選。營養(yǎng)素使用的另一種境界就是對癌進行獨立治療。
,當給足營養(yǎng)素后,機體各器官,尤其是免疫系統(tǒng)的潛能會充分激發(fā)出來。通過上述的各層面的作用,營養(yǎng)素極可能會幫助身體殺滅癌。所以,營養(yǎng)醫(yī)學給了我們一個得癌后最后一搏的勇氣和希望。
血液病能用營養(yǎng)素治愈嗎
營養(yǎng)來源于血液中的蛋白質和這些血細胞,它們都是營養(yǎng)素做的。肝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它對骨髓的造血環(huán)境有重要的保護作用,因為當肝的解毒功能良好時,會迅速清除進入體內的有毒物質,盡可能地減少這些有毒物質對骨髓的損傷。而肝解毒的過程也是大量消耗營養(yǎng)素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當肝解毒功能不佳和營養(yǎng)素不足時,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貧血,甚至是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其它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所以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其它一些血液病也可以通過遠離有害物質、護肝、改善骨髓的造血環(huán)境而治愈。營養(yǎng)素進入身體,通過護肝直接參與解毒,參與骨髓造血環(huán)境的改善,為造血提供原料和延緩紅細胞衰老,全方位打造造血環(huán)境,治愈再生障礙性貧血。請您想想什么藥物能夠同時做到這些?沒有,只有營養(yǎng)素才可以,所以營養(yǎng)素治療各種血液病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包括對白血病的治療。
很多人只知道吃飯是為了活著為了享受,卻不知道吃飯的真正意義是獲取營養(yǎng)素——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缺乏真正的認識。
因為只有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才能補充人體消耗,同時自行修復人體損傷。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大樓,營養(yǎng)素就是組成大樓的磚。今天缺一點,身體就會少一塊磚;明天缺一點,身體就會缺兩塊;這樣一塊一塊地缺下去,缺到一定時候,修復難度大了,疾病就產生了,當營養(yǎng)素缺乏到?jīng)]法修復時,樓就塌了,人就完了。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道營養(yǎng)不足會得病,卻不知道營養(yǎng)素這么重要,更不知道,有了疾病可以用營養(yǎng)素醫(yī)治。不僅明顯的營養(yǎng)缺乏癥可以用營養(yǎng)素醫(yī)治,就是重大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甚至包括一些癌癥,不用藥物,營養(yǎng)素同樣能醫(yī)治,而且能徹底治愈。
好好地生活,好好地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又懂得知識,一定要重視,并做到!一生太短,又只能有一次,且活且珍惜!
讀書心得論文15
經(jīng)過為時16周的課時,來學習《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從概念篇,戰(zhàn)略篇,運作篇和專題篇四個部分學習,從宏觀系統(tǒng)上去認識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相關理論。
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我?guī)е鉀Q以下五個問題嘗試著學習。包括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處理,物流企業(yè)和生產制造企業(yè)物流的視角差異、物流管理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問題的區(qū)分與協(xié)調、反映物流領域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及理論性與實用性相合共五個問題。 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從被動地聽老師授課,起初就覺得本課程理論性太強,而可感性又不高 ,難以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理論,沒法更好地學習此課程;二對課本上所提到的案例加上老師的講解后,案例具體的指出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的對映的解決措施,我對課程理論的`學習進入了半知半解的狀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感悟;三在參觀企業(yè)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的接觸到了幾個物流企業(yè),通過這些實踐內容,我對書本的理論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可感性有了進一步地提升;四對比自己本學期所學到的的知識及能力,感覺自己在具體提出相關解決措施的時候,沒辦法更好地調研、分析,得出解決的方案,理論與實踐的兩者結合不夠,沒辦法列出更為具體切行的方式以解決問題,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都有待提升。
自己學習方面的轉變由只是聽老師講解,轉變到了自己主動去了解、學習。通過自己上網(wǎng)下載相關案例,學習更多的東西。這就是我
這學期有學習進步的地方。
不足之處:由于是第一次學習本課程,自己沒辦法去了解到哪些途徑與方法能夠更好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我明顯地感覺地感覺到了,在看待問題,分析、解決具體問題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心態(tài)上有些急切,很想學習相關方面的具體解決問題的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
在進一步學習的方面,我希望老師能再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意識,指在合適的時候指出學生的不足及問題,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問題,有何途徑去更好地解決問題,灌輸樹立學生們樹立這方面的意識或習慣。
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不足,導致學生上課沒辦法更好地與老師所講解的內容,能有知識、思想或思維上的碰撞,擦出思維碰撞的火花。 在上課之前,老師能先提前跟下節(jié)課有關的案例,課后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前思考提出相關的問題,課上引導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思考與討論中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問題,怎么去解決問題,為什么要這么去解決問題,如何具體的提出相關可行具體的方案去落實。這樣子就能更好地讓學生對理論與運用有更深地認識了。
【讀書心得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心得體會04-02
幼兒園論文培訓心得11-06
論文寫作心得體會07-16
論文寫作心得體會范文12-24
畢業(yè)論文心得體會03-22
撰寫外刊論文的心得體會04-12
讀書日讀書的心得04-06
讀書的心得02-12
讀書的心得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