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jù):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復習第1節(jié)“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xiàn)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fā)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fā)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地理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老師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xiàn)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xiàn)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fā)現(xiàn)的,他發(fā)現(xiàn),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
、侔褜W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诒荣悾耗囊唤M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厶崾緦W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xiàn)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的喜悅和成功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興趣,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jù)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侔褜W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鄣诙M: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xiàn)象及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
、俚谝唤M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xiàn)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xiàn)(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诘诙M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xiàn)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xù)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s小)→繼續(xù)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
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xiàn)象
課后作業(yè):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tài)。(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xiàn)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xiàn)象。
課后提高:
思考:
1、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目的:為今后學習巖石圈打下伏筆。
課后心得:本章節(jié)理論抽象,板塊的運動人類感覺不到,所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難以理解,但通過這節(jié)課,使學生理解了“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會用這些觀點,解釋一些現(xiàn)象,本節(jié)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初一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了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并能根據(jù)當?shù)厍闆r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于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并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
代表發(fā)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jù)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xiāng)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xiāng)經濟有什么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xiāng)確實有許多礦,開采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xiāng)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群。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fā)以使我們的家鄉(xiāng)上無一片凈空、下無一片凈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fā)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么我們家鄉(xiāng)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①用水從沙盤中“山”的頂部沖下。②用小風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qū)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xiāng)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tài)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誰發(fā)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yè):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zhèn)初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濕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們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于珠穆朗瑪峰的知識?捎檬裁捶椒ò焉椒灞硎驹诘貓D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fā)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么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fā)言:(把等高線繪制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范:
步驟: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線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④把第一條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盡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制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于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峰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shù)雀呔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峰、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初一地理教案3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qū),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對漁業(yè)、造船業(yè)、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lián)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zhàn)以后,經濟高速發(fā)展,對工業(yè)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
第二節(jié)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初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資料知道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初步利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分析世界森林分布概況,理解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的后果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三個問題:森林的作用、森林資源的分布、森林的利用和保護。
關于森林的作用,課文重點講解了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即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為森林的作為一般的物質作用,是人們從古到今一直在使用的、是常見的,但是作為環(huán)境資源,人們一般不容易直接感覺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甚至更為重要,而且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通過文章中的一組數(shù)據(jù)和兩幅示意圖,很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關于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課文提供一張地圖,結合曾經學過的自然帶的概念,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針葉林分布亞洲與歐洲最多,闊葉林以熱帶雨林為主,還有一部分亞熱帶常綠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
關于森林的利用和保護,課文講解森林的破壞主要是人類的濫砍濫伐,尤其是熱帶雨林減少的速度很快,并通過漫畫,描述森林資源的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通過“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種方法,通過“讀一讀”,提出如何保護森林資源及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對于森林的作用,建議用觀察法和討論法。利用森林作用的錄相或VCD等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學習中。同時提醒學生森林具有重要的環(huán)境作用。通過觀察與討論,歸納得出森林的作用。教師總結時,突出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強化學生的認識。
對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建議用談話法。學生讀世界森林分布圖和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圖,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解決主要林種的分布問題,同時復習大洲的分布。
對于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通過人類對森林資源不合理利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反過來印證森林資源的環(huán)境作用,接著提出解決的方法。采用小組活動的方法,通過閱讀資料、圖片及其它媒體,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通過自己思考,提出倡議。由于是學生自己看到、想到的、提出的,所以對森林資源會更多一份了解和責任感。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減少與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教學手段】
錄像:森林資源的作用或VCD《維也納森林》
計算機課件:PowerPoint幻燈片
【教學過程()】
放映《維也納森林》的VCD。
。ㄒ耄┰谌祟惿嬷杏幸环N必需的物質,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幾分鐘就會死亡它是什么?(氧氣)。地球上的氧氣是由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大面積的植物即森林被稱作"地球之肺"。這是為什么呢?森林還有什么作用呢?今天來研究。
。ò鍟┮、森林的重要性
。▽W生分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將各組學生代表回答的內容寫到黑板上,和學生一起歸納
。ɑ脽羝┥质侵匾奈镔|資源
。ㄖv解)森林作為一種物質資源,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一直就受到重視,而作為環(huán)境資源,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有哪些環(huán)境作用呢?
(學生活動)讀數(shù)據(jù)或景觀圖片,對照思考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回答
。ɑ脽羝┥指侵匾沫h(huán)境資源——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ǔ修D)世界上大面積的森林分布在何處呢?想一想學過的自然帶的內容,對照世界森林分布圖回答。(有條件應放映復合片:世界森林分布圖中主要的類型可以用Flash做成動畫,樹標滑過即閃動,點擊時出現(xiàn)不同林種的代表景觀)
。▽W生回答,教師補充)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赤道地區(qū)的熱帶雨林和北半球中高緯的亞寒帶針葉林。
。ò鍟┒⑹澜缟仲Y源的分布
。ㄌ釂枺槭裁粗芯暥仍忌址植驾^少?根據(jù)以前學過的知識分析原因。(學生討論)
。▽W生回答,教師補充講解)人口集中,建筑物多;耕地面積廣;生活用燒柴多;等等
。ò鍟┤、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ㄖv解)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人們往往只重視森林作為物質資源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其環(huán)境作用,使森林遭到破壞。
。ㄌ釂,出示幻燈片)森林資源遭受破壞文字資料、漫畫"小鳥的悲哀"說明什么問題?(學生討論回答:濫砍濫伐,森林火災,病蟲害等使森林面積減少,森林失去調節(jié)作用;野生動物喪失了理想棲息地)
。ㄞD折)如何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呢?課文"想一想"(學生回答:第三種方式好)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提倡植樹造林。
。ɑ脽羝袟l件可以看錄像)讀《水土保持》、《防風護田》示意圖,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風護田作用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減少雨水對土壤的侵蝕;落到地面的雨水,透過表層的枯枝落葉層滲到地下貯存,旱季時再補充給河流;斜坡上的泥沙隨水往下流動,水流不斷下滲,水量減少,泥沙因流速減慢沉積,河水的含沙量減少,再經過兩道或多道防護林后,到達河流的就是清水,森林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害風經過防護林時,一部分氣流從樹梢上繞過,一部分被枝葉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氣流,摩擦增大,風力減小,沙塵逐漸降落,到達田地后是微風,起到了保護農田的作用。)
。ㄖv解)為了保護森林資源,人們采取不同的措施,讀課文"讀一讀",你贊成那種方式?
。ǹ偨Y)今天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個人能夠為保護森林資源做些什么?(學生回答)
。ㄗ鳂I(yè))寫一份倡議書或畫一幅漫畫或做一個節(jié)約森林資源的計劃(如可以從節(jié)約紙張、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鄰居進行宣傳?茨莻同學想得好想得妙。
【設計思想】
由于有前面章節(jié)學習的鋪墊,所以學習本節(jié)知識并不難。但是必須抓住本節(jié)的特點: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全章圍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展開,通過步步學習,形成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各部分已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的結論為主,使學生始終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對于森林的重要性,學生日常生活的積累和了解較多,所以采用小組討論比賽回答的方式,激發(fā)興趣,歸納總結的結論建立在學生的回答基礎上。教師的作用是提供問題的情景、思考問題所需的資料。放映VCD,使學生在悠揚的音樂和優(yōu)美的圖畫伴隨下進入學習的情景。
對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因為已有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并不難。觀察后就可以很明確地回答,教師的指導主要在于:(1)指出熱帶雨林和亞寒帶針葉林都是原始林(2)溫帶地區(qū)大面積的原始林很少的原因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森林面積的減少與人類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關系。接著提出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
對于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應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文字資料和圖片,使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分析和得出結論,教師補充和引導即可。講到植樹造林時,對將教材中的護田林與護坡林兩幅圖進行調整到此處講解,說明人工種植不同作用的森林有不同的作用,與后面資料中的三北防護林的內容呼應。(也可以將這兩幅圖放到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中講解)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森林資源是有辦法的。同時通過整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保護森林資源人人有責。設計最后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將課堂上形成的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得到深化。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作用
二、世界森林的分布
三、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分布
【教學難點】讀圖理解護田林帶和護坡林帶的作用;保護森林與獲取木材的關系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ㄒ耄┣懊嫖覀儗W習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都是從四個方面進行學習的,即該資源的重要性、分布、利用和保護,F(xiàn)在,我們也按這個思路來學習森林資源。
。ㄌ釂枺┠阒郎钟惺裁醋饔?
。ㄕ故荆┥值淖饔
。ㄖv述)森林為我們提供了木材,使我們可以造房子、做家具、造船、造紙等等。然而森林還有另一個方面的作用,即保護環(huán)境。
。ㄕ故荆"一畝樹林一天的作用",體現(xiàn)了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
。ň毩暎┯弥本把相應的現(xiàn)象與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連接起來
。ㄟ呏v述邊演示)"水土保持護坡林帶作用示意圖"。一座山坡,上面長著人工培育的護坡林。此時,天空陰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匯聚成水流,挾帶著泥沙從山坡上滾滾而來。但遇到了護坡林帶的阻滯,水流的速度減弱,部分泥沙沉積在坡上,水流下滲。再經過一道護坡林,水流進一步減弱,泥沙進一步沉積,變成微量清水流入山下的河流。
(提問)
1、護坡林為什么能使地面徑流減少?圖中森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2、如果山坡上沒有森林,從坡上到坡下徑流量及其含沙量將怎樣變化?這將引起什么災害?(水土流失)
3、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失了,有什么后果?(土地干旱缺水,土層變薄,植物難以生長)
4、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里,會產生什么后果?(大量水迅速進入河流易形成洪水,泥土進入河流會淤塞河道,使排洪不暢,容易引起洪災)
5、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的發(fā)生跟哪個地區(qū)的水土流失有關系?為此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長江洪災跟長江中上游,特別是四川的水土流失有根大關系。為此,現(xiàn)在四川已禁止砍伐天然林。)
。w納)由此可見,保護森林不僅可保護樹木,而且還保護了水(水資源)、保護了土(土地資源),還能防洪、防旱。自然界中的水、土、風、沙、大氣成分、空氣濕度都與森林作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ㄕ故静⑻釂枺┳x"世界森林的分布圖",思考下列問題:
1、世界上主要有哪幾個自然帶是森林自然帶?
2、目前世界上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的是哪兩個自然帶?
3、世界上哪個森林自然帶已沒有大片原始森林了,為什么?
。▽W生回答,教師總結)溫帶闊葉林已被大量砍伐,目前世界上熱帶雨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帶還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但是,這兩種森林也在急劇減少。特別是熱帶雨林,現(xiàn)在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如不阻止這種趨勢,幾十年后,地球上將沒有熱帶雨林了。而與此同時,人們植樹造林的面積卻很少。
。ㄕ故荆釒в炅值木坝^圖片
。ㄕ故静⑻釂枺┛绰嫞伎迹哼@幅漫畫說明了什么?(破壞森林不僅使野生動物喪失棲息地,同時也是破壞我們自己的家園)
。ㄕ故荆釒в炅趾推茐暮蟮臒釒в炅值膱D片
。ㄌ釂枺┧伎迹含F(xiàn)在,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如何處理,有如下三種不同意見。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shù)亟洕ㄔO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把10000公頃人工用材林地,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頃?撤ヒ院,隨即補種樹苗,10年后成材。
你贊成以上哪一種方法?為什么?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你能為保護森林做哪些事情?
。ǖ谌N好。它既滿足了人們獲得木材的需要,又可以使森林得到保護和更新,從而使森林提供木材的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保護的價值都體現(xiàn)出來,是對森林資源最充分的利用)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調查綠色植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準備工具:溫度計、濕度計、風向儀;記錄用筆、紙張
行動過程:
1、分組:2—4人為一小組,每兩個小組為一大組,利于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2、地點選擇:每大組分為有森林和無森林、有草地和無草地分別觀測
3、時間:每天早、中、晚各觀測一次,連續(xù)一周的時間。
4、方法:兩個小組同時調查,用溫度計和濕度計進行觀測。兩個小組進行觀測的兩個地點不要相距太遠。觀測要同時開始并記錄有關的數(shù)字,主要有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等內容。將數(shù)字比較分析,看綠色植物(樹木、草地等)對環(huán)境所帶來的影響。
初一地理教案5
一、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jù)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 勢特點。
3、根據(jù)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fā)展農 業(yè)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 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 極性,創(chuàng)建一 種和諧、平等 的價值觀。
過程設計
通過觀看巴黎時裝表演,感知藝術之都巴黎的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1、分組討論法國的地理位置特點,并讓每組代表介紹各自討論結果。
2、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所了解的法國產品,了解法國經濟發(fā) 展情況。
3、讓學生讀圖,然后進行比賽,看誰通過讀圖能分析出法國氣候特點。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 、教學方法:
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 ?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 ,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W生活動)(1)他們自己所了解的有哪些旅游景觀,并在黑板上寫出。
。2)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景觀并給大家做介紹。(課件展示)首都---巴黎的時裝表演,“巴黎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過渡〉法國在世界上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1、法國的地理位置
。▽W生讀圖)P81圖3-27“法國地形”,看法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ń處熞龑Р⒄故菊n件)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ǚ▏娣e最大)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
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ń處熆偨Y)它的優(yōu)勢在于:
、偈俏鳉W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六邊 形。
、诙喾N多樣的氣候類型。
。ㄕ故緢D片)“法國地勢圖”
。▽W生觀察)看 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ㄌ釂枺〇|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ń處熆偨Y)地理位置優(yōu)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yè)怎樣?
。ㄕn件展示)
。1)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yè)區(qū):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yè)實現(xiàn)了高度機械化和現(xiàn)代化
〈過渡〉法國的葡萄酒世界聞名,它有什么特點?
。ㄕn件展示)法國葡萄酒與健康;酒瓶的有關知識
〈過渡〉法國為發(fā)達國家,它的工業(yè)也高度發(fā)達。
(課件展示)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yè)
。3)核電比重占發(fā)電量中的70%以上。
〈過渡〉法國旅游業(yè)發(fā) 達,有很多文化
。ㄕn件展示)法國的文化 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拿破侖、盧梭、莫里艾
。ń處熆偨Y)藝術之都---巴黎
初一地理教案6
復習目標:
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重點:
1、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 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難點: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
2、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復習時間:一
課時
復習過程:
1.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大,占71%;陸地面積小,占29%。概括地講,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中國”。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讀圖復習(2)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賮啔W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趤喎莾芍蓿禾K伊士運河
、蹥W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軄喼藓捅泵乐蓿喊琢詈{
、菽媳泵乐蓿喊湍民R運河
、弈蠘O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積比較:4.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傧柴R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xiàn)在的陸地
、谖覈鴸|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xiàn)在的海洋
5.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6.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讀圖復習
(2)證據(jù):①地中海在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xù)碰撞。
、谙柴R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xù)碰撞。
復習小結:
1.運用歸納法,理清主要知識點:
。1)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積最大的大洋為太平洋,最小的為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面積最大的陸地為亞洲大陸,最小的為澳大利亞大陸。
初一地理教案7
教法指導:
1、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2、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報紙、圖書、網絡等查找資料,培養(yǎng)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學生了解的當?shù)厮夭暮碗娨曅侣勚械膶嵤,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景設計:
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衛(wèi)星云圖,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xiàn)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qū)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網絡、報紙、圖書等學會調查和分析資料,在欣賞、快樂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滲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更加關注各種地理現(xiàn)象以及各類經濟活動,使學生逐步樹立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學會閱讀衛(wèi)星云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教學難點:綜合分析天氣形式圖和天氣預報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fā)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天氣和氣候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與每個人密切有關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天氣和氣候
教師:展示課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轉多云,偏北風四級,最高氣溫14℃,最低氣溫7℃。請同學們注意這則天氣消息傳達了哪些具體內容?你能說說天氣的概念嗎?
(板書)天氣的概念:
根據(jù)當天的天氣狀況和已經了解的天氣預報的內容請同學們描述天氣的概念。(同位交流)
講解: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tài),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從同學們的回答看,我們不難知道天氣有兩個特點:
學生總結:時間短、變化快
初一地理教案8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jié)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fā)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荷蘭農牧業(yè)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tài)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jù)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yǎng)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yè)。
初一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shù)據(jù)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教學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地球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等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xiàn)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wèi)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俸_呥h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fā)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huán)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huán)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到地球衛(wèi)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xiàn)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xiàn)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shù)據(jù)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xiàn)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jù)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yè):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qū)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诿織l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诿織l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shù)條),為了區(qū)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shù)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shù)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jù)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guī)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guī)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布置作業(yè):做下面練習:
1.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A、4萬千米B、8萬千米D、4萬米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劃分經度的起點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7.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8.關于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最大的經度是360°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诿織l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诿織l經線都是半個圓
、劢浘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請關注
初一地理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tài)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xù)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guī)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tài)的地球——到動態(tài)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qū)的山區(qū),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xiàn)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fā)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動作(活動),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jié)等環(huán)節(jié)。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包含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xiàn)如下特征:
1、強調創(chuàng)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xiàn)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學生依靠以前所學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回答,內容很豐富。)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xiàn)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吹教栔芏鴱褪嫉貣|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fā)生沖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jù)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xiàn)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fā)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xiàn)白天與黑夜交替現(xiàn)象。
師:造成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著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xiàn)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周,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shù)條。
播放晝夜現(xiàn)象及晝夜交替現(xiàn)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xiàn)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請大家課后思考。
師: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fā)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沖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chuàng)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初一地理教案11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2.主要經濟
三、花園城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前面通過第一二節(ji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位置、居民特點,自然環(huán)境及經濟狀況有了一個整體了解,但各國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今天我們講東南亞的國家地理。
學習新教材
[指導閱讀]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38頁《東南亞國家概況》表,使學生對東南亞國家有一概括的認識。
[教師講授] 在上述國家中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為突出,本節(jié)我們重點分析新加坡。
第三節(jié) 新加坡(板書)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板書)
讀《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 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位于馬來半島南面,把守著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處在赤道附近。)位置特點非常突出。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讀新加坡地圖]
[提問] 新加坡領土、人口有什么特點?(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屬世界人口稠密區(qū)。)
[教師補充] 新加坡為一城市島國,面積狹小,約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達到260萬,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屬人口高度密集區(qū)。居民以華人為主,約占四分之三。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上述地理特征對新加坡的經濟發(fā)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新加坡發(fā)展經濟的條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板書)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提問] 新加坡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提示從所在位置、領土、自然資源等方面考慮。
[教師講授] 新加坡國土狹小,自然資源貧乏,境內幾乎沒有礦藏,又無重要的經濟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東南亞中心,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還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亞歐非和澳大利亞之間海、空航線交匯處。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靜,暗礁較少,擁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從本國具體情況出發(f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了本國經濟,成為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2.主要經濟
新加坡是怎樣利用這一優(yōu)勢,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閱讀思考] 新加坡的經濟以哪些方面為主?
[教師講授] 新加坡利用位置的優(yōu)勢發(fā)展對外貿易和航運業(yè)。利用引進的資金、技術及進口原料,發(fā)展了許多新興工業(yè),如煉油、海上鉆井平臺制造、電子電器等。還積極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優(yōu)美的城市環(huán)境發(fā)展了旅游業(yè)。
對外貿易、航運、新興工業(yè)、旅游業(yè)(板書)
新加坡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很注意環(huán)境保護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設中進行合理規(guī)劃布局。
[閱讀課文] 第137頁“花園城市”。
[提問] 新加坡市政建設如何布局的?(可按課本歸納,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風光景觀圖,做簡單介紹。故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三、花園城市
[讀一讀] 指定學生朗讀第137頁“讀一讀”。
[提問] 從上述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特點中,可以吸取哪些對我們有益的經驗?
[教師講授] 只有結合本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才是發(fā)展經濟的正確方向。我們在發(fā)展經濟時,一方面要借鑒外國的經驗,同時還要根據(jù)各地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初一地理教案12
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
——“繪制學校平面圖”教學案例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這更多地強調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識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運用,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地理,即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結合地理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huán)境和人地關系,它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初中地理課程的開設僅在初一、初二,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地理學科還不甚了解,學習興趣需要激發(fā),學習方法需要培養(yǎng),同學間的合作需要鍛煉,但他們有的是對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氣與活力。因此,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應定位在:(一)不能太難、太高;反之,使學生產生畏難情趣,喪失學習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簡單;反之,使學生“嚼之無味,棄之可惜”,調動不了學習地理的興趣。(三)學生年齡還比較小,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qū)為中心。
為此,在學習了《地圖》一節(jié)后,我嘗試設計《繪制學校平面圖》的活動。二、案例描述:
老師在上課時,出示預先準備好的《河流中學鳥瞰圖》和《河流中學平面圖》(見附錄一),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討論如何繪制學校平面圖。學生們的討論要解決以下問題:⒈確定繪圖范圍和圖幅大。喝鐚W校平面圖的范圍以校園為主,可適當兼顧學校附近的道路及周邊的主要建筑物;圖幅大小可定為16開紙等。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針(羅盤)、卷尺等
、骋环暾钠矫鎴D應繪制的內容:如比例尺、指向標、圖例和注記等⒋確定工作計劃:
。ㄒ唬┟鞔_分工:分小組進行實地丈量并記錄實物名稱、方位和距離。
。ǘ┙y(tǒng)計數(shù)據(jù):根據(jù)實測的數(shù)據(jù)和圖幅大小確定恰當?shù)谋壤,并將各實地距離按比例尺計算,轉化為圖上距離。(三)繪制學校平面圖:(根據(j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以小組為單位繪制學校平面圖,要求各小組同學有團隊合作精神和科學的態(tài)度。)首先在平面圖上繪制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然后將學校附近及校園內的主要建筑物、樹木和綠地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在正確的方位上、用不同符號表示在平面的.圖上。
師生共同討論繪制過程中幾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如何確定正確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園內建筑物(大門、圍墻、臺階、道路、花壇、操場、教學樓等)、樹木、綠地等在平面圖上用什么符號表示?在這些技術性問題上,學生可以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方向既可根據(jù)指南針定向,也可利用太陽的位置(清晨,朝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夕陽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太陽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極星(面對北極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確定校園大門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判斷其他地理事物相對于校園大門的方向!鞠雀鶕(jù)大門的走向確定東、西、南、北四個基本方向(見圖),再判定花壇在大門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類推。】
活動中,同學們感觸頗深!有的說:過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經常分不清東西南北,通過這次
活動,方向感增強了,身處某地時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說:這次活動讓我更清晰地了解我們學校各項設施的分布和校園全貌。甚至還有個別同學向校領導指出了校園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廁所距離教學樓較遠;居民區(qū)座落在校園內等等),并提出改進建議;有的說,這次活動讓我對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增強了自我的目測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動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來離我們生活這么近等等。
學生熱情高漲,興趣濃厚,繪制的平面圖各有特色。有的小組的同學在畫學校平面圖時,自創(chuàng)了一些不常見的地理事物圖例,形象生動。最后,老師把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互評優(yōu)秀作品。
《迷失野外如何來辨別方向》第二課堂活動方案
設想: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它集中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其實用性很強,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蘊含著地理知識,如氣象、水文、建筑等。方位的辨別也是地理知識的范疇、同時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和技能。當迷失野外該如何來辨別方向呢?
活動目的:通過“當你迷失野外,你該如何來辨別方向”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提高他們對地理這門課程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體會生活,學會從生活中總結經驗的習慣。三、活動時間及地點(待定)
四、活動形式:以分組討論,派代表發(fā)言的形式五、參與人員:全體同學六、活動流程:
1、活動的前一節(jié)地理課,向學生提出“當你迷失野外,你該如何來辨別方向”這一問題,讓學生課后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向有經驗的長輩請教等各類方式收集有關方法。
2.把學生分成4組,以小組的形式派代表發(fā)言。
3、教師對學生所說的方法進行指導并作最后的課堂總結附:野外辨別方向常用的幾種方法:
1、平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同時積極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位置。2、利用太陽
冬季日出位置是東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東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陽,就可以使用手表來辨別方向。按24小時制讀出當時的時刻,將小時數(shù)除以二,將得到一個小時數(shù)。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讓手表的這個時刻對準太陽所在的方位,這時手表表面12點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點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見影,在地上垂直樹立一根桿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東北,影子最短時是正中午,這時影子指向正北方。3、利用星星
以北極星為目標。首先找勺狀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5倍,就能再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斷方位。
獨立的大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北面樹枝稀疏樹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濕,長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積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則相反。
中國北方較大的廟宇,寶塔的正門和農村獨立的房屋的門窗多向南開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邊緣青草較茂密。樹樁斷面的年輪,一般南面間隔大,北面間隔小。在中國北方草原,沙漠地區(qū)西北風較多,在草叢附近常形成許多雪龍,沙龍,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草原上蒙古包的門多向南開放。
制作簡易小地球儀的活動設計
一、活動目的:
1、通過地球儀的制作,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地了解地球儀的構造,知道赤道的位置,與極點的關系;
2、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通過動手小制作,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活動要求:
1、要畫出赤道并標明度數(shù);
2、注意小孔(極點)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要相等;
3、傾斜的鐵絲(即地軸)要于垂線成23.5°角;
4、制作的小地球儀要較為準確且美觀,底座要比較穩(wěn)固。
三、活動準備:
活動前一周布置同學們準備活動材料,如乒乓球、細鐵絲、膠布、橡皮泥、大頭針等。同學們預習地球的基本知識。
20xx---20xx第一學期七年級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
活動主題歷經時間活動背景目標
保護地球,愛護家園20xx、9----20xx、1
我鎮(zhèn)歷年干旱,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環(huán)境,認識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1、用水來源;2、植被覆蓋情況;3、環(huán)境污染情況。
活動準備:1)收集有關自然資源被人類破壞而導致一系列災難的資料、圖片.
2)考察本地區(qū)周圍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被污染情況.
初一地理教案13
第1課時 共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執(zhí)教教師:
教學目標: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xiāng)。
2、理解單一產品經濟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在地圖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讀圖了解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fā)展影響較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
教法學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對比法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閱讀教材38-----42
導入新課
我們屬于黃色人種,而他們屬于黑色人種。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怎么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他們的故鄉(xiāng)——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難點教學過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請作圖標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分別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維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
3、回憶世界人口和人種的分布,這里主要分布著什么人種。
4、找出主要的國家:尼日利亞,幾內亞,剛果,贊比亞,南非等。
5、這里很早就淪為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戰(zhàn)以前,只有本區(qū)只有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獨立國家,現(xiàn)在都已經獨立。
6、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網、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7、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fā)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燦爛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與我們的有很大差別這些差別與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關系?
9、上面我們小朋友的故鄉(xiāng)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
[學生]美麗、富饒、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國家出口商品占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圖。問:大家發(fā)現(xiàn)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
單一商品經濟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都是工業(yè)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yè)落后,許多工業(yè)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交易過程中發(fā)生的問題。
2、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fā)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3、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qū)資源的惡果。
4、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fā)展十分不利,請大家?guī)臀覀兊姆侵夼笥严胂朕k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fā)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兒去了,而且成為本區(qū)發(fā)展比較快的國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據(jù)世界銀行統(tǒng)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qū)自身造成的。
7、人口、糧食、環(huán)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fā)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請大家再次發(fā)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辦法可以促進本區(qū)的發(fā)展,擺脫貧困
總結應用
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我們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會更好
板書設計
第4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況:;1、位置范圍和組成,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2、地形--以高原為主3、人口與人種
主要以黑種人為主:分布,文化
二、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1、什么叫單一商品經濟?2,后果3,解決方法
初一地理教案14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huán)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變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傳統(tǒng)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tǒng)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順應學生心理發(fā)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xiàn)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tǒng)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chuàng)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fā)學生分析:分出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huán)境,謀求生存與發(fā)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huán)境。因而,聚落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huán)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
(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
(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xiàn)。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jù)書上的圖,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fā)現(xiàn)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xù))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huán)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xiàn)了人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qū)的民居,西-帶沙漠區(qū)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huán)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更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梢哉f:傳統(tǒng)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fā)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xiàn)代民居則體現(xiàn)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并在飛速發(fā)展中。
2.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fā)展,生態(tài)退化出現(xiàn)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fā)展農耕中,生態(tài)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fā)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fā)展。聚落的發(fā)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fā)展表現(xiàn)及出現(xiàn)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fā)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tǒng)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tǒng)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xiāng)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fā)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jù)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
(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
(2)圈建保護。
(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jù)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tǒng)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xiāng),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jù)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huán)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fā)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jié)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xiàn)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fā)展,我們家鄉(xiāng)也在發(fā)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表現(xiàn),它的發(fā)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初一地理教案15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初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中考地理教案02-28
初中地理教案02-17
初中地理教案12-04
初中地理優(yōu)秀教案02-13
初一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4-09
初一地理教學反思02-17
初一地理教學反思12-05
初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02-28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2-24