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做a毛片免费视频,黑人在线播放,色婷婷99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時間:2024-05-30 12:58: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精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

  蛤蟆先生這個主人翁原本是英國一本童話書《柳林風聲》里的動物主角,作者是一名優(yōu)秀的心理咨詢師,他為了方便人們理解,就借用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動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為線索,講述了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開啟了10次心理咨詢的詳細過程,隨著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我們也逐漸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么做,你能幫我嗎?”

  “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聽說過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永遠找不到出路。所以當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睂τ诮z毫看不到希望的人來說,這段話溫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發(fā)現(xiàn)綠洲;在干枯的草叢中發(fā)現(xiàn)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險的叢林中發(fā)現(xiàn)直升飛機;在暗流洶動的大海中發(fā)現(xiàn)燈塔…….當你品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你漸漸走出了心的牢籠,去擁抱一個全新的自己。

  整本書的結(jié)構(gòu),大概分為3個層次,一是講述兒童自我狀態(tài),二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三是成人自我狀態(tài)。最后在這3個層次的基礎上引申出“人生坐標”的概念。

  兒童自我狀態(tài)里,兒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們面對的小學生一樣,他們充滿了朝氣,被快樂包圍。他們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憤怒,會因為流浪狗被誤傷而流淚,會因為夜晚怕鬼而恐懼。

  因為是兒童,毫無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賴父母,所以從嬰兒時期到幼兒園畢業(yè),我們會無條件地順從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見,試圖取悅父母。正如我不到3歲的兒子,他無條件地相信我、信賴我,仿佛我是他的整個世界。他會在我哭泣的時候,束手無策地陪我一起哭;他會在我大笑的時候,毫無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會在我要求親親的時候,把他的額頭湊在我的唇邊。他全身心地愛著我,這個他在天堂精挑細選過的媽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如果成年后,我們依然無條件地依賴某個人,說明我們還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里,沒有真正長大。

  我們在社交場合中,如果也總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小時候依附于大人的順從行為帶到了成年,我們小時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父母自我狀態(tài),是與兒童自我狀態(tài)截然不同的反應。兒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強大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會和我們與自己兒女的相處模式相似。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習得父母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訓斥兒子的表情、動作、語氣,竟然與母親曾經(jīng)訓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轍。

  長大后,工作后,我們也會遇到看上去很權(quán)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的人,永遠都像法庭的審判長一樣,忙著給你定罪,忙著懲罰你,忙著操碎你那本就有點受傷的內(nèi)心。就算是兒童狀態(tài)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那一面,那個不斷批評和懲罰的對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評、自我否定,自我懲罰,仿佛被永遠囚禁在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極的態(tài)度?墒且淮闻c權(quán)威的'叫板中,一次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一次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我決定自我救贖,放過自己,原諒自己。最終,我與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個層次就是成人狀態(tài)里的我,我既不用緊張來自父母嚴厲的聲音,也不用蜷縮在卑微的兒童情緒里。我身心放松、樂觀自信,能夠理性思考,能夠以一顆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個層次每個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來說,只有成人狀態(tài)下,我們才會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兒童狀態(tài)奔波于情緒,父母狀態(tài)忙著批評教育,只有在成人狀態(tài),我們才能活在當下。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么做,你能幫我嗎?”

  “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這個問題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愛自己。有人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我要重新審視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學會感謝生命旅途中出現(xiàn)的所有人和事。感謝他們,讓我變成了我想成為的樣子。

  最后,感謝我成為了藍色海共讀沙龍的小秘書,感謝恩師蘭梅老師對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狀態(tài)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2

  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也是這個月看過的最喜歡的一本書,從中我學到了這些:

  1/ 閱讀像交友一樣講究偏好

  之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面看到一句話,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你就是要讀這本書。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時,完全是抱著我就是喜歡這本書,想要讀這本書的念頭。

  而我閱讀其他的一些書,比如《資治通鑒》《史記》《全球通史》等,帶有不少功利性想法。

  怎么說呢?我想著多看點歷史類書籍,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學問。

  當然,后面在廣泛地閱讀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實際上對歷史是特別有興趣的,像《明朝那些事兒》是我目前看過覺得超有趣的一本歷史類書籍。

  為什么我說閱讀像交友一樣講究偏好?因為閱讀離不開注視與理解,而交友和這有諸多相似之處。

  你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恰恰反映了你生活中交友的一些偏好。

  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它屬于心理類型的范疇,同時很有故事性,我閱讀此書就感覺同一位對心理知識頗有研究,又很會講故事的朋友交談。

  閱讀時和閱讀后對書中的一些句子,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為作者的見解拍案叫好的激動心情。比如這兩句:

  1)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他最好盡快“長大成人”。

  2)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2/沒有人不希望被人真正理解

  書中第五章里提到,在咨詢過程中最打動蛤蟆的一點是,他能得到蒼鷺全身心的關(guān)注。

  蛤蟆發(fā)現(xiàn),這輩子還從來沒有人對他全神貫注過。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眼里的蛤蟆大大咧咧、愛搞怪、很順從朋友的一些想法。

  這總給他的朋友帶來錯覺,以為他沒有什么煩惱,也不太需要多少關(guān)注。多年積攢在心頭的煩悶和無人理解的苦惱,最終讓平日看起來灑脫無比的蛤蟆變得抑郁了。

  后來所幸朋友們中的其中一位,及時捕捉到了他的情緒,推薦他去找蒼鷺進行心理咨詢。

  我不僅看到蛤蟆從第一次與蒼鷺先生面談到第十次之后,蛤蟆的“情緒溫度計”分數(shù)由起初2分到后面給自己打?qū)⒔?0分,蛤蟆徹底改變了,我真誠地為他感到高興!

  還看到他深深渴望他人全身心的注視和關(guān)注自己,那種感覺,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被真正認可,被真正理解,以及被真正看到的。

  3/人生短暫,我想怎么活

  這本好書,在微信讀書上推薦值89.8%。

  為什么好評度如此之高?大概是因為這本書看似童話,實則是一本生動的個人成長心理學。

  它引導我們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就像書中的蒼鷺一步步教蛤蟆勇于表達自己的那樣。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么一個問題?你是想把這有限的時間,多數(shù)放在別人的'期待中,還是自己的追求上。

  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是我們自己本身賦予了它意義。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舞臺,我們是身處其中的演員,你是愿意按照以往模式繼續(xù)上演情節(jié)呢?還是愿意在成長的理念下不斷上演新的場景?

  新的劇本,意味著改變,意味著需要付出“新的成本”。

  如果是我,我想擁抱這樣的改變,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步步地用行動去踐行我的追求。

  我想要的追求是什么呢?及時滿足自我需求,力所能及幫助他人。

  當然,我還有一些其他的感悟,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小伙伴,我期待和你們多探討交流一番。期間,我也有一些疑問:

  1)童年時的創(chuàng)傷真的可以治愈嗎?

  2)工作和生活需要分的很清楚嗎

  3)想要尋求自我改變,通過刻意練習真的有效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3

  這本書和我有緣。

  當天的早上,由于自己看通知把10點集合看成9點,我也不知道當時腦子在哪里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買杯咖啡喝喝,去到店里才知道12點才開門。就是這樣沒有喝上咖啡。這個種子就在這時候埋在滋潤的土壤里。

  任務完成后,剛好來了一場雨,濕潤了土壤,種子要發(fā)芽了,我要去找點肥料給它,咖啡我要來了,來到咖啡店沒有顧客,只有一個女店員。

  來咖啡店的我很少會主動和店員打招呼,害怕打擾這份安靜。找上一個舒服的座位,用手機查看沒有回復的信息,看看自己右手邊的角落放著幾本書,基本是一些很紅的書(銷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制作咖啡的書。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對這些書沒有興趣。

  不知道哪只手的想法,在那個角落里拿上了一本書。這書很軟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鼴鼠去看望蛤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蛤蟆抑郁了。蛤蟆在鼴鼠、田鼠、獾的鼓勵下去接受蒼鷺心理咨詢。自那開始到結(jié)束,共和蒼鷺有十次談話記錄。

  蛤蟆從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悲傷到解剖自己的狀態(tài),到理解身邊的人為什么不一樣和原諒已經(jīng)過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小說也是工具書。它使用外國童話故事《柳林風聲》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變好的過程細化了。

  作者真的`很聰明,書名取的很直白,讓想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人特想先看看這本書。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會讓人感到輕松。使用動物做角色更容易讓讀者記住書里各個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話,容易讀者代入之前所了解人名,影響書籍閱讀。

  在蛤蟆和蒼鷺之前的談話中不斷使用了心理學的知識,這時候就更像一本工具書,從蛤蟆抑郁這件事延伸出來咨詢心理學的概念。用獨有的溝通方式讓蛤蟆對自己不同情緒自我解讀。咨詢心理并不是告訴你這個情緒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是引導你去理解自己所發(fā)出來的情緒,比如生悶氣是一種不想立即表現(xiàn),慢慢泄氣的憤怒。

  蛤蟆在蒼鷺的協(xié)助下把不同情緒的表現(xiàn)分成“自然兒童型”、“適應兒童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狀態(tài)型”。

  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嬰兒根本就沒有學會表達,當他肚子餓的時候會感到身體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動作去表達自己,不斷的嘗試后發(fā)現(xiàn)哭這個動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后面餓了也會哭。

  小時候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發(fā)現(xiàn)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兩個體重比你重10多倍的龐然大物,又沒有辦法逃脫,你只能去服軟,適應他們所頒發(fā)的任務,例如父母會告訴你,這樣子不聽話父母是會不高興的。你會知道不能不聽話。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對象,身邊就只有這兩個生物同一類物種的,沒有可能去模仿一只狗吧(但是事實證明沒有選擇的時候也會模仿一只狗),在中國有可能也會模仿爺爺奶奶。會有很多處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進入父母自我狀態(tài)。

  從兒童到成年,應該會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當你在教育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fā)現(xiàn),口吻和父母相似,連挑剔也是一樣的。

  假如你說,你和父母一點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絕不成為父母的樣子。那這樣的你應該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狀態(tài)型,是屬于自己獨有的,這時候的你是不停成長和進步,把自己不斷完善。也不是說其他狀態(tài)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礎。

  最后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來了,忍不住對著書在笑。當一本書我覺得寫得好的時候會愛屋及烏,現(xiàn)在有點喜歡蛤蟆了,就像我會因為《小王子》喜歡玫瑰一樣。

  為第一次用三小時看完一本書,特此紀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4

  一、你有過自我攻擊么

  為一件小小的事情自責內(nèi)疚很長時間,你有過這種心理體驗么?

  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發(fā)展為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這種體驗真的太糟糕了,我懂。

  適度的自省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發(fā)展為自我否定、自我攻擊,非但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抑郁、自卑。

  二、這些是如何發(fā)生的

  第七章到第十章給了我們答案。

  1、令人憤怒的獾

  這部分的開頭,看得著實讓人憤怒:可憐的蛤蟆在家待得好好的,氣勢洶洶的獾來了,就開始對蛤蟆指手畫腳、批評指責。更讓人憤怒的是,獾竟然讓作為校董的蛤蟆寫封辭職信,因為獾認為他更適合做校董。而他此次來,不是和蛤蟆商量這件事,而是來通知蛤蟆的。

  獾認為這一切理所應當!就像往常一樣。

  蛤蟆雖然很憤怒,但“適應型兒童”(上一篇讀書筆記中已解釋)的狀態(tài)讓他無法表達這種憤怒。只能告訴獾,他需要考慮。

  2、獾為什么會這樣對待蛤蟆?

  蛤蟆來到心理咨詢師蒼鷺這里,蒼鷺引導蛤蟆,認識到兩點:

  1)是蛤蟆的某些行為,與獾“密謀”,促使獾如此對待他。

  我覺得這里很微妙,想想我們生活中,有些人總能遇到同樣的問題,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某些行為想法,給我們招來一些相同的問題,就像俗話說的:“看人下菜碟”。

  2)獾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

  獾在不友好地對待蛤蟆的時候,不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而是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下。

  3、蛤蟆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指向了他自己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我們表現(xiàn)得就像自己的父母。我們會像父母一樣評判是非對錯,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們以后的生活。而且,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

  既然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那為什么有一對挑剔型父母的蛤蟆,對別人卻很友好呢?

  經(jīng)過蒼鷺的引導,蛤蟆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指向的竟然是他自己。

  原來一直以來,蛤蟆他自己在審判自己!

  被人定罪已經(jīng)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有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三、自我攻擊應該怎么破?

  1、自我察覺

  通過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認識,站在第三者視角,進行自我察覺,搞清楚是什么在作祟

  2、能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停止自我批判、對自己好一些,開始愛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5

  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以童話的形式將基礎卻核心的心理學理論貫穿其中,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了解深奧的心理咨詢,掌握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

  隨著故事里“蛤蟆”在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咨詢交流中逐漸走出抑郁、重拾快樂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在讀者這里,一些變化也在消無聲息發(fā)生……

  作者告訴讀者,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三位一體構(gòu)成的。在人生里,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必需的,不會缺少也不能缺少,因為每一種狀態(tài)都對生存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作者畫出“人生坐標”圖,分別說明“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如何影響人的感受,從而導致“下意識”的選擇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導著讀者勇敢地面對自我、剖析自我,通過強化“成人自我狀態(tài)”來改變現(xiàn)狀,走出“不快樂”的情緒。

  下圖就是心理學上經(jīng)典的“人生坐標”。

  我們從“人生坐標”的原點開始成長,坐標的四個象限,就是基由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給予的基本評價,而產(chǎn)生這些“感受”的關(guān)鍵就是三種“自我狀態(tài)”對“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幱凇俺扇俗晕覡顟B(tài)”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幱凇案改缸晕覡顟B(tài)”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幱凇皟和晕覡顟B(tài)”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幱凇皟和晕覡顟B(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交織下產(chǎn)生的極端感受,通常會表現(xiàn)為抑郁、叛逆或傷害等極端糟糕的形式。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兒童自我狀態(tài)”。這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具有的狀態(tài),并且對其整個人生都將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皟和晕覡顟B(tài)”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兩種類型。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深情、委屈、憤怒、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自然型兒童”。兒童釋放委屈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的方式由弱到強分別表現(xiàn)為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通過不同程度的釋放,最終表現(xiàn)為“適應型兒童”。

  其次,關(guān)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案改笭顟B(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人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括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借此判斷是非對錯。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又確保了我們不是父母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從而表現(xiàn)為“父母自我狀態(tài)”。包括“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和“養(yǎng)育型父母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責怪、批評、挑剔、教育、指導、關(guān)心、照顧、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人們能夠應對此時此刻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處于這個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怎么做。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一般道德標準基本都來源于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和塑造。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tài)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gòu)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我們下意識地控制著事件的發(fā)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換句話說,是確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預期的一樣。長期以往、反復印證,導致人陷入這種“自證預言”的“必然后果”——或開心,或悲觀,或沮喪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證預言”的典型例子!案蝮 币恢闭J為,他的“不快樂”是來自父母給他的影響,父親的專橫和母親的哭泣伴隨著他成長,他委曲求全的適應著父母的要求成長,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樣帶給他壓力,因為他覺得對方總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總是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他生氣想要抗議,卻又總是“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外露”,等到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樣心緒不佳,感覺自己十分“悲慘”。

  心理咨詢師“蒼鷺”看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的“蛤蟆”問道:“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爆發(fā)了。他生氣而辛酸,聲淚俱下地控訴父母、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怎樣可怕地對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點兒都不公平”!

  咨詢故事發(fā)展到這里,“蒼鷺”語重心長的一句輕輕詢問,卻如當頭棒喝,讓作為讀者的我猛然驚起:

  “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蒼鷺”嚴肅地指出,責怪和批評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這個時候提出本書最為核心的心理學觀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人能“讓”我們產(chǎn)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傷、鞭打等讓身體產(chǎn)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應)。

  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但說到底,是“你”“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而“你”做這些選擇時,其實是無意識的,更像一種條件反射,因為以往的經(jīng)歷教會“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經(jīng)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當人們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人們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說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戲一樣,重復著父母希望看見的行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歡,卻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依賴,一直以來的生活經(jīng)歷中許多“無意識”行為實際上是“下意識”的選擇,從而造就了現(xiàn)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里,人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或接受。

  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不會站在“父母”或“兒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觀看待事物,才能學習到關(guān)于“自我”的新知識,意識到自己對自己是擁有自主權(quán)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設定”去生活?思考為“自己”重新設計一個“人生劇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個處于“成人自我狀態(tài)”的人,會有怎樣恰當?shù)淖龇兀?/p>

  “蒼鷺”告訴他,相比責怪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換句話說,就是改變自己。

  的確,相對于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經(jīng)走到十字路口,沒法兒再回頭了。你要選那條路?”

  在我們自己的人生坐標上,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6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咨詢心理醫(yī)生蒼鷺。蒼鷺通過引導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么: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nèi)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并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催@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lián)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fā)泄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墒亲霾坏剑蛘吣茏龅秸娴倪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家長的情緒反應。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guān)于適應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吹竭@里好像能理解為什么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xiàn)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fā)現(xiàn)很多福寶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愿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人我們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tài)”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里,沒辦法成長。而處于“父母狀態(tài)”會讓我們重復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長。

  要繼續(xù)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xiàn)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7

  這本書講了有點抑郁的蛤蟆先生,去找心理醫(yī)生蒼鷺做心理咨詢,并逐漸好轉(zhuǎn)找回自己的故事。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畢業(yè)于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本書是他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書很薄,一共才199頁,幾個小時就能讀完,讀起來沒鴨梨~

  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次理解自己內(nèi)心的契機。開篇蛤蟆先生長時間不開心、覺得生活無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的狀態(tài)我曾經(jīng)也有過,雖然當時不太懂,但現(xiàn)在想來,可能也稍微有點屬于抑郁前兆吧。當然,自從我找到目標后,這些癥狀都消失了。

  假若我當時讀到這本書,應該可以更快地從另外一個角度幫到自己。

  接下來通過幾個問答,簡單介紹一下書的內(nèi)容~

  1.蛤蟆先生為啥來做心理咨詢?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不知道一輩子都干了些啥?又干成過啥?

  真正讓我受傷的是身邊的朋友對待我的方式,他們指責我打擊我羞辱我。

  2.人最基本的感情有哪些?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關(guān)鍵線索。

  人的某些基本感情是與生俱來的,兒童的基本感情有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

  3.為啥要慪氣?

  你得學習如何不帶攻擊性地發(fā)火。

  慪氣是最能說明怎樣用時間來稀釋憤怒的例子,說白了,慪氣是輸家在對強大的贏家做出反應。

  4.童年里,誰對你影響最大?

  倘若一個人被比自己強大許多倍還無法逃離的人(暗指父母)欺凌和傷害,他可能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可能會出現(xiàn)“順從行為”,“取悅”,“道歉”,“依賴”。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后經(jīng)常有的感受。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5.兒童如何釋放憤怒?

  強←—→弱

  叛逆撒潑慪氣任性郁悶拖延厭煩退縮

  6.自我狀態(tài)的三種類型有啥區(qū)別?

  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狀態(tài)”、“成人狀態(tài)”、“兒童狀態(tài)”。

  “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只有處于這個狀態(tài),我們才能學到關(guān)于自我的新知識。

  “兒童狀態(tài)”時,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壞的都有。你會再現(xiàn)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可你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父母狀態(tài)”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我們表現(xiàn)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有“父母狀態(tài)”,這來自年幼時父母的言行和對待我們的方式。

  7.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別人的?

  我們回顧你生命最早期的階段,從出生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影響重大,還影響了你后來的成長,牽涉到你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你對自己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時,大約四到五歲左右,你會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第二個問題:“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答案有4個: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緒有用嗎?

  當你有恐懼時,焦慮的念頭就會跑到你的意識層面讓你沒辦法放松。

  雖然你開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并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

  前幾天剛剛讀完了我11月的第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是由英國的一位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所寫的。他借用經(jīng)典童話故事《柳林風聲》中的角色,講述了原本熱情、時尚又愛冒險蛤蟆先生抑郁之后,在朋友的督促下去見了心理咨詢師,在十次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逐漸走出抑郁找回自我的故事。作者通過故事和寓言的形式,將看上去深奧晦澀的心理學理論、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通俗詼諧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簡而言之,《蛤蟆先生》是一本不錯的心理咨詢?nèi)腴T書。

  其實網(wǎng)絡上對于這本書的評價實在兩極化,有很多人覺得讀完之后實在是沒什么感覺。我倒是覺得可以理解,這本書的體量本就不大,想在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插入大量深刻的思想與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本就不太現(xiàn)實。不過也有相當多的人覺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在蛤蟆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整本書讀完之后,收獲了不少知識,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讓自己走出來陰郁。從這個角度看,我還蠻羨慕那些覺得讀完之后沒有感覺的朋友,因為他們大概率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童年與煩惱。就我自己而言,我倒是在很多方面都能與蛤蟆先生共情,所有讀完之后我個人是覺得獲益匪淺的,包括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選擇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下面就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所做的一些片段摘抄和隨手記下的小感悟:

  認識內(nèi)心的情緒

  探尋性格形成的原因

  01.改變在于自己

  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處于自愿。

  第三章《初見咨詢師》

  在蛤蟆先生第一次與咨詢師蒼鷺面談的時候,作者就向讀者闡述了心理咨詢的一個基本原則——自愿原則。只有當來訪者完全是出于自愿、而非為了取悅他人(比如為了讓家人朋友不擔心)的時候,心理咨詢才能得以有效地開展。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只有靠你自己心甘情愿地自發(fā)去做才能完成。這也為后面蒼鷺引導著蛤蟆先生去探尋自我的內(nèi)心,從而讓蛤蟆先生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定下了基調(diào)。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做選擇和決定。

  02.性格養(yǎng)成的內(nèi)因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剛出生時,我們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正因為這樣,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fā)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作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第五章《抑郁的原因》

  “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墒,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边@句話,代表了貫穿整本書的脈絡。

  《蛤蟆先生》其實想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就在于童年對于人生影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自己防御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這與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中的理論幾乎一致(這是11月閱讀計劃的第二本書)。不同的點在于,戴博德將行為模式之前的原因進一步細化到了基本情感。

  在書里,戴博德將一個兒童的基本情感分為: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四種。因為這四種情感是一個兒童不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就具備的、與生俱來的情感。當我們處于這幾種基本情感中時,我們就是處于“自然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中了。

  然而每個人童年成長的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都是不一樣的,為了應對不同的生活場景,在童年的時候,這幾種基本情緒逐漸演化出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像通過最基礎的三原色就能調(diào)出所有的色彩一樣。正如阿德勒所說:

  在生命開始的第五個年頭,兒童已經(jīng)發(fā)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對待問題和工作的模式。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在我們之后的人生中,面對特定的場景時,當我們處于這幾種基本情緒之中時,我們都總是會做出與童年時期應對這些情緒時所作的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而當我們處于這些由基本情感演化來的復雜情感中時,我們正處于“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中。

  作者以憤怒為例,為我們講述了這一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各不相同:有些家庭環(huán)境充滿了愛與包容,孩子在面對憤怒情緒的時候,只需要直接表達出來,便會得到家長的正面回應;而有些家庭過于溺愛孩子,對于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盡力去滿足,一旦有哪次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在面對憤怒的時候,表達憤怒的方式就會變成任性、撒潑、慪氣;當然,也有許多家長非常強勢的家庭,孩子們在面對憤怒這種情緒的時候,便只能通過郁悶、拖延等這種無聲的方式來進行表達了。

  這些不同的行為策略,正是我們每個人從各自不同的童年經(jīng)歷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在表達憤怒的時候,也總是在無意識或者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

  在理解了這些基本理論之后,咨詢師蒼鷺開始引導著蛤蟆先生去探尋自己的童年,試圖從蛤蟆先生的童年經(jīng)歷中找到蛤蟆先生不開心的原因。這時,我們才明白,原來蛤蟆先生的童年過得并不算快樂。蛤蟆先生的父親從小就對他非常嚴厲和強勢,為了適應這樣的童年家庭環(huán)境,蛤蟆先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找到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順從。

  或者,換一個更為流行的用詞——討好型人格。在我們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童年,父母便是我們唯一的生活支柱。即便遇上了暴躁易怒的挑剔型父母,我們也無法在童年時期逃離他們而獨自過活。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就發(fā)展出了一套讓我們用來抵御父母的憤怒和攻擊的行為模式。

  可這也給我們的性格養(yǎng)成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不懂拒絕,擔心因為自己的拒絕會給對方造成困擾(同意),喜歡表現(xiàn)、炫耀自己來博取他人的關(guān)注(取悅),卑微低自尊(道歉),以及不夠獨立,社交依賴度很高(依賴)……

  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要減少并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guān)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9

  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源于朋友的推薦。在此之前,我對這類型的書接觸不多,而這一種以敘事為主,再逐步深入的,著實還是所見的第一本。

  書籍篇幅不長,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寫方式。將讓外行人一看就暈的心理知識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理論與情節(jié)相結(jié)合,有停有頓,不會給人增添太多的閱讀疲勞感。

  這是一只患上抑郁癥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勵下去看心理醫(yī)生,接受治療最后獲得新生的故事。在看著蛤蟆先生逐漸變好的過程中,我覺得我也跟著接受了一場心靈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樣,第一次接觸“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等這一些看似簡單,實則真正貫徹卻需要細細品味的名詞。跟著蒼鷺醫(yī)生的節(jié)奏,循環(huán)漸進,像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由淺到深。

  這本書于我最大的收獲,其實在于聯(lián)系書中內(nèi)容,以新的角度對自己重新的認識和學習。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聯(lián)想中,學會大多時候能夠以“成人自我狀態(tài)”來看待問題,學會打破自己給自己設的心理游戲,改寫自己的劇本獲得新生。我感受著他的心路歷程,又如一個陪伴者看著他治愈。在這過程中,我也學著回想我的過去,我的現(xiàn)在,試著將蒼鷺醫(yī)生所提到的東西與我自身聯(lián)系起來,以另一種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聽一個網(wǎng)友說他對心理咨詢的看法,他曾簡單的概括為“政治書”,給予你心理暗示,告訴你世界很好。但跟著蛤蟆先生走了這么一遭后,我卻覺得這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他們與心靈打交道,將迷途的人們以一種溫和且堅定的方式帶回正軌。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y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y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fā)泄口。我想這就是心理咨詢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的幾處細節(jié),也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的社會中一些真實的現(xiàn)象。

  據(jù)統(tǒng)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郁癥,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這又是為什么?就像書中河鼠、鼴鼠和獾三者對心理咨詢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過退堂鼓,覺得不如吃幾片阿司匹林來得有效;鼴鼠和獾也覺得心理咨詢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和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心理咨詢”有偏見的人有著同樣的性質(zhì)。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偏見,才導致了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舊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治療。而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郁癥已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類問題,然“為什么會產(chǎn)生精神疾病”這一問題又值得人們深思。

  最近一段時間,關(guān)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一話題也是熱議紛紛,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訪談中提到這個話題。父母享有極大的權(quán)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雛形。然而在某些過于嚴苛的要求下,孩子卻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就如蛤蟆先生的父親對他總是一味的否認和斥責,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只能說我們沒辦法改變原生家庭,也沒辦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認識它的過程中獲得希望和動力。

  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問題的源頭,仍要追溯到個人本身。

  許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順時,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將自己心靈受挫的大部分原因總結(jié)為父親的嚴苛和獾的斥責,但卻忽略了一個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沒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書中的第八次談話,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讓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戲。當蒼鷺醫(yī)生解釋后,我發(fā)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樣也處于“我真可憐”和“PLOM(可憐弱小的我)”這兩個游戲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處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劇本。同時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別人享有建議權(quán)卻沒有支配權(quán)。怨人怨天只會讓人沉浸于失敗和低落中,也不要將所有的希望寄托給別人,因為只有自己站起來了,才是真正的站起來。

  這本書不僅讓人們增加心理知識的了解,更是在糾正著人們對心理咨詢這一事物的認識。當人們真正陪著蛤蟆先生走過了“心理咨詢”這一遭,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當今時代人們對心里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以及開放了相關(guān)課程,人們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也不斷提高,這本書也與時代所需緊緊契合著。

  我很榮幸能夠陪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與此同時,這躺心靈列車也在等著你們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0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發(fā)現(xiàn)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zhuǎn)變表現(xiàn)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后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jié)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jié)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時蛤蟆先生的局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zhí)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yī)生,面對醫(y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后來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y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y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y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fā)泄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1

  和這本書的相遇,是偶然聽羅翔老師提到的《柳林風聲》,網(wǎng)友說它是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在網(wǎng)友們的推薦下,我網(wǎng)購了這本書,并用兩晚上的時間讀完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的著作。這本書可讀性強,書里的知識點和專業(yè)用詞淺顯易懂,相對較少。它用一個小故事告訴了我許多道理,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用它來治愈自己,也可以更加了解學生,更好地與學生相處。

  這本書主要講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因陷入抑郁,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從而把自己困在家里,朋友們發(fā)現(xiàn)后決定帶他向蒼鷺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在與蒼鷺醫(yī)生的十次談話中,蛤蟆先生從抑郁情緒中逐漸走了出來。

  書中將人分為三種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兒童的自我狀態(tài)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為了避免父母生氣和懲罰,自然型兒童通過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父母,順從父母的心愿和要求,由此產(chǎn)生適應型兒童。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蛤蟆因為沉迷汽車而受到獾的譴責,在吸煙室里獨自面對獾時,蛤蟆發(fā)誓痛改前非。看到蛤蟆悔過,獾從嚴歷挑剔般的父親轉(zhuǎn)變成了和顏悅色的父親。當走出吸煙室,獾提出讓蛤蟆公開承認錯誤,蛤蟆立馬拒絕。蛤蟆的態(tài)度為什么轉(zhuǎn)變?nèi)绱酥螅繒刑岬,“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因為在吸煙室,他回到了兒童適應狀態(tài),面對父親般挑剔的`獾,他只能順從同意并取悅他。其實,老師教育學生也和蛤蟆面對獾一樣,學生會同意老師的觀點以求放過,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認可,所以會一再重復錯誤。長期以往下去,這些學生或許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本身并沒什么問題,很多時候是家長、老師對他們認識不深,只有運用正確的心理知識去幫助他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本書給我?guī)砹嗽S多啟示和思考,書中的新理論也使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切實發(fā)動自身力量,讓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2

  該書作者是英國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這本在英國暢銷了20多年的心理學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陳贏翻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國正式發(fā)售。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學會用心理學的專業(yè)視角重新審視自我和人生、認識情緒、探索內(nèi)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報》評論說:“這是一本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心理咨詢的指導手冊,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高談闊論,也沒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說教布道——令你在閱讀一個可愛的故事的同時學到知識,這實非易事。”《獨立報》也提出:“這部作品不僅充滿教育意義,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時依然忠實于原著(《柳林風聲》)歡快的田園牧歌式的精神氣質(zhì)”

  一向熱情愛冒險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無法自拔,他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朋友非常擔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經(jīng)過10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越來越自信。在這本書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jīng)歷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講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來,這本書已經(jīng)成了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nèi)腴T書。跟中國人對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樣,比如曾國藩的《拙誠》里講的那些。剛翻看時,你也會像我一樣,滿臉問號,心想,這是什么鬼,童話故事嗎?其實,童話只是借用的表現(xiàn)形式,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療愈讀物。蛤蟆第一次見咨詢師蒼鷺的時候,就發(fā)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蒼鷺得知咨詢費是蛤蟆的朋友出時,說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錢,不然我建議你今天之后就結(jié)束咨詢。蒼鷺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需要雙方自愿,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要真正合作,咨詢者才能成為主動參與者,對咨詢負責。這本書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詢中的溝通、傾聽、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就像親臨現(xiàn)場,體驗心理咨詢的每一個細節(jié),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fā)生。

  推薦理由:每個人都難免經(jīng)歷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需要這本智慧而溫暖的小書,它會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給你成長的力量。書中的蛤蟆先生會懷疑別人是不是都不喜歡我?我是不是一事無成?這樣的想法我偶爾也有,想到這些就特別沮喪。很慶幸讀到這本書,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見心靈的療愈之書,改變?nèi)松挠職庵畷,會幫你找回希望,笑對人生?/p>

  附部分內(nèi)容:蒼鷺走進了房間,他個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對面的椅子上坐了下來,道過早安,接著便無聲地看著蛤蟆。蛤蟆早已習慣人們同他說話,正等著蒼鷺開啟一場冗長的訓誡,可什么動靜也沒有。這一陣沉默讓蛤蟆感到血液涌上頭部,仿佛房間里的緊張氣氛也瞬間加劇了。他開始感到相當不舒服。蒼鷺依然看著他,終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問:"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么嗎?""關(guān)于什么?"蒼鷺答道。"呃,告訴我怎么做才能覺得好受一些。""你感覺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們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說了吧?""'他們'是誰?"蒼鷺問。"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們幾個。"說出這幾個字時,蛤蟆哭了起來,不快的感受也更洶涌地釋放出來。這不快,他竟不知不覺悶在心里很久了。蒼鷺依然不語,只把一盒面巾紙推到了蛤蟆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漸漸平息,他深吸一口氣,感覺好了一點兒。接著,蒼鷺開口了。"你能告訴我,為什么來這兒嗎?"蛤蟆說:"我來這兒,是他們讓我來的。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說我需要咨詢,F(xiàn)在我準備好聽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覺得是好的,我都會照辦。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咨詢師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體。"那么,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詢師說道,"你的朋友們想讓我給你做咨詢,以便減輕他們對你的擔憂。你似乎也想得到幫助,為的是讓他們高興。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們才是我真正的來訪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3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本書沿用了《柳林風聲》這本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書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為來訪者,蒼鷺為心理咨詢師,展開了一段為期十次的心理咨詢。隨著咨詢的不斷深入,蛤蟆也從第一次咨詢的情緒溫度計的最低點(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詢中的情緒溫度計的最高點(9—10)。

  為什么僅僅通過十次面談,蛤蟆竟從悲觀厭世轉(zhuǎn)變?yōu)橐郧暗撵陟谏x,甚至產(chǎn)生了新的人生規(guī)劃,也許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神奇作用吧!我認為蒼鷺心理咨詢師主要運用了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方法理論,并一步步引導蛤蟆通過不斷自省,認識問題,轉(zhuǎn)變對自己、對他人的態(tài)度。在這個咨詢過程中,蒼鷺真的是把啟發(fā)式教育運用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讓蛤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當蛤蟆領(lǐng)悟到那一步的時候,蒼鷺再上升到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幫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后面隱藏的深層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下這本書里的人物關(guān)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擁有釀酒廠和大莊園,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嚴苛,總是用責備的語氣訓斥他,母親則把他當小寶寶,認為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錯,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長的原生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蛤蟆從小養(yǎng)成了順從、道歉和依賴的行為模式,蛤蟆也經(jīng)常處于本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

  蒼鷺心理咨詢師把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為三類: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自我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三種狀態(tài)中進行切換。這三種狀態(tài)根植于人生坐標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從小形成的觀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書中的蛤蟆,從小受到父親的苛責,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傷的兒童狀態(tài)”,經(jīng)常玩“PLOM”心理游戲,“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憐弱小的我)的縮寫。雖然雙親已經(jīng)去世,但是蛤蟆總是認為朋友們在不斷地指責自己,這也是蛤蟆在本書開始抑郁、焦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朋友老獾,總是拿嚴厲的目光審視批評自己,讓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本書里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親的朋友,總是喜歡對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畫腳,獾的人生坐標是“我好,你不好”,對蛤蟆時刻處于“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過獾這樣的人物,也許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經(jīng)的老師、領(lǐng)導。這類人經(jīng)常玩的心理游戲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他們常常會占據(jù)權(quán)利和權(quán)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實在的,有個獾這樣的朋友的人,還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

  當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標就是“我好,你也好”啦,處在這個人生坐標的人對應的是“成人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思考當下的情況,基于事實決定要怎么做。

  蒼鷺心理咨詢師通過十次心理咨詢,逐步引導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tài)”過度到“成人自我狀態(tài)”,幫助蛤蟆先生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蛤蟆先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領(lǐng)悟。

  書里詳細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學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義學派重視的“共情”,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讀下原文。

  本書提到了另外一本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著作《人間游戲》,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上壳爸挥信_灣翻譯的繁體字版本,希望簡體翻譯版盡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4

  在朋友的推薦下,一起開始讀書,這是我第一次寫讀后感,讀書對我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沒有讀過書了。

  為什么要選擇讀書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時,他對我說讀書很重要,我知道讀書好處很多,但種種原因,應該是種種借口,沒去讀書,可能現(xiàn)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還車貸房貸,稍有點空閑時間,就被各種興趣app占去了,哪里有時間讀書呢?

  現(xiàn)在想想,那些都是借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會有一萬個理由去推辭,去找借口,就像我去年戒煙的時候,我想明白了為什么要去戒煙,當天就把抽了25年的煙戒掉了,到現(xiàn)在快一年了再沒抽過,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說意識到了繼續(xù)抽煙的后果,所以去做戒煙這件事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現(xiàn)在當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之后,選擇開始讀書。

  前天決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讀書,為什么做這個決定?最近感覺有點壓力大,每天都是焦慮、熬夜、失眠的狀態(tài),我意識到這是一種病態(tài),我想去改變,卻又想不出什么好辦法,直到前兩天,朋友介紹我一起讀書,我突然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斷的輸入知識才能改變自己,或許也能改變更多身邊的人。于是幾個愛讀書的小伙伴就開啟了我們讀書之路。

  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剛開始讀,感覺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銹了一樣,讀的很不通順,好在三個人一起讀,就感覺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讀,恐怕堅持不下來,弄不好就半途而廢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nèi)齻人一人讀一個角色,說來也巧,我讀的角色就是那只心理受傷不輕的蛤蟆先生,剛開始讀,還沒感覺什么,讀了幾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話觸動了我,“抱歉了,可我現(xiàn)在整個人都不太好”,就是這句話讓我莫名其妙的進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這不就是現(xiàn)在的我嗎?最近我自己的狀態(tài)就不是很好,特別能理解蛤蟆說的這句話,而且讀的時候心里說不出來是難受、理解、還是同情,應該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別能感覺到蛤蟆先生那種失落的感覺,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狀態(tài),不想被別人瞧不起,總想證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這種感覺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來看他時,他才會說出“整個人都不太好”這句話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快樂的外表,未必是真實的,有可能為了更好的迎合這個世界,為了照顧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們有時會做出一些與自己并不相符的行為,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在演戲,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這只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雖然這幾個朋友做事讓蛤蟆有些不爽,但他們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無顧忌的對朋友進行貶損,如果換做是他們病了,有可能狀態(tài)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時候,我們?nèi)椭笥训臅r候,要學會換位思考,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時候,靠自己是無法完成自我救贖的.,對于蛤蟆來說,有幾個這樣的朋友,真的是太幸運了,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你身邊有幾個這樣的好朋友?當你身處困境,有幾個能理解你、幫助你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呢?其實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建議他去看心理咨詢師,他們意識到蛤蟆現(xiàn)在狀態(tài)不好解決,于是帶他去見心理咨詢師蒼鷺。我感覺蛤蟆是不想辜負朋友們的好心才去見心理咨詢師的,這和現(xiàn)實中的我們一樣,因為父母和朋友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自己鼓勵自己,主動自救,這樣才有用,才能解決問題。

  心理咨詢師蒼鷺一個資深的心理學專家,蒼鷺的解決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蒼鷺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讓蛤蟆知道,出問題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動參與進來,主動站出來面對,這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而不是別人幫他解決問題,雖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惱火,但在咨詢師蒼鷺的啟發(fā)之下,蛤蟆先生從因為朋友被迫而來,轉(zhuǎn)變成自己想要咨詢,這說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只有自己主動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蛤蟆先生從被動變成主動,這是好的開始,這一點來說,除了他自己誰也幫不了他,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想要擺脫真正的痛苦,這需要我們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來,自己去改變,他人只是引導和幫助,就像之前說我戒煙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輕松,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別人和我說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煙有害健康這幾個字,每個吸煙的人天天都能看見吧,是我們自己選擇了不去改變。

  不單是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這種不好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病態(tài),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只不過每個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態(tài),卻不愿意承認,或許是不想讓身邊的親人朋友們擔心,不想讓人覺察到自己的病態(tài),于是故作淡定,時間久了焦慮來了、煩躁來了、脾氣來了、易怒來了、埋怨來了、孤僻自大等等都來了,這是必然的,因為病因從未解決,你自己并沒有主動想去解決病因,這就是問題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樣,陽光照不進心里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平時看似表現(xiàn)很正常的人,可能內(nèi)心正承受著無法釋放的巨大壓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會表現(xiàn)歇斯底里或一些極端行為,比如有時會聽到一些孩子自殘的相關(guān)新聞,而老師和家長在采訪鏡頭里總會說“孩子平時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事”。

  很敬佩本書中的心理咨詢師蒼鷺先生的智慧,現(xiàn)實中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一定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咨詢師,他清楚的知道要解決蛤蟆先生的病狀,還要蛤蟆自己參與進來,蛤蟆通過蒼鷺的引導,配合回憶小時候的事情,并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

  什么叫“兒童自我狀態(tài)”,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自我狀態(tài),這個兒童自我狀態(tài)又分為兩種: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擁有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人常常表現(xiàn)為聽話、服從、討好、友愛、內(nèi)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人往往表現(xiàn)為活潑、沖動、天真、自發(fā)行動、貪玩、愛憎分明等,像兒童一樣追求快感并充分表達自我感情。書讀到這,我才明白原來我和蛤蟆先生一樣,屬于這種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

  蛤蟆先生一開始覺得蒼鷺咨詢師什么都沒做,問了一堆問題,沒有給出解決方案,還說他幼稚,有些惱火,但心理醫(yī)生就是要病人意識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導病人自己去解決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這樣,自我覺察到一些問題時總是逃避,不去解決,因為自我剖析這個過程本來就很痛苦并且艱難,那么時間久了,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雖然他身邊的朋友對他很好,但是蛤蟆總是進入到兒童自我狀態(tài),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狀態(tài)的朋友更是沒法溝通,總感覺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個孩子,蛤蟆先生更愿意主動和心理咨詢師溝通,或者說是主動尋找自己的問題所在,我想他現(xiàn)在一定是很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讀到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時候不愿意聽到父母和長輩的嘮叨、指責、諷刺,這也養(yǎng)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無心的“壞話”往往會跟隨孩子一輩子,哪怕孩子長大后也擺脫不了這些深刻印象,因為這些東西是埋在孩子心靈最隱秘角落里的,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準則,希望家長們能重視起來,兒童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如果他的朋友們沒有帶他去見心理咨詢師,或許他會終其一生為他的童年經(jīng)歷買單,為童年而活,這將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后面人生的經(jīng)歷就好像是書中說的三原色,在這張紙上添加各式各樣的色彩。

  今天寫這篇讀后感,剛剛讀到這本書的第九章,寫著寫著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也想到了我兒子小時候,后悔自己沒有早點意識到這些道理,現(xiàn)在我兒子已經(jīng)上高中了,還好不算太晚,以后我應該懂得如何跟他溝通了,他小時候我總兇他罵他,嫌他寫作業(yè)慢、嫌他學習不認真、嫌他考試成績不好,現(xiàn)在我后悔了,特別后悔,這對我兒子心靈的傷害該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經(jīng)對他說了些什么,如果我當時能意識到這些,如果當時我讀了這本書,可現(xiàn)實中沒有如果,那些總埋怨自己孩子這不好那不好的家長該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賞的,他們咧著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開心的蹦跳也好,這些都是淋漓暢快的,他們現(xiàn)在是單純的,早晚有一天,孩子們會面對復雜的世界,會經(jīng)歷我們成年人不愿經(jīng)歷的事情,那個時候,孩子們才會變得更聰明,更成熟。

  讀完全書還會分享,第一次寫讀后感,看到的朋友給點鼓勵,給點意見。希望我們都像蛤蟆先生一樣,變得越來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

  初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不像書名那樣簡單易讀,雖然故事的展開是那么的平淡無奇,但是每一個章節(jié)都給現(xiàn)實中的我們不同的啟迪。

  文中蒼鷺是怎樣一步步地讓蛤蟆自己修復了心理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佛洛依德說過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鄙羁探沂玖,一個人要改變自我,必先要有認識自我的前提。而一個成年人的自我現(xiàn)狀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童年經(jīng)歷。早期的經(jīng)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關(guān)鍵線索。而且從出生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發(fā)生的一切不僅影響了一個人后來的生長,也牽涉了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這種心理視角是一個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決心要改變。我覺得說得很對,小樹苗栽下去了,不對它進行修枝剪葉,說長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個坐標,變成人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自我會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個詞說,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自證預言”。文中提出的這個觀念對我的思想是震撼的,為什么現(xiàn)實中的我總是老樣子,無法改變?這是我提出的問題,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真做好,想得到家長或者上司的表揚和認可,這樣的正循環(huán)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控制事情的發(fā)生(認真做好事情),從而確保預言成真。但是得到認可之后換來的回報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處可以引申閱讀艾瑞克。伯恩的《人間游戲》一書),人生的邏輯是對的,但是用錯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個“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的人都處于父母狀態(tài)),處在這個人生坐標的人喜歡玩“NIGYYSOB”、“你為什么總是讓我失望”等游戲,處在這個坐標的人的最極端行為是謀殺!有多少父母是這樣在對待自己的孩子?證實了這一點要及時反思自己對于孩子的教育。同樣,處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標的人最極端的行為是自殺,這個坐標有多少在當前教育壓力下和父母錯誤教育下的孩子是處于這個坐標的呢?由此推理,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標上去呢?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tài)。這個三位一體代表了人格的結(jié)構(gòu)。兒童的自我狀態(tài)里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父母的'自我狀態(tài)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狀態(tài)和養(yǎng)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狀態(tài)才能學到關(guān)于自我的新知識。成人狀態(tài)這么重要,但只能通過鼓勵才能讓別人進入成人狀態(tài),只有他自己才能決定要怎么做。為什么說成人狀態(tài)很重要,因為父母和兒童狀態(tài)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緒的發(fā)生都是自然發(fā)生的,是大腦的條件反射,就像在演戲一樣,是處在父母和兒童狀態(tài)的自我選擇了當時的情緒。

  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自己都要進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緒化的狀態(tài)還是在理性的狀態(tài),在我看來,理性狀態(tài)就是成人狀態(tài),不知道對不對,按照邏輯來說,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文中也說了,只有你為自己負責,才能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quán)的,你才有力量來改變處境。

  蒼鷺扮演的是咨詢師的角色,咨詢師最重要的是通過傾聽做到共情,通過提出問題,比如說通過這件事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等等,來引導對方審視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同時也能讓對方釋放自我和壓力,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從反思中學習和領(lǐng)悟。我覺得這是作為咨詢師最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來說,作為父母面對孩子,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開展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長。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才能引好正確的路。

  蛤蟆先生在講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過反思: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xù)而來的因果循環(huán),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jīng)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我覺得這應該就是這本書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當下,聽內(nèi)心的聲音,做出改變,愛自己。

  在第十四章結(jié)尾的時候蛤蟆面對蒼鷺的提問,發(fā)泄了自己的憤怒,他從依賴變成了對抗依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tài)。第十五章又在回顧這個過程的時候講解了心理學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過對蒼鷺的憤怒宣告了對自己擁有主權(quán),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心理成長過程,結(jié)局是完美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2-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5-27

(精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5-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6篇(優(yōu)選)12-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范例(15篇)05-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精華15篇]05-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熱門】05-2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常用(15篇)05-29

大班《寄給蛤蟆的信》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