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做a毛片免费视频,黑人在线播放,色婷婷99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八年級語文教案

時間:2023-11-06 11:28:51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并不等于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tài)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fā)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恶R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fā)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fā)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wěn)。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jié)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雖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執(zhí)策而臨之( )

  其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注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后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么“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認識?看看課后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yè)布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馬

  說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八年級語文教案2

  學法指導

  1、概述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罢f”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3、注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隸人:低賤的人。

  3、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jiù)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4、不以千里稱也: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以,把,用。稱,稱呼。千里:日行千里

  5、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shi二聲):吃一頓;虮M粟一石:有時要吃盡食料一石(dàn);颍袝r。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十斗為石。

  7、食(sì):同“飼”,喂養(yǎng)。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現。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竹制的馬鞭子,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食材。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同“才”,才能

  16、鳴:馬叫,之:代千里馬。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執(zhí),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19、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難道,表反問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雜說》。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教 學 流 程

  第一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通順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環(huán)節(jié)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群學(20)3、展示(15)4、鞏固積累(5)

  1、 導入學習內容。

  2、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作者的情況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作者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須是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的,有利孩子們掌握和識記)(對自主學習和解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與加分)

  3、 教師范讀文章,學生根據教師的范讀糾正讀音和自己的斷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讀。

  4、 1)自己試讀,要有感情。2)對子組互讀,互相糾正。3)小組內展讀,小群體互學。老師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5、 全班進行展讀比賽,由組內推選出一人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找出不足,教師給予評價。

  6、 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有時間完成下節(jié)課的內容。

  第二課時 預習展示

  學習目標:1、通譯全文。

  環(huán)節(jié)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群學(15)3、質疑+解疑+展示(15)4、鞏固積累(5)

  1、導入。

  2、自主學習,在前一課認真完成的基礎上,自己再根據自己的學習勾畫出自己還不夠熟悉或存在的問題,或者要告訴別人的重點內容。

  3、對組學習,把自己的疑問和感受講給自己的同伴聽一聽,看能不能解決問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留下來,等待小組解決。

  4、小組學習,將對組的問題拿出來,在組長的帶領下解決,把重點的或者是不會的不理解的提出來,質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學共同解決。

  5、解疑過程,聚焦到側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決留下來的問題,可以自由展示。

  6、鞏固積累環(huán)節(jié),由各組推薦一個人將其中一部分再作具體展示,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學習內容: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àn)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yǎng)。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滿足,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第三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2、歸結文章的寫法及中心思想。

  3、學習刻苦學習的精神。

  環(huán)節(jié)和時間預設:

  1、導入(5)

  2、自學+對學+群學(15)

  3、分組展示(15)

  4、鞏固積累(5)

  學習過程:

  1、小組交流,將自己本組內不會的知識和重點的知識找出來,一會在展示的時候要弄清。

  2、分配任務,小組重點準備這部分內容。

  3、根據小組分到的內容進行展示,補充與點評相結合。

  學習內容:

  1、構建全文結構圖(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慨嘆伯樂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無千里馬,而是無識千里馬的人。

  2、仔細閱讀第一段,體會內容,你發(fā)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引出論題的語句:表現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即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3)沒有伯樂,千里馬將面臨怎樣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細閱讀第二段,體會內容,你發(fā)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4)最后一句話的作用:對千里馬被埋沒和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4、仔細閱讀第三段,體會內容,你發(fā)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3)“執(zhí)策而臨之,天下無馬”的作用: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對食馬者不知馬的丑態(tài)進行刻畫,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愚昧、無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馬,食馬者,伯樂,各自比喻的是什么人。

  5、歸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托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與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6、結合全文內容,寫一寫你閱讀后的感受,可以從以下范圍入手:

  A結合文章談一談當今人才的使用情況。

  B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去做?

  D我們該如何對待千時馬這樣的人。

  E從全文中你獲得了什么體會。

  第四課時:鞏固展示課

  學習目標:1、背誦大比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展示讀后感,砸實對內容的分析。

  時間及環(huán)節(jié)預設:1、準備(5)2、背誦展示(30)3、鞏固積累(10)

  具體過程:

  1、每個組要準備大家一起背誦,根據正確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個組要推薦一名最優(yōu)秀的同學,代表全組進行展示,獲得分數,可以挑戰(zhàn)速度和準確度。

  3、科代表與老師抽取一個人代表全組背誦其中一段,獲得分數。

  4、抽取一人脫稿來展示自己的讀后感,根據書寫的深度與質量獲得分數。

八年級語文教案3

  內容預覽:

  《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前準備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將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記在卡片上。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一則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體播放生物入侵的相關資料)。教師講完后,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環(huán)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tài)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huán)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題解

  要求學生合上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

  要求學生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或幻燈)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a.小組內交流: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并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將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并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b.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采取的相應措施。

  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tài)度:--(段)

  采取措施:--(段)

  寫法探究

  O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并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于生態(tài)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tài)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

  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tài)知識,還能培養(yǎng)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鑒。

  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只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fā)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么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后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后)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業(yè)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查閱資料,了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八年級語文教案4

  一、學習目標

  1、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提倡人們在生活中應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

  2、 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

  3、 學習議論文嚴謹的思路,緊密的結構。

  二、教學設想

  1、 整體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 把握文章嚴謹的結構。

  3、 準確理解“靈魂”的內涵。

  4、 課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動自己的人或事。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 交流預習情況。

  1、 蘆葦(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攜(xié)嘈雜(cáo) 沐浴(my) 緬懷(miǎn) 萎縮(wěi)2、 平庸:尋常而不突出;

  平凡卑鄙:(語言,行為)

  惡劣;不道德。

  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無足輕重:無關緊要。

  顯赫:(權勢、名聲等)盛大。

  賢哲:賢明的人。

  緬懷:追想(以往的事跡)。

  (二) 導課:

  1、 讓學生談談感動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課題“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2、 作者簡介: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出版各類著作二十多種,其中《人與永恒》、《守望的距離》、《妞妞——一個父親的雜記》《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上》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當代具有號召力的學者、作家。

  (三) 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思考:

  (1)文章提出怎樣的觀點?

 。2)理出文章的思路。

  2、 學生討論交流:這是一篇談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議論文。

  文章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論點——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舉事例證明——“一切賢哲”都十分珍惜內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為例,說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著純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達期望——祝愿人們保持著純正的追求。

  (四) 精讀課文,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

  1、 默讀課文,思考:文章如何將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的?

  2、 學生討論、交流:

 。1) 第二段,舉例阿基米德和第歐根尼進行說理。兩個例子的角度又各有側重,一是生命將被別人奪取的時候,一是在地位顯赫的人物要提供幫助的時候,這樣就豐富地展示了賢哲們靈魂的內涵。精要的議論揭示了所舉事例蘊涵的道理:在這些有著豐富內在世界的偉人面前,無論是奪取生命的屠刀,還是至高無上的亞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無足輕重,不屑一顧;在這些有著高貴靈魂的偉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無價值。

 。2) 第三段舉一位作家的例子進行論證。它不是單純的舉例,而是把舉例和引用緊密相結合。既以王爾德本身的行為為例,又以他的`名言為據。側重闡述獻身于文選藝術的人,總是把它們看做寄托自己靈魂的所在。

 。3) 第五段先敘說一個少女在車廂中專心讀書的例子。

  3、 總結:文章舉例注意選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側重,事例的敘述突出重點,并且運用簡要的分析,將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五) 合作探究,能力遷移。

  1、 學完課文,你覺得一個人靈魂的高貴體現在那里?假如把“高貴”改為“高尚”,好不好?討論交流:一個人靈魂的高貴體現在:A有思想 B有豐富的精神財富,C有一種純正的追求。

  把“高貴”改為“高尚”不好。因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內容主要不是提倡一個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較高的審美趣味,“高貴”雖然也指人的品質,但說人的高貴,又不限于品質這一個方面,本文的“高貴”主要強調的是人要“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2、 說說你在平時的生活中發(fā)現過的“動人的光彩”。(引得學生理解“動人的光彩”即能夠堅守住自己的靈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質的競爭中享有豐富的精神追求等。)六、總結全文,拓展練習。

  3、 文章運用舉例,引用等說理方法,說明了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道理,提倡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

  4、 練筆:從自己的記憶里,選取一則“會閃放出動人的光彩”的平凡事,字數150字左右。

八年級語文教案5

  教材分析:

  《三峽》節(jié)選自《水經注·江水》。《水經注》作為一部為《水經》作注的地理專著,其重點是“水”以及與“水”緊密相關之處,這是它與其他山水游記重要區(qū)別。本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再用或濃烈或淡雅的筆調,凝煉生動地描繪了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不過,無論寫什么季節(jié)的江水,又都與三峽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山的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至于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山”為首,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

  教學設想:

  1、運用圖書館、網絡媒介等。讓學生自己來查找所需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利用資料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2、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自主地探尋知識。在視聽想象中,鍛煉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模仿運用。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注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學會翻譯,理解課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達到背誦的目的。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2、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豐富文學素養(yǎng),進而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

  ①查找有關三峽的知識、圖片等。

 、诮柚⑨尯凸ぞ邥鉀Q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劾首x課文。

  2、教師準備資料:

 、佟对捳f長江》中關于三峽的影片剪輯。

 、凇案鎰e三峽”文化專題的圖片、繪畫等。

 、圯o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

  啟發(fā)討論、互動合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多媒體屏幕:一幅兩岸高山,中間流水的三峽圖)

  1、由三峽的“峽”字破題導入課文:峽是什么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義。(兩山夾水的地方)

  2、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要表現三峽,一定要抓住什么景物來表現呢?(山、水)

  (二)觀看《話說長江》中有關三峽的一段錄像,請學生用畫筆把三峽最美的景畫出來或用自己的話把它描述下來,特別是畫出或寫出山和水的特點。

 。ㄈ┩瑢W分組討論評價,選出最佳“三峽小畫家”和“三峽小作家”。用多媒體展示他們的作品,并請獲獎者和小評委們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特別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突出了三峽山水的什么特點。

  (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基礎學習。(多媒體內容隨具體情況而定)

  1、其實,遠在北魏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就曾經描述過三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看他是怎樣寫三峽的。

  2、學生看注釋,主動獲取有關酈道元、《水經注》的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闕嶂曦襄溯湍……并找一找這些詞在哪些句子里,說說含義。同桌之間可交流討論,共同解決。

  4、聽錄音,指導學生朗讀,從整體把握課文。(可單個讀,可分男女生讀,可整體朗讀)

  劃分句間停頓點撥:第1自然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五、課后練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ㄒ唬┦柰ㄎ囊。(多媒體顯示疑難字句)

  分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點撥引導,集體解決疑難字句。

 。ǘ┏鍪舅伎碱},請同學思考、討論完成,做好圈點勾畫。(多媒體顯示思考題)

  1、閱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三峽山和水的語句來,分別做好記號。

  2、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字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每個季節(jié)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關鍵字詞用“”表示。

 。ㄈ└鶕陨蠁栴}分析課文,達到背誦目的。(多媒體板書)

  1、請學生朗讀有關山的語句,找出關鍵字詞說明山的特點。

  關鍵字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2、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山的語句。

  3、請學生朗讀有關水的語句,說出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順序:

 、偌竟(jié)順序:夏、春冬、秋;

 、诟鶕赏娇莸淖兓^程

  4、請學生找出關鍵字詞說明每個季節(jié)水的特點。

  (1)夏季:

  關鍵字詞:襄、阻絕、朝發(fā)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層層鋪展)――險

 。2)春冬:

  關鍵字詞: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動靜結合)――趣

  (3)秋季:

  關鍵字詞:寒、肅、凄、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面描寫)――悲

  指導學生注意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

  5、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水的語句。

  6、給學生一定時間,獨立溫習背誦全文,最后齊背。

 。ㄋ模┙Y合自己的作品,談談對本文的感受,然后試著模仿或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引導學生從語言運用、材料安排、結構布局等方面分析。

 、俦疚恼Z言精練,僅用百余字,卻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諸多氣象。

  ②語言富有表現力,情景交融,三峽的千姿百態(tài)盡在眼前。

 、勖鑼戫樞蛳却蠛笮、先總后分,層次分明。

 、苓x取極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幾筆,使讀者身臨其境。

 、莞鱾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薰P法多變,有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工筆刻畫,有全景鳥瞰、特寫鏡頭等等。

  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有理有據,都值得鼓勵。如學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師補充講述。

  學生模仿、修改后的作品,教師要及時關注、指正、鼓勵。

  (五)拓展思路,展示學生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有關三峽的古今詩詞、歌謠以及三峽工程,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n后練習。

  1、背誦課文,摘抄精彩詞句。

  2、補充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和余秋雨的《三峽》,比較三者之間的異同。

八年級語文教案6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弄懂句子的含義。

  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第1課時

  《答謝中書書》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資料助讀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陶隱居集》等。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題中的“答”是“回復”的意思!爸x中書”,即謝征,字玄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舍人(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皶,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三、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頹(tuí)能與其奇者(yù)..

  2.重點實詞

  (1)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四季)....

  (3)曉霧將歇(消散) (4)夕日欲頹(墜落)..

  (5)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

  3.一詞多義

  夕日欲頹(將要)(1)欲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指欣賞)念無與為樂者(連詞,和)(2)與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自

  自康樂以來(從)

  4.詞類活用

  夕日欲頹(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墜落).

  5.古今異義

  (1)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2)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精神萎靡).

  四、研讀課文

  1.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2.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3.“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4.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小結

  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fā)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六、板書設計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仰視——高峰入云俯瞰——清流見底四季景答謝中書書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寫景

  曉霧將歇日變景夕日欲頹

  抒懷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第2課時

  《記承天寺夜游》

  一、導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xiāng)、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課題)

  二、資料助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于是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三、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1.生字注音。

  解衣(jiě)藻荇(xìng)遂(suì)未寢(qǐn)....

  2.一詞多義

  尋張懷民(尋找)尋未果,尋病終(不久)

  _

  3.古今異義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古義:只是;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

  (2)相與步于中庭(古義:院里;今義:庭子中間)..

  4.詞類活用

  (1)相與步于中庭(名詞作動詞,散步).

  (2)懷民亦未寢(名詞作動詞,睡;臥).

  四、研讀課文

  1.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2.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郁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閑人”二字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復雜情感?…

  “閑”字飽含著作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心情的寂寞,面對挫折逆境的豁達,面對孤獨人生的感慨……也使我們看到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故其筆下的月夜才如此空靈、皎潔。

  5.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渲袩o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寫?zhàn)嵉脑鹿。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胺e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給人以一池春水靜謐之感!霸、荇交橫”是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給人以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這個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蘇軾的文字,賞到了與眾不同的月景,更賞到了雖處逆境卻依然廓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相信大家從中可以獲得一種人生的感悟。林語堂曾這樣評價蘇軾: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如果大家對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興趣的話,建議大家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F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八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菔癄(kū)

  粗糙(cāo)

  龜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稌r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

  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guī)律。巖石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磶r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W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

  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蹘r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

 、軒r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輲r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梢哉f,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

  (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

  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梢哉f,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yè)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菔癄為題,寫一篇短文。

八年級語文教案8

  內容預覽:

  第1課《日出》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觀察日出所產生的不同感受。

  2.學習文章運用襯托、對比來表現日出的壯觀和瑰麗的寫法。

  3.引導學生用心靈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作者如何借助襯托、對比等寫法,表現壯觀和瑰麗的日出。

  難點:文章細述兩次未見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關于日出的描寫,對后文描寫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學時數

  3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帶學生去觀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寫性小作文。

  觀察前指導:

 、儆眯撵`去親近自然。不同的人觀察同一景物會有不同的體驗,受到個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響。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谟^察要細致?蓮亩鄠角度、多個方面去觀察,如:天空的顏色,天上各種景物的特點和變化等。并用心體驗:這些景物景象讓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聯想和想象?

 、勖鑼懸惨氈?梢圆捎枚喾N修辭來幫助表達。

  批改時注意:①真實的個性化的感受。②生動細致的觀察與描寫。

 。ǘ┌才疟疚牡念A習。

  第二課時

 。ㄒ唬⿲

  以講評上一課時的小作文引入。講評的著重點:能觀察和寫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個性化體驗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語言的生動性。

  現在我們來閱讀欣賞《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和描寫日出的。

  (二)解題

  參見本教材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注意介紹寫作時間與背景。

 。ㄈ⿲W習新課

  讓孩子挑選他們喜歡的段落來朗讀(可集體讀,也可分組或一個一個輪流),并談談為什么喜歡這個段落。

  1.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與節(jié)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巖頭,面對著/彌漫的/云天,在一瞬時間內,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看火、熱、生命、光明怎樣一起/來到人間。

  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

 。ㄖ匾簦. ;停頓:/)

  2.討論:作者的描寫跟剛才你們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關于日出、特別是色彩方面的新詞句有哪些呢?

  引導學生注意本文細致的觀察和描寫,以及采用修辭產生的效果等。

 。1)細致寫出日出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天空呈現的色彩變化。如:

  清冷的淡藍色 黑沉沉 紅帶 紅海 暗紅色的光 黑色無邊 磁藍色 墨藍色 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 紅得透亮,閃著金光 更紅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產生的表達效果。如:

  我們一言不語地觀看,那緋紅的小球在天邊升起,一片冬意朦朧的光照擴展開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間,只是這里或那里露出來一塊塊干的土壤。

  問:海涅的這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濫到底寫的是什么?

  --寫的是云海和它的狀貌。作者實際是站在布羅肯高峰上,他說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為就是說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給人造成了錯覺。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寫出晨曦微明中從高峰遠望,云海茫茫給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寫云海,因為常見,就很難給讀者新鮮的沖擊力,而作者這么一寫,就把他那份獨特的感受,細膩而生動地推到讀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紅了。這時一切一切都寧靜極了,整個宇宙就像剛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一樣溫柔、安靜,充滿清新、幸福之感。

  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用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來比喻整個宇宙?這個比喻與后面的議論有什么關系?

  --與文章所表達的歌頌祖國的主旨相關,因而對后面以議論抒情的方式來歌頌新中國起到鋪墊的作用。寫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國剛成立9年,全國正處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種較為常見的修辭手法,目的是使表達的事物生動形象。但是,用什么來比喻是有講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語言風格上的一致性。

 。ㄈ┎贾米鳂I(yè):

  1.本文重點字詞練習:解釋詞義,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蕭瑟 緋紅 拂拂 無羈 簇擁 瑰麗 黛色

  2.背誦最后一段。

  第三課時

  (一)朗讀最后一段。

 。ǘ﹩枺荷瞎(jié)課我們好像在探討怎么寫好景物,誰能告訴我,到底要怎樣才能寫好景物呢?(板書)

  --細致地觀察;細致準確生動地描寫;采用恰當的修辭;前后描寫的一致性和整體性等。(板書)

  (三)問:但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讓大家來幫我解決。你看:

  再向下看,云層像灰色急流,在滾滾流開,好讓光線投到大地上去,使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把云層形容為主動讓開的急流,這是云層的實際狀態(tài),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呢?

  還有:瞧!那跳躍的光柱又向前移動了,帶著一種肅穆的歡悅,向上飛似的擁出一輪朝日。

  肅穆的歡悅是太陽自身的狀態(tài),還是作者主觀的'感受?

  --事實上,本文許多句子都是這樣。要寫好景物,除了準確細致地觀察和描寫以外,一定還要有本人心靈的加入。才能夠寫出與眾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讓文字活起來。(板書)

  古人說:以情觀山,則情滿于山, 不論觀什么,都應如此。我們今天講的,可以說是以情觀天,則情滿于天吧。

 。ㄋ模﹩1:老師還有問題,本文不是寫日出嗎?可是你們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寫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別人文章,還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寫自己在印度和黃山兩個地方沒看成日出。(板書)

  問2:把這么多的文字花在這些方面是不是跑題了?

  --不是跑題。這樣寫使文章的表達豐富了。用別人所經歷的日出來烘托自己經歷的日出,用自己兩次特意等待日出卻終竟失望,來蓄勢反襯出這次飛機上看到的日出,顯出此次觀賞的彌足珍貴。

  這樣的寫法也是散文常見的寫法,我們常說的形散神不散。

 。ㄎ澹┩瑫r,我們還要注意,寫文章時不要為了形散,而沒有主題地隨意亂侃,或雖有主題,卻沒有按照主題來選擇和組織材料,那樣都會使文章雜亂無章,不知所云。

 。┛偨Y:如果說,上節(jié)課我們完成探討的是怎樣寫好景物,那么本節(jié)課我們探討的是--怎樣寫好寫景的文章。(板書)

  1.記住無論描寫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有自己心靈參與,文章才可能活起來。

  2.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和增加文章內容情感的豐富性,謀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對比的寫法。

 。ㄆ撸┈F在我們就牛刀小試一下。

  當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將小作文發(fā)給大家,上邊已經有老師對一些需要修改的語句畫出的批改線條。要求大家根據所學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謄抄在作文本上,作為正式作業(yè)。

 。ò耍┳鳂I(yè):

  1.完成課后詞句品味與積累。

  2.默寫最后一段。

  〔附〕板書設計

  日 出

  怎么寫好景物: 怎樣寫好寫景的文章:

  細致地觀察

  細致準確生動地描寫 + 心靈的參與(主觀感受)

  采用恰當的修辭 文章表達的豐富性

  前后描寫的一致性和整體性 -- +烘托、對比

八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及多種修辭手法。

  2.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體感地描寫方法。

  3.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挑戰(zhàn)下如何固守傳統(tǒng)的問題。

  學生分析

  當代中學生生活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對發(fā)達的時代,對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社會競爭與生存壓力有著不同程度的感受。紐約無疑集中了當代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顯著特點,是一座散發(fā)著無窮魅力的城市,異國的風情與文化對中學生有著足夠的吸引力。但面對物質文明的挑戰(zhàn)如何固守傳統(tǒng)又要調整腳步是現階段的中學生應該思考的的一個問題,也是本文內容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建議教師在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的賞析上。

  教學理念

  1. 注意把整體感知與精讀品析結合起來。

  2. 注意把誦讀與品味語言結合起來。

  3. 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物質文明兩面性的認識等作適當引導,不作為討論的重點。

  教學思路與輔助手段

  通過整體感知了解其描寫角度,體會動靜結合的特點。通過精讀品析語言,體會疊詞、疊句、排比、比喻、夸張等手法的作用。

  準備反映紐約豐富的物質文明和高節(jié)奏生活的幻燈;蜃寣W生欣賞電視連續(xù)劇《北京人在紐約》片段。

  教學實施

  導入建議

  1. 方法一:由欣賞紐約城市照片,觀看影像資料導入。

  2. 方法二:由對紐約的介紹導入。

  3. 方法三:由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紐約建筑、人物導入。

  互動流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對紐約的了解、認識有多少呢?

  生: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

  生:紐約是世界著名金融、貿易中心,有著舉世矚目的華爾街,帝國大廈肯尼迪機場等知名建筑。

  師:不錯。那么,一個生于黃土高坡,聆聽著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邊,置身于美國的第一大城市——紐約的摩天大樓之中,看著這座商業(yè)帝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帶著這種好奇,讓我們“走進紐約”,走進劉成章感受到的紐約。

  二.整體感知

  1. 檢查課前預習,指導學生掌握并積累下列字詞

  烙印 偉岸 喧囂 倏地 超塵脫凡 柳暗花明 橫空出世

  浸淫 砭骨 分道揚鑣

  2. 初讀并感知

  1)自由交流自讀感受

  師:現在文字障礙已經掃除,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完后,小組自由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我覺得紐約是一座充滿勃勃生機的現代化城市。

  生:我體會到了紐約快節(jié)奏的生活,似乎還感受到了生活與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壓力。

  生:文章語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極富表現力。

  生:我從字里行間還感受到了作者對故土家園的眷戀與熱愛。

  2)分析作者觀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師:同學們通過初讀從內容、語言、情感上等各個方面整體感知了課文。接下來讓我們再次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觀察紐約的,找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生:“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是從下往上觀看,用的是仰視。

  生:“俯首望去……”——是從高往低觀看,所以是俯視。

  生:“環(huán)顧四周……”——是平行觀察,是平視。

  師:作者分別從仰視、俯視、平視三個角度對景物進行了描寫,這樣安排有何作用呢?

  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這座現代化的城市。

  師:這樣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地反映描寫對象。除了多角度觀察描寫外,對景物還可以用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還可以用動靜結合的方法。課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描寫。

  師:不錯,課文嫻熟地使用了靜態(tài)描寫以及動態(tài)描寫的方法,描繪了紐約的都市風光,讀來使人目不暇接。課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靜態(tài)描寫,哪些地方用了動態(tài)描寫?試把相關的語句勾畫出來,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生:比如第一段描寫高樓大廈的句子,“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就是靜態(tài)的描寫。第二段寫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上,“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課文最后一段寫紐約的夜景,“不知什么時候,暮色已從紐約的每個墻角每棵樹后鉆出,蒼茫迷蒙,并逐漸濃重起來。”都是靜態(tài)描寫。

  生:靜態(tài)描寫,似乎是用在用畫筆為讀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讓我們看到客觀事物真實的樣子。

  師:就像這位同學所講的,用靜態(tài)描寫不僅能勾勒出景物的輪廓,這樣寫還能夠讓讀者比較清晰完整地了解客觀景物的實況。我們再來找找動態(tài)描寫的語句。

  生:第二段“萬里長風如透明的長天巨龍,正以七八十里的時速掠過,龍爪和龍鱗碰著、撕扯著每個人的衣裳和頭發(fā),使每個人艘狼狽得如同龍的掌中玩物,無法站穩(wěn)。”

  生:第四段“乘電梯耳膜受著強壓,降落下來立即墜入喧囂!M可以坐在街心島上享受免費按摩。”

  師:請同學們反復朗讀這兩個例句,閉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說出來。

  生:讀到“長風萬里……”的時候,我聯想到了蘇軾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边@段話化靜為動,寫出了風大樓高的特點。

  師:這位同學的聯想的確非常豐富。將登上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寒氣砭骨的感受與古人“高處不勝寒”的感受聯系起來,體會非常深刻而獨到。

  生:讀到“乘電梯耳膜受到強壓……”一段,我仿佛此時正置身于繁忙的紐約街頭,感受著這座現代化都市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

  師:動態(tài)的描寫,不但將事物寫活,也充分地反映出紐約充滿活力與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

 。ǖ2課時)

  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整體把握了課文的內容,了解了多角度描寫以及靜態(tài)和動態(tài)描寫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重點文段和文句的閱讀進一步學習本文語言。

  三.深入研討

  1.短句及其作用

  師:范讀課文第四段,讓學生聽讀時標出語言節(jié)奏急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生:“顧客的嘈雜。黑人的鼓聲。警車和救護車的尖叫……”表現出紐約喧囂嘈雜。

  生:“路。直線。交叉線。弧線。拱起的線。隱沒的線。圓圈。有重疊的線,甚至,纏在一起的線! 表現出紐約的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發(fā)達。

  師明確:這些語句幾字一頓,語言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昂奮。

  2.疊詞、疊句以及排比的運用

  師:這篇課文在語言上還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通讀課文,揣摩品味。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后再小組交流合作,共同探討。

  生:“好象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嶺、一切峰巒,都一齊匯攏到這兒來了!”采用了排比句式,充滿了氣勢和力量,表現了紐約高樓林立的樣子。

  生:“山一繁,溝壑也便隨之增多了,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溝壑”一詞反復強調,不斷重疊,不但加強了語氣,而且使人感覺急迫,群樓聳立的情景不禁讓人眼花繚亂。

  師:疊詞、疊句和排比的運用加強了氣勢和力量。這樣的語氣,汪洋恣肆,充分表現出紐約的高樓大廈聳立如群的雄偉場面。氣勢迫促,令讀者有透不過氣來之感。

  3. 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使用

  師:說到排比的使用,除此之外文章還有哪些修辭手法?

  生:“但與橫空出世的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兩座并肩大廈相比……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蓖ㄟ^對比、比喻,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高峻。

  生:“登上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有如越過雪線……無法站穩(wěn)! 這些帶著夸張的比喻句,極力表現了紐約高處風速之快,風力之大。

  生:“于是只要辦完事情就旋風一樣鉆進汽車如鉆進甲蟲的肚子……以汽油為液體面包為牛奶為可口可樂!北扔骷~約四通八達的交通狀況和人們生活的快節(jié)奏。

  師:生動的比喻也得益于作者豐富奇崛的想象,逼真地刻畫了紐約的城市形象,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請同學們就剛才交流的語句、語段自由朗讀,認真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4. 體會文中所蘊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課后練習第三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知道我不屬于紐約。我的家鄉(xiāng)在地球的那一邊。我出生在北中國的一個飄蕩著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頭和暴風雨剝奪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黃土高原!边@段文字,表達了作者身在異邦,雖然處在繁華的大都市,但依然時時心向祖國,心系落后、封閉的家鄉(xiāng),希望她能早日繁榮富強的強烈情感。

  生:“啊,紐約,這就是紐約!面對它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fā)的現代文明,我必須調整我的鄉(xiāng)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腳步。”作者看到紐約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fā)的現代文明”,深感必須調整腳步,學習其先進之處,力爭趕上。

  師:讓我們有感情地將這部分齊讀一次,進一步體會作者雖人在旅途卻心系祖國赤子之心。

  四.拓展延伸

  1.師:人類社會進步了,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經濟發(fā)展了,人們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們更加忙碌了,壓 力也更大了,壓抑、恐慌、煩躁時常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們,或許你們的爸爸媽媽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和你們一起去公園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許你們當中的有些同學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和父母共進晚餐了,這是為什么呢?請大家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導學生導向以下主題,即“現代物質文明有利也有弊,熱愛生活,關注身心健康”(由于學生處在初中水平,所以討論點到為止,不宜深入,否則學生會陷入茫然。)

  課堂小結:

  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文中也反映了紐約的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文中寫只有小松鼠“沒有追求,沒有壓力”,反襯出生活在紐約這樣環(huán)境的人們,“遠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貶。

  五.教學小結

  1.文章寫景的順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立體反映描寫對象;

  2.修辭方法的運用——以比喻為代表的多種修辭手法;

  3.節(jié)奏急促的語言和句式變換的作用;

  4.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參考

  走 ↙ 觀察角度:街道仰視→大廈俯視→-街道平視 ↘ 繁

  進 所觀事物:高樓大廈→整個紐約→車、路、橋、燈 榮

  紐 事物特點:重巒疊嶂→紙上地球→蟲、線、琴、花 喧

  約 ↖ 表現手法:比喻-比喻-比喻 ↗ 囂

  《周莊水韻》和《走進紐約》反思

  《周莊水韻》和《走進紐約》都是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中的兩篇游記,我都各花了兩課時講完。但從自己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思路、手法、方法、知識的滲透,訓練項目的設計等,以及學生學后反饋的信息:包括課堂發(fā)問、答問、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作業(yè)的質量和考試的成績來看,明顯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前者我的教學思路滯塞,手段傳統(tǒng),方法單一,不能發(fā)散思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后感到迷惑,知識是一知半解,作業(yè)質量差,考試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學中我感到得心應手,思路拓寬,方法形式多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帶動和引導下得到激發(fā),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后有一種獲得的滿足感,作業(yè)質量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莊是一座千年古鎮(zhèn),她的古樸、雅致、清幽、如夢幻的神韻,離我們現代生活相去較遠,不去實地看看,不去細細品味,要一下子讀懂、領悟其奧妙,體會其神韻,當然難。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膚淺。紐約,具有現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風格,環(huán)境景觀,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貼近學生生活,較之周莊容易理解。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研讀與處理,教法的探究與選擇,訓練項目的設計與安排,教學參考資料的參考與利用不同。……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2.抓住關鍵句,理清課文的思路,把握演講的語言特點。

  3.熱愛體育,用體育精神來激發(fā)自己生活、學習的激情。

  一、導入新課

  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眾W林匹克精神讓我們振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顧拜旦先生。傾聽他對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的闡述。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熟悉背景知識

  1.背景知識介紹。

  顧拜旦在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的奮斗生涯中,發(fā)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說,內容涉及教育學、社會學、醫(yī)學、心理學和美學等方面,其中閃爍著他的體育思想!稇c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是顧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慶祝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5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文獻,顧拜旦用詩歌般的語言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2.作者介紹。

  顧拜旦,法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少年時代酷愛體育,對古希臘燦爛文化饒有興趣。1896年創(chuàng)辦現代奧運會,開始了體育活動家的生涯。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之職長達28年之久,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

  1.“5年前”具體是哪一年?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發(fā)生?

  明確:具體指1914年,這一年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主要體現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現在,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類渴望進步,但又常常誤入歧途。二是:青少年開始為呆板而復雜的教育枷鎖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縱和不明智的嚴厲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世界觀所束縛。

  3.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有什么區(qū)別?

  明確: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一是運動員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樂趣,二是體育帶給人的是美感,三是體育能振奮人心。

  4.“奧林匹克主義的完美實現”具體指什么而言?

  明確:必須要面向大眾,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yè)所塑造的各種鍛煉形式,達到強身健體的樂趣。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奧林匹克精神。

  5.請你用一句話,結合全文概括一下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

  明確:奧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它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帶來美感和榮譽感,它可以讓大眾參與,促進社會和平、公平,推動社會的進步。

  目標導學三:理清思路,體會語言特色

  1.這篇演講稿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請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明確:第1自然段,總領全文,指出奧林匹克主義在經歷戰(zhàn)爭后即將扮演嶄新的角色。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與自信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撐;第4—5自然段,說明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及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原因;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將奧林匹克精神變成現實——大眾參與;第8—10自然段,暢想美好前景,確信奧林匹克精神必將如陽光普照大地,必將擁有沉甸甸的收獲。

  2.演講稿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明確:①準確性。演講使用的語言一定要確切、清晰地表現出所要講述的事實和思想。②簡潔性。以最少的語言表達出最多的內容。③通俗性。演講的語言要口語化;演講的語言要個性化;要說自己的話。④語言要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應該是生動感人的。要使語言生動感人,必須做到用形象化的語言。⑤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打動聽眾,富有感召力。

  3.請學生再朗讀課文,說說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試舉例說明。

  明確:①用詞準確。如第1自然段,“這凸顯了它即將扮演的嶄新角色的意義”,“嶄新角色”把“奧林匹克”當作人來寫,準確闡明了奧林匹克主義在當今的意義與以往不同。

 、诒磉_生動感人,富有感召力。如:第4自然段描述奧林匹克主義帶給參與者的快樂,“請想象一下,當這種愉悅向外噴涌……會是怎樣的情景”,最后一段,暢想奧林匹克運動的美好未來:“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云;收獲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

  4.嘗試演講,揣摩下面的句子,應用怎樣的語氣演講呢?

  (1)“奧林匹克精神開始為漸趨平和而又充滿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應用怎樣的語氣朗讀呢?

  明確:用贊頌的語氣,喜悅的語氣。

  (2)“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找出應重讀的關鍵詞語。

  明確:“包括”“超越”這幾個關鍵詞語需要重讀。

  (3)“請允許我詳細闡述一下二者的區(qū)別”應用怎樣的語調朗讀呢?

  明確:運用平和的語調。

  (4)“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云;收獲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應用怎樣的語調語氣朗讀呢?

  明確:語調逐漸上揚,用贊美的語氣。

  三、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托爾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語言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根據文章核心內容提出問題,并利用問題探究、分析課文的能力。

  2、示范并練習:利用與文章協調的音樂來控制語速和情緒的朗讀技巧。

  (針對中專幼教專業(yè))

  (三)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多形式地接觸名家名著,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追求。

  2、理解并領會文章所描繪的“樸素美”以及托爾斯泰的人格美

  教學重點、難點:

  啟發(fā)引導學生探求托爾斯泰的墳墓美在何處,真正理解并領會文章所描繪的“樸素美”以及托爾斯泰的人格美。

  教學方法:

  情境法、誦讀法、啟發(fā)引導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詢問學生對“墳墓”的感受。

  教師歸納:恐怖、陰冷、哀傷……,總之很難和“美”產生聯系。雖與墳墓有關,但我們要展開的卻是一段尋“美”的歷程,希望大家用心感受,你們會有一份美的收獲。(多媒體出示課題)

  2、根據課題提出問題(板書)

  誰的墳墓?

  什么樣的墳墓?

  為什么是最美的墳墓?

  (要求學生將對問題的思考貫穿于接下來的學習中,借此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文章核心內容分析理解課文)

  二、課文講析

  (一)誰的墳墓?

  播放課件,了解托爾斯泰的成就及著作,感受其顯赫的聲名。

  (二)什么樣的墳墓?

  1、看圖片

  并對比世界著名陵寢圖片談感受

  2、讀課文

  (1)關于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課件)

  (2)(配樂朗讀))教師朗讀課文第一段做示范,學生朗讀第二段,注意感受朗讀語速與音樂節(jié)奏的配合,體會文章的內在情韻。(引導學生學習:利用與文章協調的音樂來控制語速和情緒的技巧)

  3、體會詞句

  (1)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到描寫托爾斯泰墳墓的句子,體會并歸納托爾斯泰墳墓的'特點:樸素逼人

  (2)思考:樸素=最美?(用問題引導學生作進一步探求,不是簡單回答問題)

  (三)為什么是最美的墳墓?

  1、人們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托爾斯泰的墳墓?

  敬仰,這種情緒甚至感染了周圍景物(情景交融)

  2、這種發(fā)自心底的敬仰來自什么?

  對比其它聲名顯赫的偉人墓地(課件顯示)

  3、出示直接評價托爾斯泰墓的句子:

  理解作者的“宏偉感人、打動人心、劇烈震撼”都指向了墓主人的人格美

  4、對前面的思路進行歸納(板書)

  震撼

  無名墓冢 偉大聲名

  樸素逼人 對比 反差 無比敬意

  托爾斯泰墓的樸素 其他偉人墓的奢華

  人格美

  三、拓展與小結

  (播放課件)跟隨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老師再次造訪“世間最美的墳墓”,在情境中感悟托爾斯泰人格的高尚之美。

  四、布置下節(jié)課活動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合作調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

  過程與方法

  1、上集市搜集、調查、整理如今當地的種種"吆喝",研究其規(guī)律、特點及價值,探討其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自學討論法、行動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感受.熱愛"吆喝"這門藝術。

  2、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為搶救工作做一點貢獻。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深入調查: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或舊時生意人調查過去人們吆喝的`內容和聲調,做好記錄或錄音

  2、每人模仿一兩句舊時的吆喝聲,并適當作出評價。

  【教學目標】

  1、交流學生調查或搜集到的舊時各種吆喝,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學習鑒賞創(chuàng)作"吆喝"這門藝術,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寫法。

  【具體步驟】

  一.說說吆喝

  1.以談話的方式引出話題--吆喝

  學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聲。

  1.欣賞帶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聲。(聽錄音)

  2.模仿你認為不錯的吆喝聲,挑戰(zhàn)你認為會更不錯的吆喝聲。

  三.創(chuàng)作吆喝

  1.學學作者介紹的有關吆喝的聲調音韻節(jié)奏等,為創(chuàng)作吆喝作準備。

  2.讓學生發(fā)揮自我創(chuàng)造的能力,為某種商品創(chuàng)作一則吆喝的廣告。

  四.整理吆喝

  1.學習本文作者寫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進行交流。

  2.寫一篇介紹本地吆喝的文章,為搶救工作做一點貢獻。(第二課時)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復習圍繞我的母親的發(fā)生的幾件事和母親的品性;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身邊事例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能長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替他人著想;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聯系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親情,激起心靈的共鳴,然后引導他們關心家庭,關心父母。從而激發(fā)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復習圍繞我的母親的發(fā)生的幾件事和母親的品性,培養(yǎng)他們家庭責任感。

  教學難點 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替他人著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教學掛圖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 學 流 程(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預習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文縐縐(zhou1) 綽號(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畫(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釋下列詞語。

  責罰:處罰。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氣量:指才識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度量。

  廣漠:廣大空曠。

  寬。簩捜蒺埶 

  質問:責問。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面紅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臉上發(fā)紅的樣子。

  仁慈:仁愛慈善。 ’

  侮辱: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

  1、學生注音。

  2、學生查詞典注釋。

  導入

  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作者回顧自己所走過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親,用樸實的文字表達了對母親深切的懷念。讀讀這些文字,了解這位學者少年成長的歷程,也許對你會有許多啟迪。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現代作家、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曾提倡文學改革,為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20年創(chuàng)作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

  學生通過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課文。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明確:

  文章開頭主要憶述了作者九歲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斷。接下來作者采用情隨事現的記敘方法,詳略得當地回憶母親對“我”的教誨目的、方法和態(tài)度。再接下來寫母親和家人相處的情況。

八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理解游記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

  3.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4.領會文章蘊含著的深刻意義——自然的偉力,民族精神的源頭。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看紀錄片《再說長江》第二集《重上江源》!澳銖难┥阶邅,春潮是你的風采”,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聯翩,歌詞中的“雪山”就是長江的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東經91度07分,北緯33度29分,F在請同學們結合觀看的紀錄片,說一說各拉丹冬為什么會成為長江的源頭呢。

  今天我們學習馬麗華的游記散文《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揭開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紗,感受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細膩而豐富的情感。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理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請同學通讀全文,從文中找出關于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詞語。

  1.第1自然段寫到“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你認為“我”游覽的是哪里呢?

  明確:“我”游覽的是東南陽坡。從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東幾公里處有牛糞可撿的草壩子上”可知游覽的是東南陽坡。

  2.本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覽中體現這一順序的詞語。

  明確: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來組織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蹤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詞語有:草壩子——冰河礫石堆上——走下礫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過六千米。

  目標導學二:品讀課文,感受雪山壯美

  請同學們品讀第5—6自然段。

  1.從文中找出描寫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語句。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從中感受到雪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遠處全景: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tǒng)領著冰雪勁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冰塔林就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作者是按由遠至近的順序來描繪的。感受: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

  請同學們品讀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從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觸覺:寫冰窟。特點:溫暖。

  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句子,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及對作者的情感的把握。聽覺:寫風。特點:聲音大(呼嘯);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掃蕩)。

  視覺:冰體。特點:晶瑩潔白;漂亮,千姿百態(tài)(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fā)披肩);熠熠爍爍,光彩奪目。

  感受:是瓊瑤仙境;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

  3.作者分兩次集中描寫雪山,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之前,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雪山的感受?

  明確:第5—6自然段是從低處觀賞描寫,第10—11自然段是從高處觀賞描寫,這樣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韻。兩次寫觀賞雪山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對雪山認識逐漸加深,對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強。也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請同學們品讀第12—14自然段。

  4.這幾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作者從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描寫了礫石堆和堅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跟著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異壯美,我們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偉力,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對如此的美景,內心所生發(fā)出的怎樣的情感震撼。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賞析句子,感受語言魅力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語句的妙處。

  (1)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白雪覆蓋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雪山以生命,“變化多端”一詞,又寫出了這里自然環(huán)境嚴酷,天氣惡劣。

  (2)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身體不適應高山氣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比作小震,“連夜高燒”比作大震;把“動作的緩慢”比作“太空步”,寫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氣候條件的嚴酷。

  (3)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

  明確:“行了跪拜大禮”這一動作描寫,傳神地寫出了“我”的虔誠及對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tǒng)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

  明確:“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猶如帝王一般,“統(tǒng)領”一詞又賦予雪山以帝王的行為,表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嚴,令人敬畏。

  目標導學二:品味寫景,體會作者情感

  作者在寫景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聯想想象,讓學生品讀課文,標畫聯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觀賞雪山時,產生了哪些聯想和想象?

  明確:(1)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chuàng)造力。

  (2)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huán)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

  (3)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2.這些聯想和想象中分別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第(1)句,“眩暈”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圍的東西旋轉”,這里是被眼前的奇?zhèn)サ木跋笏鄯。贊美造物主的偉大神奇的?chuàng)造力,長江源頭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紋和波狀皺褶聯想到樹的年輪,賦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贊頌雪山的神奇,歷史久遠,如同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

  第(3)句,“演繹”是“鋪陳,發(fā)揮”的意思,這里是說堅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潔的,是長江的生命源頭,從這里開啟了長江的生命之旅,長江從此開啟了孕育生命,造福人類之旅,這流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

  小結: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景,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描繪了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麗,并賦予雪山以生命,寫景中蘊含著作者對雪山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作者又通過聯想和想象,抒發(fā)了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贊美。

八年級語文教案15

  《吆喝》

  第一課時

  知識與能力:

  1.學習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語(京白)介紹回蕩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賣聲。

  2.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過程與方法:

  以情景感受,重點研讀,活動品味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招徠(1ai2)鐵鉉(xuan4)囿于(you4)

  隔閡(he2)餑餑(bo1)秫秸(shu2jie1)

  商販(fan4)吹噓(xu1)吆喝(yao1?he)

  小鈸(bo1)荸薺(bi2 qi2)

  2.解釋下列詞語。

  招徠:招攬。

  餑餑:饅頭或其他面食,也指用雜糧面制成的塊狀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稈。

  隨機應變:跟著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里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說話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夸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說自己或別人的優(yōu)點;夸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二、導人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梢月牭缴特溄匈u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fā)我們無盡的遐思。

  教師借助錄音、錄像等媒體播放一些街頭叫賣的吆喝聲,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了解。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后,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么?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悅和懷想。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招徠、隔閡、吆喝、吹噓、隨機應變、油嘴滑舌。

  二、繼續(xù)學習課文

  (一)閱讀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說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為誘人。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說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為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里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說明商品制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逼涠械慕匈u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逼鋵嵥砩蠏鞚M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卜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為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jié)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語言

  提問: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面——餑餑”。

  介紹夜里乞丐的叫聲,如“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鹵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讀者聆

  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八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教案04-19

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案05-12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2-24

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教案02-23

八年級語文教案下冊06-12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背影》05-04

八年級《壺口瀑布》語文教案05-11

八年級語文教師教案01-29

初中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案11-03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