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匯總[15篇]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jié)之中,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F(xiàn)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青石刻經(jīng),青史永存。就像“正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一樣,中華五千年文明不絕如縷,薪火詠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用全新的方式為我們解讀尚書之妙,牧野宣誓,大禹定九州,伏生授經(jīng),中華民族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偉大民族精神慢慢地滲透了我們的心。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睆男《炷茉?shù)拇笥碇嗡适卤恢匦卵堇[,剛毅堅卓的精神震撼人心。常說華夏九州,卻不知大禹的足跡遍布九州,禹跡又量九州,十三年的艱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是他背后是敬仰的底氣。為國為民,大禹放棄了許多但換來了洪水消退、民生安定的回報,換來了華夏九州大地的版圖,其定九州之精神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稍浀媚莻偉人,為研究核武器他三十年未曾歸家,舍棄小家只為護國家遠航,功成之時便是他名留青史之日。他是黃旭華,中國核武器之父,三十年隱姓埋名從一無所有到全盤勝利,這其中的苦與難不親身經(jīng)歷怎能感同身受?剛毅堅卓是他的側(cè)寫,如同大禹定九州,沒有辦法那便踏遍華夏研究每處險情,沒有研究條件那便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援助那便自己拼出一條血路!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倍潭12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周武王在牧野宣誓,誓要討伐紂王還天下太平,他實現(xiàn)了他的誓言。周武王何以5萬軍隊抵抗紂王70萬大軍?因為他順應(yīng)天意;何為天意?民心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奔q王視黎民百姓如草芥,而武王卻心系百姓以民生為本,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王贏得了萬千百姓的心,其力量之浩大磅礴,非你我所能想象。牧野之戰(zhàn)后,武王的仁善之義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直至今時今日。20xx我們雖歷經(jīng)重創(chuàng),但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我們?nèi)钥梢宰院赖匦迹褐袊讶婷撠,步入小康社會!盀榱巳嗣竦纳踩,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無數(shù)個日夜醫(yī)療人員仍奮戰(zhàn)在一線;無數(shù)條崎嶇的道路都留下扶貧干部深深的腳印,我們的黨不放棄每個患者,不放棄每家貧困戶,同死神強搶人,為人民開辟通往幸福的道路。人民是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更是黨心中最深沉的愛與牽掛。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舍命護《書》第一人”,伏生是個傳奇人物,他畢生習《書》護《書》傳《書》,愛子妻子相繼離他而去,而他終于完成了畢生執(zhí)念,當漢武帝派來晁錯時,伏生知道他的愿望化作了現(xiàn)實。一生的擔憂與苦難,伏生從未放棄,他對文化的`珍視與熱愛不絕如縷,薪火相傳。你可曾記得懷抱30毫克鐳千里走單騎的趙忠堯?當他潛入清華將鐳偷出時,他就是民族最偉大的英雄!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無數(shù)像趙忠堯一樣的學子默默擔負起了將教育之火傳承下去的重任,教育的種子在昆明發(fā)芽,在西南聯(lián)大長成了一棵舉世矚目的參天大樹,中國教育事業(yè)被無數(shù)學者守護,茁壯成長。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愿華夏文明生生不息,薪火詠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1、主持人和嘉賓預熱典讀會,太吸引人了!
嘉賓都是重量級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尚書》學會的錢會長等。
幾個人侃侃而談,提綱挈領(lǐng),就把尚書的重要性提了出來!渡袝穼τ谌A夏民族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構(gòu)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其中提到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說明了這是一本對全民和國家都有好處的書。
《尚書》是源頭,就連后來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以及荀子所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書中的這句話演變而來的。
所以說,尚書重要,因為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2、多舞臺話劇場面演繹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國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親自掛帥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倪大紅親自出演保護《尚書》一輩子的伏生,演繹了一個精彩的伏生救《書》圖。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伏生從圖書館里偷偷地把尚書運了出來,因為那時候是竹簡記錄,現(xiàn)在的一本書那時候得寫一車竹簡,所以老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甚至犧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書》運回老家。
沒想到,家鄉(xiāng)也是戰(zhàn)亂不斷,為避戰(zhàn)亂,伏生就把尚書藏到了家中墻里,20年后,拿出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損毀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內(nèi)容還算完整。
故事雖簡單如此,但是用話劇表現(xiàn)出來就難了,可是央視和請來的藝術(shù)家門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傳書、伏生童年學《書》等幾個歷史場景,分別在搭建的`多個舞臺上演繹,夢幻的燈光,場景的無縫切換,演員陣容的強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贊不絕口。
3、撒貝寧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貝寧和伏生先后穿越20xx多年的時空進入對方的生活空間并與對方進行對話,這個編劇編得太厲害了,把現(xiàn)代人的疑問提出來,讓伏生解答。
節(jié)目的最后,再請伏生穿越到現(xiàn)在的圖書館,讓伏生知道現(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想要看尚書唾手可得,因為人人都有手機,搜啥有啥,這樣也可以告慰為保護《尚書》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當然,書中對孔子修尚書,他的后人孔安國致力于推廣尚書,也有所提及。
總之,《尚書》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傳承下來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揚書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國》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視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這本上古文獻解釋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讓普通人也理解了這些古老的東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這些知識一定會滋養(yǎng)更多人的心靈,并點亮他們的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典籍里的中國》這檔萬眾期待的節(jié)目,以《尚書》開篇,以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為核,以戲劇化結(jié)構(gòu)、影視化表達為形,在相對有限的時間篇幅里,傳遞出極強的信息濃度和極高的精神亮度。
追尋華夏文明之源,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戲劇和影視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令人拍案叫絕。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它帶領(lǐng)觀眾回到思想的源頭,體悟發(fā)端于《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的奧義,了解九州從何而來、華夏自古一體,思考到底什么是中國,又是什么成就和塑造了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中,伏生向晁錯傳《書》的情景讓人十分感動。年逾九十的伏生緩緩道來藏書不易,講解其中篇章,聽者晁錯一臉敬佩之情,眼中飽含淚水。
堪稱神來之筆的,是伏生向“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發(fā)問“兩千多年后的人還讀《書》嗎”后,撒貝寧帶他穿越到了現(xiàn)代。伏生與今天的孩子們一起背誦《禹貢》,此情此景,和戰(zhàn)國時期的童年伏生搖頭晃腦背誦《禹貢》的樣子形成了奇妙呼應(yīng),時間被高度濃縮,觀眾甚至能感受到先賢穿透時光而來的殷切的目光。
尤其是伏生最后的回眸,在一眼千年之間,道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限希冀。他仿佛在問今天的每一個人——當《書》的命運不用再流離失所,當讀書已經(jīng)如此觸手可及,你們珍惜當下了嗎?《書》的未來還會更好嗎?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讀《尚書》?答曰:“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我們巴音孟克的企業(yè)文化里,也有一條“修身持家治企業(yè),為己為家為企為社會”?梢姡奂词谴髳,大愛也是小愛。所謂的修煉自身、經(jīng)營家庭、管理企業(yè)、大愛天下,彼此間的關(guān)系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個,企業(yè)就會像一個人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一樣,殘缺不完美。
說到這,就要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如今浮躁的社會,好像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靜心研讀一本典籍,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典籍里的中國》不是一場古文電視科普課,而是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時代之河”,它既能追溯到山高水長的源頭,又能盡情流向遼闊自由的大海,其思想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都得到了升華。
《典籍里的`中國》之所以有意義,在于它對沉睡了的公共記憶是一次有力喚醒,也是對一段歷史表達的有力見證。
感恩巴音孟克企業(yè)文化,順自然,行大道,陽謀愛,育化生,讓我們不斷修心、精進!
感恩在中央電視臺這個國家級大眾傳媒上,用最大眾的方式傳播我國最古老、最難讀的經(jīng)典,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今日我院組織觀看的《典籍里的中國》以別開生面對話先賢的方式帶我們走近宋應(yīng)星,影片里的他說:“功名進取毫不相關(guān)”,并向底層勞苦群眾請教,在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正應(yīng)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言。
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的過程中,他以永不言敗、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勞動中記錄并著成《天工開物》一書。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此書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作為江工學子的我們,自入學起便深受天工文化的影響。在這片以弘揚天工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開展對天工文化的.深入研究,著力發(fā)掘其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工匠意識、生態(tài)思想等積極因素的沃土上,我們以探索者的姿態(tài)致知力行,躬行不輟。相信未來我校的天工文化自信必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必將更加昂揚。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國》。
通過這部戲,我認識了一生愛《書》如命的伏生爺爺(本名伏勝);伐紂的周武王;代皇上聽《書》的'晁錯。
這里還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鲎浴渡袝D潦摹饭(jié)選。
我還認識了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荊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這就是華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產(chǎn)豐盛的九州。
我知道鯀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稱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親是姒鯀,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見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換大禹治水。大禹還有三過家門
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這部戲后非常感動,還和爸爸媽媽玩了記九州,太高興了,我和爸爸媽媽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我感覺文字都活了過來,中國古籍離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有這么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么一個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為前人所不可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guān)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么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他尋山遠游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岳、游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jīng)三十余載,融入自然、敢于實踐、嘔心瀝血,終于著成《徐霞客游記》。游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著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為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為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恒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xù)前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大家了解《本草綱目》嗎?《本草綱目》是一部影響世界科技進步的奇書,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專著,其內(nèi)容還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化學以及天文學、氣象學等領(lǐng)域。先后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傳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典籍里的中國”的文化類節(jié)目,了解到了《本草綱目》《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著名的中國典籍。
“典籍里的中國”是撒貝寧主持的節(jié)目。每一期都會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戲劇演繹,介紹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節(jié)目,講的是《本草綱目》。《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他父親是一名名醫(yī)。李時珍也十分想像父親一樣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讀書,便對他說:“行醫(yī)難,你不要像我一樣,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讀書,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時珍并不罷休。他三次向父親請求,答應(yīng)他去行醫(yī),他的父親最終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問他:“你為什么要行醫(yī)?”李世珍說:“我想造福百姓,給他們治病!崩顣r珍的父親后來終于答應(yīng)了。李時珍也隨父親四處行醫(yī),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歷代的本草書有許多地方有錯誤。他就下定決心,要修訂一本新的本草書,以防百姓看病時抓錯藥。李時珍四處行醫(yī)積累醫(yī)藥學知識,在民間搜索藥方,歷經(jīng)年,終于寫寫出了一本部、52卷、近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首次將本草用綱目分類。當他要去印刷時,當?shù)刈畲蟮臅虒λf:“這本書有0萬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雖然想幫助先生,但是真的無能為力呀!”李時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書商想了想,說:“如果能求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王世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會競相印刷!崩顣r珍聽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貞作序。他到了王世貞家,經(jīng)過多次求見之后,才順利地見到了王世貞。王世貞看了書之后,也被震憾,答應(yīng)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擔心這本書還有紕漏,又拿回去經(jīng)歷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讓王世貞作序。終于書商胡承龍愿意印刷此書。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書剛刊印好,李世珍卻撒手人寰。
在當時情況下,寫《本草綱目》十分困難。但是李時珍不畏困難,逆流而上,最終終于刊印出版。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堅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堅持就是不怕困難,不放棄!堅持,就是將自己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篇》,簡意為“戰(zhàn)爭,關(guān)乎國家的緊要之處,系及千萬生民的存亡,不能不仔細探究。”孫武先是著成了《孫子兵法》這一被后世誦為“兵家圣典”的大作,后又為吳王闔閭獻計近十載。最終,卻也抱著無窮的失望遠離戰(zhàn)爭,歸隱山林。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庇纱丝梢姡☉(zhàn)爭的一切行為,大多都是為了最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找到最正確便捷的道路,真正做到“善之善者也”。往后延伸,我們便可以知道要“慎戰(zhàn)”,“重戰(zhàn)”。慎戰(zhàn),即為量力而行。倘若《長津湖》中部隊在行軍遭阻時殺敵心切,又豈能安全地隱蔽起來?而重戰(zhàn),就是在必要時傾盡全力,不辭勞怨達到目標。
孫武,童年時祖父立功,被賜姓孫。后在少年時期,歷經(jīng)“四姓之亂”,叔父被構(gòu)計陷害,因而立下傳孫氏兵法之大計。逃往吳國著書期間,偶遇并救下伍子胥。伍子胥父兄本為楚國忠臣,卻慘遭奸臣陷害,死無葬身之地。伍子胥報仇心切,逃往其對立國吳國,在與孫武結(jié)下刎頸之交后,互相別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番奔波之后,伍子胥助闔閭上位,得到重用。伍子胥不忘大恩,一日七次向闔閭舉薦孫武,吳王熬不住勸,接見了孫武。
孫武是何許人也,其才干一下被闔閭看中。念吳國大業(yè),闔閭積極向?qū)O伍兩人詢問計策。兩人齊道曰:“要想滅楚,先需強吳,而后肄楚,最后決戰(zhàn)!睆妳,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準備,提升自己的才干,從實質(zhì)出發(fā);而肄楚,就是要探清目標虛實,不打沒有信心的仗!爸褐,百戰(zhàn)不殆”便可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最后的“決戰(zhàn)”,往往是最關(guān)鍵的!氨鵁o常勢,水無常形”,到了真正的最關(guān)鍵的時機,往往學會變通者才可取勝。
在孫武的建議下,闔閭下令廣積糧倉,高筑城墻,此是為第一步。而后,派兵騷擾楚國邊界,而又不動干戈。幾年的準備下,楚國終于按捺不住了,派兵伐唐。此乃兵家之大忌,十三連勝國內(nèi)象棋冠王有云:“子不在多,關(guān)鍵在于戰(zhàn)術(shù)的`得當,兩翼空虛,便給了敵軍可乘之機!边@一伐唐,給了吳國一個機會,便一舉在柏舉給了楚國當頭一棒。眼看大捷在望,吳軍卻開始就地燒殺作樂。盡管孫武百般勸告,依然不被闔閭所聽。孫武念想已經(jīng)完成使命,自己也不再受用,干脆又退了山林,與伍子胥再次相別。
不久,夫差繼位。昔日的大捷士氣早已被打得消散,碰巧又受權(quán)臣蠱惑,賜死了伍子胥,可憐一代賢士,還是落得其父兄的下場。話說,沒有了賢臣的輔佐,夫差很快被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國。唉,驕兵必敗,武圣關(guān)二爺也正好是被呂蒙算計,敗走麥城。我們之中,又何嘗沒有第二個夫差呢?
孫武聽說此事,悲傷逆流成河。只嘆“死人不可以復生,亡國不可以復存”。孫伍兩人一世之交,還是不能在最后一刻相見。回想當初孫武為子胥熬的第一碗粥,我不禁思緒萬千:我們,也會有幾個至親的朋友吧……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20xx年10月19日,今天是來到第三期陜煤集團班組長綜合素質(zhì)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據(jù)課程安排,上午我們一起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節(jié)目。讓我嘆為觀止,受益匪淺。
忠孝美德,千古流傳。
大禹帝在帶領(lǐng)部落的時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隨他,視頻中,他幫助老人,愛護子民,大家說出了追隨有美德的人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心聲,這也說明了忠孝在現(xiàn)在社會的重要性,這一品德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教育好我們的孩子,讓忠孝品德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美德。
忍辱負重,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我們要學習司馬遷在逆境中不怕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基本,想盡辦法做好本職各項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們班組長的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安全管理等能力,讓員工干得舒心,讓企業(yè)獲得效益,才能實實在在體現(xiàn)咱們自己的價值。
知人善用,戒驕戒躁。
在我們工作中,部分人員或班組長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認為自己行,企業(yè)離不開自己,不去學習思考,不遵守勞動紀律等情況時常發(fā)生,不去與時俱進,最后很多這樣的班組長最終被淘汰。我們作為基層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學會知人善用,調(diào)動團隊的力量,激發(fā)班組員工積極性,運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個標桿,抓基礎(chǔ),定標準,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組的工作任務(wù),同時也能讓我們大家有方向,有目標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組的每一件工作,對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種提升。
勤思敏學,取長補短。
諸多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點,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總結(jié)得與失,才能不被歷史遺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偨Y(jié)前人的得與失讓我們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避免前人的錯誤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
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精神口糧,作為陜煤優(yōu)秀的班組長,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去學習感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天工開物》這本書由宋應(yīng)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sh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shù)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yīng)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我看了書,感到涉及面廣,雖然是文言文,但有譯文,注解,并配有圖,圖文并茂,雖然已經(jīng)有三百多年歷史,但傳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國,“學而優(yōu)則仕”是被廣大知識分子普遍認可和遵循的.“鐵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會飽讀詩書、參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應(yīng)星剛開始也是如此。29歲的宋應(yīng)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舉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來連續(xù)五次會試都名落孫山。這對當時還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后來他轉(zhuǎn)向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guān)”的學問,向底層勞苦群眾請教,立志有所建樹。
當宋應(yīng)星把志向從科考轉(zhuǎn)向?qū)崒W后,他便開始了不懈的實踐和奮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種,向各類人員請教,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記錄,終于完成《天工開物》的書寫作。
宋應(yīng)星這種永不言棄失敗,努力奮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發(fā)揚的。
貝多芬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
?只有不斷努力奮斗,才會有成功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微笑面對人生,沒有了怨言,也就不會有哀愁。一個人有了希望,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以樂觀的精神面對人生,你才會成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一聲驚雷忽至,萬千典籍破壁而出,被冠以“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得以舒展,在幽黯中熠熠生輝,隱遁千年的文化密碼得以破譯,在掙扎沉浮的文學史上匯攏交織。
《典籍里的中國》首期節(jié)目的主角,選取了《尚書》這部文化元典。通過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優(yōu)秀演員倪大紅飾演的浮生一角跨越時空的對話,帶領(lǐng)觀眾一同走進尚書?赐赀@期節(jié)目,很難不為之動容,我不知多少文物沒能躲過戰(zhàn)爭、盜竊的毀壞,在寂靜無聲的歲月里慢慢被人遺忘,多少古籍難以跳出盛極而衰的宿命,荒蕪的沙漠里、清冷的殿宇里藏著多少流傳千年光華璀璨的中華文明瑰寶,又是否有人聽見他們的哭泣。所幸《尚書》遇到了浮生,與其說是浮生不顧一切!稌,不如說他與尚書相互救贖。幼兒時代的浮生出口成誦:“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睂Α稌肪d延出濃厚的興趣,后來他在烽煙滾滾戰(zhàn)角吹響中,用盡一切護《書》周全。他的兒子因保書,以命拼搏后被亂兵殺死,他的'妻子不肯燃書取暖,最終倒在丈夫懷中病亡,永遠地留在了那片荒野!拔移、我兒我全家舍命護《書》,伏生先生發(fā)此慨論當之無愧。
記得在伏生先生聽聞漢文帝派晁錯前來學習尚書時,只短短幾秒鐘,先生眼神中流露出來的真情,我卻切身的感知到。他聽到自己讀了一輩子的尚書能夠被當今皇帝重拾時,他的心中就盈滿了淚水,往昔豪情流涌,踽踽獨行于世”的苦恨在剎那間都被化解;當他邂逅當世后人尊崇這部典籍的字字句句時,“不絕如縷,薪火相傳”便有了形狀,他看得見摸得到歷史的厚重。那憂愁一生的心頭肉被如此尊奉著,老淚縱橫,只扶著鳩杖跪地掩面嘆息,顛簸不破的歷史壓滿他的心枝。
表演結(jié)束后,蒙曼女士提出她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什么是中國?我想,中國是五子之歌中詠誦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青石刻經(jīng)青史永存的堅守與傳承;是幾經(jīng)波折離厄重重后“蓽路藍縷,創(chuàng)造文明,開天辟地”的勇氣;更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披山通澤決河定州的信念、是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戈,予其誓”的為民立命的仁心和浮生先生究其一生讓歷史脈絡(luò),歷歷重現(xiàn)逆流而行一段文化苦旅的篤定。
“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朝代興廢之由,個人修身之要。”可“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愿浮生與《書》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一部名著,延續(xù)千百年,歷經(jīng)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shù)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為《易經(jīng)》與《易傳》,相傳我國對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jié)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jīng)》;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為《易經(jīng)》作注而成《易傳》,經(jīng)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親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lǐng)。而后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為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于忌妒,將他囚禁于羑里,并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鉆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jīng)》。這就如同司馬遷后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巨著,我們就更不應(yīng)該為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guān)于《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jīng)”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zhuǎn)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里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么,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jīng)》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并著成《易傳》后,《周易》便開始偏向于關(guān)注內(nèi)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書轉(zhuǎn)為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為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zhuǎn)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認為,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guī)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有什么是你拼盡一生所守護的?
俗話說,唯有詩和遠方不可辜負。那么對于伏生而言,則唯有《書》與講《書》不可辜負。戰(zhàn)火的響聲,淹沒了他的嘆息;兵車卷起的灰塵,掩蓋了他護書的身影。豈不嘆,楚人一炬成焦土;豈不恨,戰(zhàn)爭紛亂擾安寧;豈不幸,伏生留書傳千古。他若僂之背影飽含了月歲的沉淀,所講之《尚書》實現(xiàn)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視《書》如命,拼盡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傳。伏生守護《尚書》一生,守護著寶貴華夏文明,照亮過去,更照亮未來。
當今日的我們安享繁華與和平時,邊境的石頭與棍棒無情地奪走四位戍邊英雄的生命!罢\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而不可凌”,在雪山書寫下自己一生所守護的,用行動義不容辭守邊防。“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陳紅軍、肖思遠、陳祥榕、王焯冉烈士將鮮血揮灑邊疆,衛(wèi)國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側(cè),責任在身,更是生死攸關(guān)之際為所守之中國,獻上自己的一生。英雄們愛國守邊,獻出生命,才得國土安寧,主權(quán)完整,人民生活康樂。
又有什么是你終其一生所追求的?
古時為了錢、權(quán)、名、利戰(zhàn)戈不斷,今時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該是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撐著信念去守護所謂的心靈至高地?
你心靈至高地,住著什么?可能對于如我們一般的學生,早已被社會范式填滿了名牌大學,可終點又何嘗在此,這不過是起點而已。所要追求的,不應(yīng)只是眼前的茍且。
我們很難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會希望與妻兒共讀《尚書》,陳紅軍烈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詩和遠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可最終,他們選擇他們所守候和追求的,還是這些讓我們永遠銘記的萬死以赴。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本拖駸o數(shù)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會的模范,也是每個人優(yōu)先具備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護何方?
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就像當年張繼名落孫山時寫下的《楓橋夜泊》留傳千古,而中舉之人卻沒人被歌頌。但張繼面對的卻是落榜的落寞,中舉之人面對的是明日的榮華富貴。
就像著名辯論賽“青年人到底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中說的——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加重量,去承擔更多的責任,但你可能會很辛苦;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的生活打拼。沒有說誰幸福誰不幸福,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幸福不同罷了。
熱淚滾燙,誰不是傾盡一生求一個好結(jié)果,無論過程如何,無論生命長短,終是成就了所追求的,守護長了所守護的,才是我們真正想得到的。
“魂兮歸來,以瞻家邦!蔽蚁,我所求的并不是明天的三餐,而是明天我能為充實自己做點什么;我所守的也不止于一隅,而是未來我能盡力守護這片土地上我所能守護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shù)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所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薄兜浼锏闹袊酚米犯菰础⑴哉鞑┮姆绞娇v橫上下五千年,從文明的起源講到現(xiàn)代的傳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遠大,撫今追昔、氣勢磅礴。節(jié)目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以優(yōu)秀典籍為舟,帶觀眾暢游華夏文明之長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賢如何燃萬古之明燈;古人穿越到當下,看后世如何傳千年之經(jīng)義,以強烈的儀式感、厚重感、歷史感,讓我們知曉中國人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該去向何方,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化于行、內(nèi)化于心,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讓我們以砥礪奮進的拼搏姿態(tài)奔向下個百年目標。
從《史記》中感悟家國矢志不移。
“炎黃子孫,千年不改,萬年不變!弊x《禹貢》而知九州即華夏,民心即中華,讀《史記》而知“華夏為何為一體,華夏自古是一體”。《史記》不僅記載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更傳承了先人們即便身陷囹圄也要赤心奉國的家國情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家國始終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從“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為國自沉汨羅江的屈原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遣戌伊犁的林則徐,從“節(jié)杖在手,浩氣長存”牧羊于北海、恪守家國氣節(jié)十九年的蘇武到“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為抗日戰(zhàn)爭變賣家產(chǎn)的吉鴻昌,無不體現(xiàn)了根植在炎黃子孫心底的家國情懷。作為新時代青年干部,應(yīng)從優(yōu)秀典籍中感悟先賢的愛國之情、于心底厚植家國情懷,常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報國之志,于心中激蕩“哪里需要,哪里去”的愛國之情,從小事做起,“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為實現(xiàn)“下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真正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
從《尚書》中讀懂精神一脈相承。
“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是伏生的堅持,賦予了《尚書》第二次生命,中華文化亦是如此。從抗日戰(zhàn)爭時“湖北省圖書館搭上最后一艘西遷的船,9.8萬冊圖書無一損毀”到“廣西圖書館兩次大轉(zhuǎn)移,終保古籍無虞”,“舍命護書”精神可謂一脈相承,也正因為一個個“伏生”,中華文化才得以綿延不絕,民族精神才得以薪火相傳。新時代下青年干部應(yīng)身體力行地將優(yōu)秀典籍中的“精神火炬”接過來、傳下去,更應(yīng)對得起伏生的“讀書”一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一句“讀”。在日常工作中,既要讀好優(yōu)秀典籍這本“有字書”,又要讀好基層工作“無字書”,將“不滅精神”應(yīng)用于群眾工作中,不能則學,不知則問,使自己盡快成為辦事的`“多面手”、基層工作的“村村通”。
從《天工開物》里讀懂民生重如泰山。
“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guān)。”宋應(yīng)星年輕時,也曾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科舉考試的屢屢落第,使他無法通過出將入相的方式,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成為殿堂里的圣賢。可他并沒有安于現(xiàn)狀,反而投身于實踐生產(chǎn)中,致力于民生之改善。在他看來,為民做事的途徑,并不止一條,既然做不了端莊的圣賢,便挽起褲腳、躬身實踐,做田里的圣賢。而他的“貴五谷而賤金玉”的理念與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的美夢不謀而合,兩位相隔三百多年的實干家跨越時空,在稻田里相見、相識、凝視、握手。這一幕,讓人感觸頗深。他們都是以大地為“卷”,以人生為“筆”,繪一方藍圖、富天下百姓的實干家。廣大青年干部要從中汲取力量、滋養(yǎng)初心,賡續(xù)“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民本精神,時刻將“民生”二字鐫刻心底,以“實”當先,以“干”當頭,更多地關(guān)注環(huán)境保護、住房安全、飲水安全、教育醫(yī)療等群眾切身問題,不圖一時之快、一步一個腳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zhàn)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zhàn),慎戰(zhàn),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zhàn)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后,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zhàn)獲勝。后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于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zhàn)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于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蔽覀冎,重戰(zhàn),慎戰(zhàn),但我們認為“戰(zhàn)”是為了“不戰(zhàn)”,戰(zhàn)爭不是爭權(quán)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wèi)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06-20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7-15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3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4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1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作文11-25
[必備]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09
觀看《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